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6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6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发言因素分析

【摘要】

课堂发言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言的人数、次数与有效性,直接影响一堂语文课的质量与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越来越不爱发言了。文章从学生、教师这两方面出发进行研究,试图探讨教师课堂设计、课堂语言、课堂氛围等方面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发言;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的老师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节课上,常常只是那么几个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很少参与或根本不参与;小组讨论时,也总是个别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旁观,甚至对别人的发言也无动于衷,一点表情也没有。到底是什么禁锢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知道,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构成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师生关系是校园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由此不妨看出,影响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因素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即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

一、学生因素

(一)心理因素

就目前教学中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心理上对课堂发言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一是应试教育造成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二是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随大流,态度上不积极、不主动。

(二)性格因素

部分学生生性胆小内向,顾虑重重,不敢尝试。而有些成绩差的同学在学习方面自感“技不如人”,悲观失望,极易放弃努力,也不愿意发言。

(三)情绪因素

中学生的情绪,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只是凭直觉上的好恶,有时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思考,也不发言。有时,一些课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他们,比如学生家里发生特殊变故,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对老师存有偏见而闹个人情绪等等,都会影响课堂发言。

二、教师因素

(一)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决定了他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决定了他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学生只要听、只要记就好了,不需要什么发言,也不需要什么互动,最好的课堂就是安静,“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到”。

(二)教师的心理因素

有时,教师的一句笑话,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多时;同样,教师的一声断喝,也会使学生从情绪的巅峰瞬间跌入低谷,甚或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也会使课堂气氛发生微妙的变化。活泼、幽默的教师总是比严肃、古板的教师,更让学生敢于课堂发言。

三、教学措施

(一)课堂设计

教师的课堂设计在提高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课堂发言中起到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作用。课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应合理,真的做到因材施教,让整个课堂中的大部分学生有一种螺旋式前进的感觉。

1.巧设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记得有位老师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导入就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歌曲,让学生一起跟着唱,并让他们找出其中的三处错误。这样的形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试听,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

2.精妙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善教者,必善问。”有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从题目开始,设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惑?学生顺势回答:斑羚怎么飞渡?为什么飞渡?结果如何呢?而课文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情节的。学生的畏难情绪排除了,课堂发言的效果才能立竿见影。

3.丰富活动,百花齐放春满园。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去逐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敢于发言,有话可说。同时,尽可能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课堂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读书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热情。

(二)课堂语言

班杜拉认为,他人对个体某一行为所做的评价、解释、建议、劝告、态度、暗示等将会使个体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自信产生重要作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人的身份、地位、信誉、权威性等特点。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和家长是他们最信赖甚至崇拜的人,他们的表扬、赞美和鼓励,将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发言成就感;而他们的批评与嘲讽,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更不要说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三)课堂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围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即建立一种自由、愉快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举止无时不在影响着课堂氛围。总之,在课堂中如果缺失了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气氛,出现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课堂发言不仅是一种态度,也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让我们从事的学科成为学生要学、能学、会学的最为基本的教学策略,它更是让学生对我们的语文课乐学、善学、求学的重要手段。课堂发言不单纯是为了收获某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发言本身这个过程。

