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6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6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途径探析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可见,阅读是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多种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进而降低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切理解和感悟,就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立足点,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阅读教学不竭的源泉。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基于此,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寻求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情境搭桥,激发学生兴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观开始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即直接或间接的再现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成学生“乐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挖掘情境因素,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可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愚公移山》,再让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听所看思考愚公移山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应该怎么解决,愚公移山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联系实际生活我们遇到困难应该如何面对等。通过刺激视听感官,教师就很容易地点燃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思考能力,然后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本,教师适时点拨,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标指出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它有益于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教材中隐含着许多便于师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因素,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通过“再造性想象”让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越来越悲凉,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新象”。“品物境———品情境———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就是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的过程。

三、品味优美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品味。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使用“敲”而不是“推”,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理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眼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人倍感满目春色,早春的气息扑鼻而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以动写静,让人感受到园中的欣欣向荣。学生在意境的透析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品味,逐步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了解到作品的真正内蕴,提高语文素养。

四、引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技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朗读、默读、连读、精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另一方面,注重阅读与现实、历史、人生、社会的联系。文学作品是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个人特点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世界是带有个人色彩的世界,个人又是带有时代色彩的个人,因此割裂作品与时代、环境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如,在阅读《<论语>六则》时,将其与自然、社会、人生、历史联系起来不觉发现论文不再晦涩难懂而是趣味横生,如看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应引导学生联想到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忠臣,也想到今天报效祖国坚守在各个岗位的人;关于“信”,引导学生联想到“烽火戏诸侯”“商鞅立法”等对信的不同阐释,也可联系实际分析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他们在阅读中认为对自己教育最深、感触最大、最精彩的语段、名言警句摘录下来或剪贴在读书笔记上,针对这些摘录,写一些赏析及感想,让学生把坚持做读书笔记当作一种快乐,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五、总结

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取恰当的方式,实现阅读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健康人格,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作者:吴丽华 单位:牟定县教研师训中心

第二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正确爱情观渗透

摘要:

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向学生渗透正确的爱情观,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而且还能充分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爱情观 渗透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向往憧憬爱情是身心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传媒的影响,青少年生理早熟,性心理也提前发展,但他们的正确爱情观尚未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正确引导。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凭借——文本,尽管涉猎的爱情题材不多,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如春雨润物般的渗透,势必对学生爱情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对爱情方面的内容基本采取回避态度,这种只堵不疏的方式不仅直接导致情感教育的空白,而且也没有有效制止中学生的早恋现象。那么,针对不多的涉猎爱情篇目,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方法呢?

一、立足课内:借助文本,诠释爱情

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主要包括爱情的内涵、本质,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当代社会,鉴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心智特点,选入教材中的爱情题材作品都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向青少年传播以下观念:

(一)美好的爱情应脱离世俗物质,相互忠诚

金钱和物质并不是能够维系爱情的条件,纯洁的爱情与物质无关。《边城》中的傩送,拒绝了当地团总丰厚陪嫁大碾坊,而选择了仅送给一条破船做陪嫁的翠翠。《孔雀东南飞》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二)美好的爱情应该建立在志同道合、男女平等上

虽然现实生活中不乏一见钟情,但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平淡的朝夕相处,还是需要志同道合。《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就是这种爱情观的写照。宝玉尽管出身贵族之家,但并非才华横溢无人可及。黛玉恃才傲物,但其容貌也不是大观园中众姐妹中唯一倾城之貌,然而,他们志趣相投,人格上平等,精神各自独立。

(三)美好的爱情是两情相悦,具有奉献精神、相互承担的责任

《关雎》既描写了爱情的美好,又抒发了在爱情面前要以礼法加以克制。《氓》以弃妇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和氓的自由恋爱、自主结合和婚后被虐、被弃的过程,从侧面告诉人们爱情不仅是两情相悦,彼此还要承担责任。所以,教师应通过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从而形成富于美感的爱情追求。

二、课外拓展:阅读鉴赏经典,领略爱情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情感并汲取精神养分的一种智慧的活动过程。爱情是生物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真正美好伟大的爱情能够鼓舞和唤醒人们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在的才能。因此,借助课外阅读,通过教师有意识的点染,不仅能让青春期的中学生既能够感受文学作品中爱情题材之所以永久不衰的魅力,又能够以正确的观念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一)品读经典作品,熏陶感染

