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方法

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方法

摘要: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各地、各校以及教师都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内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耕耘、去创造,以便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分析;兴趣;教学

在人的一生中,学习音域百培养体育锻炼的最佳时期而在这时期里体育教育者是最主要的导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教学中如何境况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此观点加以研究讨论,希望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学有所帮助。从孩子们进入小学的校门起,他们就接触了体育这门课.一直以来,孩子们都把体育这门课程当成令他们放松的一节课来对待.在中学的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身体正是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体育课应该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时期.所以,为了孩子的身体能够更好地发展,需要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现将本任初中体育教学心得分享如下:

1追求开放多样的教学内容

1.1做到教学内容多样化: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在60米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变换跑的形式,如往返跑、各种姿势的起跑、抢物跑、折线跑、过障碍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1.2做到教学内容游戏化: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较难的技术,是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把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的改造,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如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进行游戏化改造,学大雁排排队、推火车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1.3做到教学内容循环化:教学内容的单一重复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但是也易引起学生厌烦,我们可以对多个内容进行一定的循环,每节课可以从不同的点切入,每节课的切入点要有一定的联系和提高。这样每节课渗透一点新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1.4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许多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一次郊游,走在平路上———慢跑;爬山———原地高抬腿跑;过独木桥———两手侧平举,足尖跳;盘山道走———曲线行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用学生日常玩耍中对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活动,如,打沙包,跳皮筋等。二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特色的教学方式

2.1教学主题要多角度: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童话故事,针对这一点进行情景教学,课上先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童话意境中,再渗透教学内容,可以使单调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主题还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电影,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等。2.2教师言行要有魅力:教师形象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通过一节课,学生就能判断这位教师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教师形象主要靠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采用“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的组织方法。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挖掘其中的内涵,使自己的言行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

3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兴趣

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道具对于演出效果所起的作用一样,多种教学手段的介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宜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等。快乐体育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的提高,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陈福刁,休闲体育文化研究的理性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1):39-42.

[2]潘雪梅,王国志。论当代体育休闲的文化属性及其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5(36):39-42.

[3]王树生,当代中国休闲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108-111.

[4]金川江,从文化学视角论休闲和休闲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6,27(4):54-57.

[5]石振国,休闲体育的哲学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20-23.

[6]游俊,刘超,汪鑫,休闲体育哲学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6:101-102,105.

作者:祖灵燕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六台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