作者:胡冬红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在教育界形成了共识。本文就是对将我国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对我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于渗透进行分析。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针对语文的学科特点,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优秀的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扬,还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将我国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可以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与发扬,对塑造中学生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代代流传下来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内涵,而且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重视智能、注重文化艺术修养等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有积累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其思想认识、积累文化为关键的时期,传统文化中的游戏部分对其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很多的文章都对个人或者是群体的优秀的品质描写。其中如仁民爱物,修省立诚等品质,通过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会在中学阶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具有典型的爱国形象的任务,如屈原、陆游、辛弃疾及至近现代的谭嗣同、闻一多等,这些古往今来优秀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文章,都彰显了深刻的爱国之情。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能在未来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如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等几类。学生在中学阶段是进行个人涵养的重点储备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学习诗词、历史、文学等都会帮助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无形之中就逐渐形成个人文化积累。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其发扬。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但是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在对个人进行衡量时,还要对其个人修养与思想内涵进行评价。因此,加强个人修养,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重视情感的浸染,加强同实际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才能更好的接受、理解相关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对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或是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风筝》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起在童年时期的玩具,并能够动手制作玩具。这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鲁迅包含在其中的浓厚的兄弟情谊和对时局的无奈之感,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传统文化,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并能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学生既能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教育。例如在《论语》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名言,在一些诗歌中也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如果教师只是灌输式的要求学生接受该教育,学生反倒会产生抵抗的心理,教师要采取更加民主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互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品德与品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因为在中学课外阅读的文本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知识,还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书籍,从而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岳阳楼记》一文,其中就有比较经典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和学生展开讨论,首先要明确作者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处境,从而对该句进行详细的解析,就能看出作者范仲淹以国为先的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还有与范仲淹比较相像的作者、文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文人志士身上散发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能较好的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回顾以往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联想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鲁迅的《故乡》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能够逐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能更加理性的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水平的认知。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还要充分的利用语文教学,能够将蕴含在语言、文字下的深刻情感进行挖掘,适当的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在促进学生学识培养的同时,提高其素质品德水平。

作者:苗影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三中学

第三篇:普通中学语文课堂师生关系探讨

一、普通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升入高中,步入大学或进一步深造已经不再专属于少数群体,很多省市已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或使学生拥有了升入高中学习的权利。因此,一部分基础较差,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在学习中就表现为不够积极,求知欲不够强,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需要,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呈现出如下特征:师生关系冷漠,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个别教师课堂上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下拎包走人;教学模式滞后,几十年“填鸦式”教学教了好几代人;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特长的培养,教学评价过于单一,老师眼里,家长眼里,唯“分”是瞻,只看重考试得分等。

二、新课程方案中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

1、提高学生素质。

可以概括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提高劳动技能素质,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2、扩展学生的基础学力。

不仅掌握学术性知识,而且要注重实用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仅不局限于掌握认知领域知识,而且在情感态度上也应加以扩展。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不仅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高新技术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个性才能。

4、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关照社会实际。

三、普通中学语文课堂上,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针对现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上出现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方案中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总结了这些年来的工作心得,并参考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师生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分担责任,分享权利,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激励学生进步。尊重学生的人格,青春期的学生,有时在课堂上故意表现出叛逆,教师要善于引导,化解矛盾,不可轻易把矛盾扩大化,老一代家长式作风解决不了新时期的问题。师生要经常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运用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思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体会教师的要求,体谅教师的心情。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教学上,都要善于倾听,大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由紧变松,进一步体现师生的和谐统一。

2、充分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

在完成实用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上加以扩展,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记者会效能,使学生从课本中汇聚正能量,成为敢于担当的有志青年。现在高中课本中的文章,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极高的价值,教导学生如何做文,也是在教导学生如何作人,在完成现有应试教育任务的同时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渗透,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宗旨之一。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法调控,使之综合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运用的妥当与否,与学生信息输入的效度,主体意识的高下大有关系。当下,在普通高中中,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是很有偏颇的,心中惟有讲授法,热衷于满堂灌,片面追求精练多讲,这些做法或者把学生装置于从属附庸地位,或片面理解学生的主体角色,影响了学生主体角色的真正发挥,也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实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可以利用电化教学,通过声、光、影等各种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分组讨论形式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等文章,都可以采用舞台剧的形式,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有利用学习对文言知识的记忆,同时又从中得到了思想的教育和启迪。

4、注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语文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学科,学生水平差异很大,课堂上老师要以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比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写作能力强,而有的学生书法能力强等,培养特长,只有公正,公平,不偏心,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喜爱,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激励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被认可的快乐。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当一个学生发言结束,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老师等待老师评价时,教师应感受到自己担负的重任,此时你的一句当众奚落或表扬,甚至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评价时要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回答对了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或表扬;回答错误或不完整也要避免使用“你答错了”、“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呢”等生硬和具有刺激性的语言,代之以“谁有不同意见”、“很好,你已经回答出了两点,谁来补充”等等,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总之,只有妥当地运用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文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师生合作默契统一。