对身心处于特殊阶段的中学生来说,武侠、玄幻言情小说及某些关于“爱情故事”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对于他们格外有吸引力。但这些作品良莠不齐,很容易给他们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伤害,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在阅读方面应尽量给他们提供经典名著篇目。名著中有大师们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见识,能从思想上打动青少年,引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如钱钟书的《围城》、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可推荐给学生。当然,鉴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教师可以列出带指导性的阅读提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接触爱情题材作品。在教师推荐好读物的同时,可以组织召开读书会,让学生们交流读书经验,及时纠正对爱情主题理解上的偏差。

(二)结合课外活动,加深对爱情作品的理解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尽管课下时间有限,可是语文教师仍可以通过校园活动来提升爱情作品的感染力进而熏陶学生。比如举办文学作品的朗诵会、带领学生排演话剧、欣赏戏剧演出、观看由经典改编的电影、举行爱情主题辩论等,让学生透过作品的主题和作品中爱情男女主人公形象的深刻分析,联系当代社会生活和学生自己的生活,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把握人生。当然,语文教师的爱情观对学生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在思想上要具有正确的爱情观;在行为上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作品,正确指导中学生对爱情作品的理解。

三、总结

总之,通过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爱情,陶冶美好情操,树立学生正直向上的人生情感,健康成长,也能充分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作者:盖丽娜 单位:大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2]徐万田.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中学语文教材中爱情主题作品教学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8(7).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

在中学生的学习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培养阅读信心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关键词:

阅读能力 文学的魅力

在中学教学多年,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阅读理解的三种方法:1.先文后题。2.先题后文。3.题文并进。这三种方法解题步骤不同,但目的一样。现叙述如下:一、先文后题,就是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特别是开头段落和结尾段落的首句,然后查看问题,选择正确答案。快速读完短文之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有些问题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没有把握的题暂时放下并记住,然后带着这些疑问重读原文,并验证前面选择的答案。对于那些难点题目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推敲,确保选择答案的正确率。二、先题后文,就是拿到材料后先读考试题目,为了节省时间,只能读其问题,读完题后一定要把问题记在心里,并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阅读时,文中那些与问题有关的词句要用铅笔标识,好为下一步选答案做准备。带着问题读完全文之后,就直接根据文中的题目跟信息选择答案,随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对答案和文章做进一步的分析,确保答案的准确性。三、题文并进,就是一边阅读一边看问题,需要通过对全文的理解才能给出答案的题目加以标记,通过对全文的理解后给出最准确的答案。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上的解决阅读的方法都是要经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日积月累的苦练才能真正掌握,那么,怎样才能练成这一身硬功夫呢?

一、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就是说学习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享受。当学生用学习的知识提高了成绩、丰富了内涵的时候,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老师赞许的眼神、家长满意的笑脸,都是学习带给学生的快乐,而这些快乐又反过来激励学生的学习,愉快的心情为他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使他们不被学习之外的烦事所困扰,减轻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学习的效果自然明显,可达到事半功倍。有的学生跟我讲,他们总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情,把学习之外的压力看得很重,每一天的任何时候都在提醒自己考不上大学会有多么惨,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经常寝食难安,吃不好,睡不好,很不开心,想想看,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安下心来学习呢?

二、改变学习态度,掌握阅读技巧,在阅读中感受词句的意境和韵味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广泛阅读功不可没,而阅读需用功。在课堂内外博览群书之时要注重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生活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体会文章的情感。总之,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词韵的美丽,在想象的空间里还原词句的原生态画面。语文的本质并不是词和句的排列和组合,每个字、每个词、每段话,都有它的情景和特定意义,它所展现的情景是活生生的、美丽的、充满人情的并含有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其中有种情感,需要学生把自己置身其中的情景中去感受。在不同的阅读中提高自己、成长自己。

作者:赵清 单位:南京市人民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其浓厚的阅读兴趣,拓展其阅读视野,引导和提高其阅读能力。本文对我校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试图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寻求改善阅读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 阅读教学 现状 问卷调查 对策

