中学语文教学解析(4篇)

中学语文教学解析(4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

摘要:我国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学科的强交流性使互动教学成了语文课堂的独特风景。本文对当下语文教学中互动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动模式;中学

1互动教学

1.1互动教学的定义:互动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彼此平等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或主题,选取互动模式,与学生进行互相沟通、探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1.2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扼杀了创造性思维[1]。而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尊重,允许学生表达思想,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知其然更知其如何然”。

2语文课堂中的互动模式

互动教学法的类型有很多,下面就语文教学课堂中经常采用的三种模式进行简要分析。2.1主题探讨法:在写作中围绕主题文章就不会跑题,在语文教学中围绕主题教学则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其策略为引入主题———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问题———探究问题———领会文章意图[2]。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主题明确,层层递进。通过对主题中所表现问题探讨深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例如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在通读全文后首先老师提出怀念的主题,引入问题怀念的是谁?作者与怀念的人物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为何要怀念?通过对于主题的探究,循循善诱,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表现的对于母亲的怀念与歉疚。2.2典型案例法:运用多媒体或板书将例题呈现在学生眼前,请学生尝试应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其策略为例题引入———尝试解决———理论学习———尝试应用。这种方式比较像数学中的归纳演绎,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总结能力,要求教师对于案例的选取精准有效。这种方法直观具体,环环入扣,适合文言文个别字的多重释义教学。比如,"以"在文言文中有多重释义,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a.因为,用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释义;b.用来,用文中“属予作文以记之”来释义。2.3情景创设法: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能够身临其境的场景,或是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述将学生代入情景。其策略为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感知文章。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能够巧妙的利用视频音频等凸显文章主题,激发学生参与度[3]。这种方法学生参与性高,是当下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在《黄河颂》的教学中,可以在网上找到黄河录像,并播放黄河大合唱,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强力感知,能让没有见过黄河的同学有如身临其境的感知到黄河的磅礴之势。又如在《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让学生对文中的夏洛克、巴萨尼奥等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既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心理。这三种模式都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人需要对于教学方式不断地实践创新,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改进。

3对于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模式的建议

3.1构建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情景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兴趣,是使师生双方互动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思考,对于中学课本中适合生活化与情景化的文章予以设计,比如分角色扮演、经历分享,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素到切合文章的图片、影音资料,通过情景再现来吸引学生的探究欲[3]。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用勇气战胜困难的例子,提升课堂参与度,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文章的探究欲。3.2设计逻辑性强的课堂提问:展开互动教学最有效、最简捷的方式就是课堂提问,教师通过对于教学内容的设问将学生进入正确的思维,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较好地把握提问的内容和时机,就可能会出现学生“一问三不知”的情况[4]。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平时的教学和交流中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设计符合中学学生经历及认知水平的问题,精准选择提问的时机,并注意问题的逻辑性,使抛出的问题能够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维接受度,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持续互动。3.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互动的基础在于平等自由的交流,因此,要实现教学上的良性互动,关键是教师要改变自己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余时间通过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仅注重知识与成绩,进而了解学生的想法,针对性的进行互动模式的选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才会提升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结语

互动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对于教师考核评估,评估其授课方式,搭建教研平台,研究教学内容、对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并且定期组织教师活动向教学能力较强的老师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使互动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互动百科词条.互动式教学法的概念

[2]互动百科词条.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类型

[3]周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2年第03期

[4]赵景.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模式与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02期

作者:赵文俊 单位:滨州学院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育创新教学浅议

摘要:创新推动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满足当今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文就中学语文当中进行创新教育,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因此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将创新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当中,中学语文也不例外。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与基础性的学科,将创新教育有机的融合到其中,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质量。同时,在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时,也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因为其能够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增添新的活力与生机,使学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其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更新教学手方式,融入创新教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上课时都要站在三尺讲台上,用着三寸粉笔来进行授课。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开始融入到各个领域当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多媒体逐渐成为了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通过多媒体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融入更多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堂,并以其形象立体的知识讲解,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1]。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应用多媒体,能够让教师得到解脱,为课文增添了更多的活力,通过视频与图片等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与掌握,并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创新,使得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学生成为爱创、乐创以及勇创的一代新人。

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的根本,同时也是发展的主体[2]。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具有的一些个性特征,从而去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的教学观念,但现阶段的实际教学当中,普遍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以及相关活动时教师任然占据着主宰,同时受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所影响,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牢笼当中,思维逐渐形成定势,自身潜力以及创新意识的不到发挥,阻碍着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因此,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及更好的去适应社会。其次,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占据主体地位,是根据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总的来说,教学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只是外因,学才是内因,并且只有通过学教才能发挥出作用。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使得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上,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并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新课改当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于不同中学学生在生活阅历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生会对同样的文本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去文本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与感受,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能够实现碰撞。其次,通过将主动权由学生进掌握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充分的满足了中学生所具有的表现欲,并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个性与能力的机会。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其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多想学生提问题。要想做到提问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产生质疑时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切忌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提出问题。2.提出问题时要促进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思维,在保证问题严谨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3.提问不宜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得到提升。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从中可以看出,只有疑难才能更好的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其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去思考与寻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其次,中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学习态度。

四、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尔罗•杰斯在解释学和做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3]从中可以得出,兴趣以及知识是在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当中所产生与得到,并进行发展的。在传统教育模式当中只注重对知识的教育,对实践活动方面重视度不高。没有认识到学生所具备的创新与综合能力很大部分都是通过实际也积累的。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多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实际活动,让学生更好的去积累与丰富知识。其次,语文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当中去学习语文。同时,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多去接触自然与社会,从而去积累更多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增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并且在实践活动中激励学生多去写、多去说,从而提升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并且创新教育也属于全新的教育理念,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更多的动力与生机,使得语文教学向着更为文明与健康的方面前进。并且只有将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让语文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语文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更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使得素质教育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晓硕.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60.