作者:曲永才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高级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对策分析

【摘要】

语文课堂对于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的运用精准、激情、幽默与艺术化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对于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

语言是知识传播的手段和媒介。课堂教学不仅要求语言清晰明了、准确到位,而且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智力发育特点。中学语文教师高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中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通过语言运用的技巧来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精准的语言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精准的语言表述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量,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精准的语言要求教师语言运用中的精炼、准确。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精炼首先要具备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这是教师精炼语言的前提和基础。坚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知识储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语文教师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学习和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储备才能够对所讲授的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知。但是,精炼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并不是越简练约好。其前提是建立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所能够接受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确保其能够对教学内容能够理解和接受。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知识的准确性,即具备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标准,杜绝方言在课堂上的使用,对于各种语言的变换,例如多音字、音近字、同音字等都要熟练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要做到讲授内容理解上的准确,即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节课将要将受到内容有一个充足的准备,做好备课,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最准确的语言将所要讲授的内容有条理、有逻辑、简单清晰的传达给学生。

二、激情的语言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教师激情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满足当前中学生成长的阶段特征,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其课堂注意力一般而言只有十几分钟,一旦教师语言表达平淡无奇则会使其对课堂迅速失去兴趣。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运用要能够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做到,充满激情、协调和谐、抑揭顿挫、语速能够根据内容的变化而调整。以白居易的《卖炭翁》为例,作者生动的描述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其中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老百姓的心声与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声声血,字字泪”。教师讲述中语言表达的语调、语速及情感要能够符合文章作者渲染的氛围,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其中的意境。这样学生的的认识才会更为深刻,才能够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和学习。

三、幽默的语言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幽默的语言运用能够增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所学习的内容。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会喜欢古板单调的教学方式和不苟言笑的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记忆,一个简简单单的幽默的词语可能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今后的学习中信手拈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联系生活、顺口溜或歇后语、夸张的表演以及故意设置陷阱,先扬后抑等方法来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隐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有一个度作为把持的方向,在教学中仍然要以学习知识为主,不要舍本逐末,将精力放到幽默的创作中去而忽视了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诙谐的教学风格自然受到大家的喜爱,但是不要只仅仅记住了幽默的语言而忘记了教师在幽默的背后所传达的知识。

四、艺术的语言增加课堂的美感

艺术性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这也是语文教学所独有的一种魅力所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语言上需要发挥出对教材讲解的示范作用,将它富有意境的讲解出来,既要讲出课本终于要表达的意境和基础的知识,还要尽可能的讲感情融入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课堂语言的应用,对学生产生一种再教育,通过课本所传达的知识更进一步的结合现实的思考,对学生进行启迪,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学生思走向成熟的阶段起到良好的最用。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的并且结合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将美感的语言和艺术性的表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的教学更加生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气息的语言氛围中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展现文章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可以给学生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感受。但是,这种意境之美往往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美,需要信心的受众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美学素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艺术性的语言讲授文章的意境之美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能采取一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中学生加以引导,切不可拔苗助长。

五、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语言的表述、语言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提升中学语文教师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恰当的语言运用给中学生语文学习以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智商讲授,使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修养上都得到一次升华,更好的完成教学的目的。

作者:赵冬辉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一〇四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洪波,龙华仙.浅议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艺术的三宜三忌[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2]赖玉芬,罗浩珍.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与时俱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28).

第五篇: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优化

【摘要】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才能更好地优化这样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此做一些个人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

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准备好;信心;热情;交流;评价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我所在的职业中学,这是一所寄宿制的农村学校,为了便于学生管理,学校对于学生的作息时间控制的非常严格,所以学生们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极其少的。那么,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就要完全依靠课堂上了。来到这所学校之后,我一直担任的都是语文教学的工作。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其他科目或者领域的学习;反之,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应用能力,将其它科目或者领域的学习成果更好地展示出来。语文还是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本身它就是很有魅力的。它能不断规范我们对祖国语言的使用,让我们的思想更好的交流与碰撞。她也能带领我们感受诗歌创造的绝美意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不断的净化……就是这样一门学生本应该是很喜欢的科目,在课堂上却让我感觉死气沉沉,学习丝毫没有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课堂状况怎么能够达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三年多我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准备工作要做好