一、调查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面,增加其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在总目标明确规定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应在260万字以上。切实有效地增加我校学生课外阅读量,依托学校创设良好条件,科学高效地推进课外阅读管理和指导,形成规范、准确的阅读方法和评价手段,是本次调查的动机和原因。

二、调查目的

1.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教学之母。阅读能力既是学习知识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又是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提高阅读能力是获取知识重要途径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阅读习惯养成将影响学生终生。通过调查,采取恰当的方法,改善我校学生阅读现状,以便使阅读教学有的放矢,同时从阅读教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拓宽学生的学习主渠道,丰富其知识,提高其能力。3.学会阅读是社会生活及终身学习的需要。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获取各种新信息,而阅读是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阅读就是学会生活,就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采用抽样问卷方式,以选择题的形式提出,选取了我校七年级学生中的100人作为调查对象,问题涉及到中学生对阅读学习的认识、兴趣、方法、习惯等,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四、调查结果分析

语文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受教学时间限制,课外阅读却是开放的广阔空间,对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应立足课内,引申课外。依赖语文教材和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才能做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精密结合,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融会贯通,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实际情况,我们做了此次调查,并将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大多数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时间与任务不够明确。

学生每天阅读书籍的时间远远不足,他们阅读量的时间保证只有靠节假日,阅读量的影响或多或少与学校学习任务有关,且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完成,建议学校开一节指导课外阅读的课程,以便使学生达到中学毕业260万字的阅读量。

2.大多数学生对阅读的意义没有足够认识。

首先,大多数学生阅读的书籍是动漫、科普、故事等,没有上升到具有文学品味的经典书籍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以丰富其精神世界,提高其文化品位。其次,对书籍阅读的意义还不够重视。大多数学校、教师、家长更重视学习成绩,没有把课外阅读与提高语文成绩联系起来,对有意识地吸取课外读物中的营养认识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以致用。

3.大多数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与态度不够端正。

阅读主要来自于学生本人对所阅读书籍的兴趣,而家长和教师的指导甚少,甚至部分家长以影响学业为由不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书籍主要来自于相互借阅,有些不适合学生阅读,导致阅读的效果不够明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还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

4.大多数学生对阅读方法与阅读习惯不到位。

大多数学生阅读兴趣浓厚,但阅读习惯和方法都不到位,读书交流活动只存在于同学之间,与家长、教师交流相对很少,缺少精读、摘抄、写读后感、质疑等阅读习惯,导致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没有突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五、思考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教学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大力进行教学研究,改变现有阅读教学现状。

1.阅读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成人往往是从自身角度关心儿童,不能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求。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都是学习辅导资料,很少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其实,文学书籍不仅会对作文有帮助,还能丰富我们精神世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家长和教师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从使得学生人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的角度认识阅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价值所在。

2.阅读教学重点是开放性学习交流。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才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获得美好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互动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与学生、自己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家长等的交流感想,建立以小组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交流、学习、借鉴。而家长和教师则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保持沟通,指导好学生的读物选择,支持学生进行个性阅读,并鼓励他们在阅读中进行批判认识,使他们在阅读层面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丰富精神世界和文学素养。

3.阅读教学归宿是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首先,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并给予他们时间上的保证。阅读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使他们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其次,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一点心得体会,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得到提高。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空间,才能让他们灵动的思维自由地翱翔于阅读与写作之间,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六、总结

总之,阅读教学是中学教学重中之重。与书为友,和孩子同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追求。

作者:党喆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肖小乔.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2).

[2]吴玉英.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10).