[2]张绍雨.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5(14):198.

[3]马铭.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3):126+143.

作者:哈力木拉提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愉快教学法应用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课改更多的是让语文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愉快教学法应运而生,实施愉快教学法正好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愉快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开开心心地学习语文,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学习,学得进去,学得更好。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做到寓教于乐,以情施教,情知交融,让语言之花开得最鲜艳、最灿烂。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应该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反复吟诵文章,体会文章的意境,当读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这样的文字时应该态度端正,富有激情。同时,教师要设置问题,让学生争相讨论,用幽默、活跃的小故事来提高课堂气氛,读出文章的意境和感情,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深意,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情壮志。

二、巧设悬念,探讨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呢?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且又能通过深入的思考揭开其中的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提升他们的感性认识。例如,学习《项链》这篇小说,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从假项链入手,让学生找出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在项链借、赔、还的过程中露出的“假项链”的蛛丝马迹。这样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就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特有的特点,设置一些带有争议性的学生需要讨论才能解决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相互补充,让问题得到更完善的解答,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以《项链》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后开一次小型的辩论会,论题是由玛蒂尔德借、丢、赔、还项链这一悲剧的产生看玛蒂尔德其人。根据一般的辨论程序,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积极准备、组织,最后派代表参加辩论赛。在辩论的过程当中,学生情绪高昂,气氛活跃。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能明辨是非,有更好的理性认识,对于文章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日常沟通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三、精心设计提问,激发点拨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教师也要精心准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好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关键之处,设计能引发学生对文章形成深度认识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学习《祝福》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课文,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学生熟读课文,找出依据。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阅读的难点,紧扣文意,提出问题组。比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时设置问题组:①课文中几次写到哭?分别是谁?②“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是否一样?因此,不管是对于文章中心意思的提问,还是问题组的设置,都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第一,要从学生的角度设置问题,抓住容易让学生困惑的地方和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第二要设置与文章的内容形式有关的问题。如学习《雷雨》一课,可向学生提这么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有时候,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就是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做支撑,所以教师必须善于提出精彩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有很多多媒体设备,如电教设备、音响、计算机、投影、电子白板等。这些设备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而且更为直观,能有效改变沉闷的传统课堂氛围。如讲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运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可以把学生带入另一个心灵世界,在心灵的撼动之下陶冶了性情,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综上所述,愉快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快乐地成长。愉快教学法在目前的教学过程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无效的、无趣的教学也很普遍。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忽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探讨愉快教学问题,在素质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就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紫燕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品德教育渗透方式

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曾子杀猪到岳母刺字,从司马迁忍辱负重,陆游、辛弃疾痴心爱国乃至现代鲁迅、雷锋……这些人无不具有:诚实、守信、礼让、勤俭、爱国的高尚情操,在这些人身上,闪烁着人性美好的光辉,照亮了几千年的慢慢长夜,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语文课作为文化文明最重要的传播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较好地实现品德渗透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品德教学

(一)利用朗读进行品德教育

中学课本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不仅能让学生在细细咀嚼中提高语感,而且在诵读中易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教学《雷电颂》,课前我搜集了大量有关屈原的资料,让学生先对屈原的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又给学生播放朗诵录音,许多学生随着激昂的朗诵不自觉的就融进到文章高昂的氛围中。然后我又让他们随录音仿读,同时穿插讲解朗读中如何处理语音、语调、语气等知识,学生听得很认真、很仔细。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分成四小组开展朗诵比赛。结果整个课堂被朗朗的读书声淹没。更可喜的是许多同学在课后小记中写道:屈原的呐喊让我们震撼!屈原的形象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历史,更激发了我们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课文诵读方式的优化,不仅能使学生领会到诵读的技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情感素质。

(二)通过品味词句进行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要始终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一定要选准角度,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通过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有的描绘了天山的富饶,黄山的秀丽,泰山的雄伟;有的描绘了苏州园林的曲幽,香山红叶的宜人,北国风光的壮美;还有的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表演艺术、雕刻、绘画、建筑艺术等。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写,从而加深对祖国悠久文明的认识,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三)分析人物时进行品德渗透

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常用于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教学。比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一定要抓住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悲惨经历,让学生认识到僵化、保守的传统对许多人身心的束缚,体会作者对麻木、冷漠的国民性的批判,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四)通过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事实胜于雄辩。利用课文记叙的事件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比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们讲到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马玉祥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英勇迅速的救出朝鲜小孩。及时引导学生联系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战士都是这样的可爱,他们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堵机枪,烈火焚身纹丝不动,罗盛教舍身抢救落水儿童等被广为传诵。又联系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解放官军平民以及近几年来“感动中国”的平民英雄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

(五)抽取名言警句进行品德渗透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警句。比如: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二、在课外延伸中进行品德教育

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可与专题讲座、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书法比赛可规范学生的字体,磨砺学生的性格,教育学生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一笔一划,堂堂正正;举行作文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等各种语文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严于律己,敢于竞争,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召开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可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审美情趣;组织参观游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写周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人说:“周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周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周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周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

作文是学生思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集中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从写作心理角度看,学生作文过程就是思想上受教育的过程。比如在写作文《家乡的变化》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我就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改革开放前家乡人民的衣、食、住、行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对比谈,从而体会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古人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对他们思想性格的形成一定会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语文教学固然取代不了政治学科的德育教育,但我们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与所教学科相互渗透,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崇高的爱国热情的目的。

作者:刘道伟 单位:重庆市垫江第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