俗话说,“要想给予别人一杯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一堂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充分的课前准备。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1)我们要认真分析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容深层次的含义,确立准确而全面的教学目标。(2)在课堂上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提前进行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都要有针对性的设定恰当的教学方法。(3)多方面查找资料,充分做好教材知识横向、纵向的延伸与扩展,这样既可以充实课堂,当有相关课外问题出现是,又可以从容应对。(4)充分了解学生,备好学生学情。立足职业中学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学情。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就要进行阶梯式的,分层次的要求。争取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2.树立学生能学好的信心

经过深入了解,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因为没有信心,本身基础太差,觉得自己学不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学习成绩差,部分学生甚至已经被老师“放弃”了,而他们自己也因此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时候,阶梯式、分层次设计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大展身手了。针对学生个体不同,布置他们每个人自己能够完成的目标,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在这种不断积累的小小成就感中重拾学习的信心。比如,在学习翦伯赞老先生的《内蒙访古》一文时,我就分层次确立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布置了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1)浅层次的识记理解生字生词的字音、字形、字义并能正确使用,通过简单的造句训练进行落实;(2)在师的引导下理清作者的写作线索是:以作者访古的游踪为线索(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赵长城→汉代古堡→昭君墓);(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强烈愿望,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点;(4)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特点。前两个目标所有的学生都能轻易实现。第三个目标和第四个目标层次提升,难度逐渐增大,这对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提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即使是基础再差的同学都能学有所得,会获得小小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就能不断树立学习的信心。

3.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绪是可以感染人的,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投入到课堂上。只有我们教师自己能够放得开,学生才能够放得开。在学习史铁生先生的《合欢树》一文时,在要讲到他的母亲为他做了哪些事情时,我投入自己的感情和学生分享了我的母亲曾经为我做过的几件虽小但却印象深刻的事。并引导学生回忆了他们自己的母亲曾经为他们做过的“小”事,虽只是点点滴滴却都是无私母爱的具体体现。这就在无形中完成了体会作者对母爱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教学目标,并且顺势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完成了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4.重视课堂讨论交流

思想只有碰撞才会擦出火花,多创造一些师生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机会,就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内蒙访古》中,作者写到“王昭君究竟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当然作者的写法是为要表现的中心服务,是要表现民族关系。但是学生们通过交流之后得出了一个看法与作者有出入,但是很浅显通俗的答案——怕盗墓者盗墓。也许他们的想法有其局限性,但结果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学生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与勇气是很难能可贵的。

5.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及时进行评价

有句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无论结果是否正确,对积极参与的同学都应该进行表扬鼓励,使之能够保持学习法的积极性。有部分不积极参与的同学,可以采取老师点名提问的方式让其参与其中,并对其进行鼓励性点评,增加其表达的信心和勇气。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相信高效的课堂能有力的促进知识更快的积累,这需要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也将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不断优化我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韩晶 单位:山西省襄汾县邓庄职业中学校

第六篇:中学语文课堂学习方式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慢慢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在课改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结合本人在课堂教学观察和问题诊断中发现的问题,谈一谈我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反思问题的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一、存在问题

1.把“合作”当成“合并”。

【案例】前几年,我省很多学校的行政领导和骨干教师,赴山东杜郎口和江苏洋思中学参观学习,这两所学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型的课堂学习模式,让他们受益匪浅,也为我省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于是,部分学校东施效颦,纷纷模仿,出现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学校各班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有些是四张相拼,有些是六张相拼,学生都要围坐。语文课上,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主持。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中,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部分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部分尖子学生似乎在交流学习,侃侃而谈……【反思】上述片段中,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拼,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

2.把合作学习当作“点缀”。

【案例】有位教师教学《背影》,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一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重点理解父亲的几次背影,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第三次大组交流:“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反思】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而是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毫无意义。部分教师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点缀,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上述的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完全是一种“装饰”。