第五篇:中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阅读正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悟、发挥个性、培养能力的阅读过程。所以教师要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发挥自主阅读对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因此笔者提出“引导阅读—合作阅读—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阅读是自主阅读的前提

引导阅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引导阅读是实现自主阅读的前提。可是引导阅读教学现状令人不满意,教师在引导阅读过程中还面临着引导什么,何时引导,怎样引导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任务引导,激发兴趣

自主阅读的前提首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这样才可以增加自主阅读的持续性。阅读教学关乎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其中体现的学生与文本的关系应引起教学注意。如果学生的阅读方向偏离了文本所规定的学习任务,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不是高效的课堂。所以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应该依据一定的学习任务。

(1)维果茨基曾经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尽相同,所以学生的学习任务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联系,教师在引导时要提出具体、多变、有层次的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自主阅读的内在需要。

(2)“阅读的心理过程,是通过知觉、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顺次进入视觉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思想的过程。”感性认识是自读过程的第一步。学习任务的提出要依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先从感知入手,在任务提出时要伴随适当的情境设置、材料引用、多媒体等手段,从心理上增加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同感、亲切感,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方法引导,唤起感悟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渔”就是方法、策略,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的引导至关重要。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1)朗读和默读

朗读首先要对文字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在此基础上能够用有声语言将书面语言有感情地、流利地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朗读的目的。教师在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在此基础上的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默读是不出声的读,如果朗读是因声求义的阅读过程,那么默读是因形求义的阅读过程。默读的方式很多,比如跳读、泛读。默读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快,可以集中精力大量阅读,学生在反复看、反复想的基础上可以深入领会文章题旨。

(2)精读和略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主阅读,重要是完成由精读到略读的转变。精读是指认真、仔细、精确地阅读,以实现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朱熹)说的就是要逐字、逐句、逐段地深入研读课文。精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圈点法、批注法。精读策略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细致品味文章。略读是建立在精读基础上的阅读,是在熟练掌握精读的技巧后对文章的泛读。略读能快速地获得主要信息,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好精读与略读的比例,培养学生精读的技巧和略读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会自读。

二、合作阅读是自主阅读的必经过程

合作阅读是建立在个人阅读基础上的,它可以对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见解给予尊重,同时也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平台。在引导阅读基础上的合作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交流中培养发散思维,为实现个性化阅读奠定基础。合作阅读并不否定学生的自主性,它是在学生充分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个人的独特感受和见解的交流,同时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形成开放理解、多元评价,为个性化阅读奠定基础。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合作阅读不容乐观,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合作阅读之前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

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才能参加到小组的讨论之中,否则一部分成员就会侵占他人思考成果,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合作阅读要建立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没有经过个人的阅读、感悟和思索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时涉及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学生在独自与文本接触时将熟悉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接受新信息时对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与改造,在此基础上的合作阅读进一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相似或者相反的信息,从而拓展思维,再次建构自己的新想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老师要重视在合作阅读之前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处理好自学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有利于合作阅读的深入、顺利开展,打造活跃、高效的课堂。

(二)小组讨论分工要明确,要求小组中全“民”参与

合理的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基础。首先,小组分工要遵循异质原则,即每个小组的成员在性格、爱好、特长、成绩等方面要保持合理的差异,以便在小组中发挥个体的优势,实现在合作下的自主。其次,小组中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即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负责的方向,比如组长、发言人、记录人等,以防一些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一味“听从”别人的交流,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再次,小组内角色要适时更换,每个学生在“各司其职”的时候要多样、全面地发展,确保小组合作兴趣的持续性。

(三)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现实课堂中面临很多“伪合作”现象,即表面上是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实际上并没有深入开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讨论的价值。如果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讨论的价值。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更有价值呢?只有当一个问题答案多样或者学生个体很难找到答案时,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在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处设置问题才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才能推动合作交流的深入开展,避免无效的合作。

(四)合作后老师要给以有效的评价

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是合作阅读的一部分,要想使合作阅读更加有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初中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足,对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很容易出现偏离文章主旨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合作的结果及时地给以评价。如果学生的讨论结果不如人意,合理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的合作结果很好地解决了疑难问题,那么适时的评价可以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个性化阅读是自主阅读的归宿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促进阅读形式和阅读收获的多元化,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到了中心位置,认为读者是作品的直接承担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意义的生成有待于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交流,在阅读中产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在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审美体验上的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文本意义生成的差异。因此,对文章的理解,合作阅读还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个性化阅读才是自主阅读的理想状态,是阅读教学回归人的本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归宿。应试教育往往将所有学生看做流水线上的统一产品,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为此,有必要在个性化阅读环节做出努力:

(一)鼓励质疑,形成个性理解

在读书中有疑惑,又善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没有疑惑,只有这样才算真正领悟阅读的真谛。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合作阅读已经使学生初步拓展了思维,对阅读内容有了多方面的理解,但要注意到,合作时学生是从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信息,在认知结构上只是对信息的浅层加工,要想真正实现个性化理解,还要学生对信息形成深层加工,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解读。所以,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深入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合作阅读时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带着丰富的感受重回课文、重新体悟,多角度、有层次地阅读课文。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氛围。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营建民主的氛围,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再次,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但自由发表见解不代表学生可以偏离文本,任意发挥。学生难免有认知上的差错,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质疑给以评价。

(二)迁移创造,学会独立运用

学生通过引导阅读、合作阅读、个性化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即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性运用。首先,要做到以读促写。阅读和写作虽然是语文教学中两个独立的教学任务,但是,能否将阅读内容应用到写作过程是检验学生对阅读理解情况的一个标准。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养成摘录文本、模仿句段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材料、借题发挥,将积累的材料创造性地应用到实际的写作学习中。其次,以课上带动课下。课上完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教学规定的,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课上短短的时间是不够的,需要课下广泛阅读。一方面学生将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广阔的阅读面可以丰富头脑,充实人生,有利于培养完善的人格。

四、总结

引导阅读、合作阅读、个性化阅读是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的三个环节:引导阅读通过任务引导,激发兴趣,通过方法引导,唤起感悟;合作阅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评价培养发散思维;个性化阅读通过鼓励质疑,形成个性化理解,通过迁移创造,学会独立运用。三个环节层层递进,为实现自主阅读提供了可能。但是这三个环节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合作阅读的环节可以有引导,个性化阅读的环节也可以有适当的引导和合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实现自主阅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循序渐进开展的,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作者:马新基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第六篇:中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中学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维意识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沟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课外阅读为辅,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一、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的分析

1.缺少阅读指导。

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名学生的标准。而语文教学将重点放在词语解释、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分析等环节上,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分数,忽视了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较少,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读,学生一味的接受教师的解读思想,缺乏思考,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读、分析和训练上,而学生也就理所当然的更加注重教材和课后训练的阅读,在考试得分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机械的阅读。教师缺乏积极的引导,这种死气沉沉的阅读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造成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读书。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自觉的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思路也会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中找到乐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在备课时基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找准课文的特点,采取配乐朗诵、小品表演或演讲等各种形式,营造积极欢快的阅读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课下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上体验阅读乐趣。这样,通过学生课上、课下的阅读体验,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阅读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文章中的人、物、场景等情境更好的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将其带有情感的展现出来。

三、培养学生系统化认知的能力

1.认识系统化能力的培养。

认识的系统化,是指导学生们对课文或课文中某个方面的系统理解,对一个单元或整套课本的系统理解。如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就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成单元。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更好地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没有这种认识的系统化,就很难使学生理解语文学习与自身生活的关系。

2.知识系统化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理,能够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认识,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整理方法包括:分析比较法、分类归纳法、条理连接法,通过几种分析整理方法的运用,能够了解文章知识的共性和个性,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对文章内容有更清晰、系统的把握。

3.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首先,分析能力的培养。分析的训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练习把整篇文章分解成为几个部分、几种因素。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分析的训练。例如分析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文章特点等。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具体,细致的了解。坚持有计划的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其次,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与分析训练正相反。在分析训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各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从而达到统摄全篇的目的。

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目的,通过快速阅读要提高自己的那些方面,并在阅读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有哪些知识并不擅长,及时的进行查缺补漏,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阅读速度,还能够起到良好的延伸效果。其次,明确阅读材料的问题,也就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没有看问题的习惯,阅读完之后不知道所读为何,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这一不良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前弄清要求,明确问题中所考察的是词语理解或是概括大意等。第三,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不同的文体其写作特点不同,例如议论文涉及到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而记叙文则涉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因素,只有先明确了文体规律特点,才能够提升阅读效率。

四、总结:

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中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阅读活动,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作者:佟冬生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第二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淑江.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5).

[2]张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