3.合作学习有名无实。

【案例】观察了一些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状况: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有的小组的学生此时无事可做,不知道要干什么,教师也不加以点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围绕中心问题合作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戛然而止,每位学生马上停止讨论,端坐其位,准备汇报。【反思】这样的合作,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小组中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小组合作尖子唱主角。

【案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指定一名尖子生作为小组长。合作学习开始,尖子生侃侃而谈,而其他组员侧耳倾听。几分钟后,教室里的讨论声渐息,教师便“鸣金收兵”,进行学习汇报,小组长仍唱主角。【反思】学习小组中只有尖子生的“一枝独秀”,而没有其他成员共同参与,没有所有成员的畅所欲言,“互动过程”就成了一句空话,合作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5.教师的廉价表扬泛滥。

【案例】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常常不吝赞扬。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你真棒”、“向你学习”、“你很聪明”,或者教师竖起大拇指,或者是有节奏的掌声等。在教师语言“奖赏”下,小手如林,抢答声此起彼伏。【反思】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但也不要给太多廉价的表扬,不要经常使用如“很好”、“不错”、“你真棒”等廉价的评价。廉价的表扬,从表面上看,教师注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整个课堂也显得异常热闹,但是学生在长期的掌声中,兴趣也渐渐淡下去了,原本整齐响亮的掌声也开始变得稀稀拉拉。一味地表扬,会导致学生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6.自主学习放任自流。

【案例】“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段?”“你想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走进教室,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自己提出问题,接着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作汇报或每人汇报一个问题。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无所事事,有的在课堂上溜达,有的在讲台上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一味强调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一切都让学生说了算,教师却“淡化出场”,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教师把学生的自流当作了自主,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是离不开老师的,应是在老师指导下,在不背离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为之。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得到保证,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7.探究学习简单公式化。

【案例】一位老师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多媒体上出示预先设计好的三个“探究”题:(1)找出表现父亲对于勒前后态度变化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描写的语句,以此分析父亲的性格。(2)当卖牡蛎的于勒出现时,小说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3)试概括小说的情节结构。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再作总结,形成定论。【反思】这种把“探究”理解为“讨论”的课,无疑是对“探究学习”的片面认识,将“探究学习”简单化和形式化了。讨论,是一种群体对话行为,指的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而探究则是探索研究或探讨寻求。探究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因此,讨论不完全等同于探究,讨论只是探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探究的优点就在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相互启迪,相互助力,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并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由此可见“,探究”绝不仅仅是讨论,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相互研讨活动,它的本质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解决策略

1.合作宁少毋滥,注意抓住契机。

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表示我们观念转变的一种形式,也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而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源于教学的需要,要准确把握合作的时机,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讲,课堂教学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2.教给学生方法,变换合作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有具备了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课程改革给了我们课堂开放的理念,但不是因此不可以不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前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步骤,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教师也可以学习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六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但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

3.关注个体差异,强化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个体的学习为基础,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索,强化独立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组织小组合作前,让学生对将要合作学习的问题进行先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思维,初步形成了个体化的意见后,再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每位成员都有一次独立思考的锻炼提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汇报。合作学习汇报时,不能总是由小组长或几个尖子学生汇报。如合作学习后,可以问:“哪个组愿意来说一说”而不是“谁愿意来说一说”。在汇报时,要求每个人都谈自己的想法,或者某个同学说:“我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其他人补充。”学生汇报的是他们小组合作的结果,代表的是他们一个小组的意见,而不是个人。这样,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效果。

4.实行优化组合,加强指导监控。

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要优化组合,各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都要均衡。其二,教师要加强指导,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还要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其三,尽可能多地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其四,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交流的方式、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其五,对讨论相持不下或者不深入的小组要及时点拨,确保信息交流的质量,尽量做到防止时间空耗。其六,教师要善用鼓励性语言,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但不能滥用“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敷衍应付的“激励”,评价要真诚,鼓励要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总之,合作学习要注意抓住时机,宁缺毋滥,教师要加强指导和监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适时点拨,指导到位,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由原来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为“指导—参与”的关系。

作者:陈永凤 单位: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