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环境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校企深度融合环境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摘要: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业素质人才是顺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校企合作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学生高职业素质培训模式是实现校企一体化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校企融合;保障机制;职业素质

在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和行业竞争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而且,面对如今就业模式日益市场化的导向,仅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已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了,当前社会需要更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特别是职业教育。

1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之一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的矛盾,产教研融合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重点方向。我国高职教育大部分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为两个层面。第一,是浅层次的合作。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企业教育,或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委员成员,为学生上课,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采用此模式层次的学校较多,但由于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和目的不明确,大多流于形式。第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共同投资,或把企业引入学校,建设“真刀真枪”的实训中心,或创办“教学工厂”。学校为企业开发项目、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向学校提供先进设;校企双方利用合建的实训中心、教学工厂进行共同开发,或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该模式层次正逐步被高职院校所采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模式是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然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起步较晚,创新创业体制过于刚性和封闭,师资不足等因素,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学校和用人单位脱节的问题,能够做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学生就业有广泛的影响。

2目前高等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弊端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早已出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严重脱节的现象,学校开设的某些课程已经脱离了社会需求,但教师仍使用,没有前瞻性和前沿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性、实践性。或者用以前的标准衡量学生,使毕业生出现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模糊,缺乏诚信等现象。

2.1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足

传统教学下,职业素养也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的,虽然很多学校在现阶段也开设一定的关于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的课程,但通常是老师和学生都走过场,都是纸上谈兵,对于职业素养根本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对职业的概念模糊不清,对职业本身也重视不起来。很多学生认为职业就是一份工作,开始签订一份工作,但随后觉得不适合自己就任意的毁约,缺乏起码的诚信意识及职业素养。

2.2职业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校虽然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没有形成较为合理的培养模式。在传统教学中,一些课程的设置仍与社会发展脱节,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不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很难将自己所学用在合适的岗位,。同使也会使企业面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人员断层现象。

2.3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机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自身科技优势不明显,对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不大,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适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需要。而因为没有经验,许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这些因素势必制约了校企合作,更不用说深度融合了,导致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对于企业文化相关岗位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然而随着我国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人力资源市场对就业竞争力的导向已经向职业素养偏移。

3校企深度融合环境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校企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制定计划,找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几场讲座的就完成的。这是一项长期深入的工作,应该把教育目标制定到各个教学机制的各个环节当中,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它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弥补调节和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其立足岗位融入社会。而校企深度融合是相对于校企浅层合作而言的,不仅指校企双方的“结果”的合作,更是指“过程”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将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等更好地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对于解决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关键性的作用。

3.1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保障机制

高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领域,一旦决定开始合作,良好的机制是双方持续加深合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一个有机的结合,那就无法形成一个特定目标的整体,无法最优的实现目标。

3.1.1校企提高双方合作的认识及层次

在目前合作的校企中,多半是高等院校为生存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主动寻求企业。而多数企业给予院校的资助,大多是为院校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等。这种合作,与真正的校企融合还相差很远。双方应当从思想上重视校企融合,将高校和企业的文化进行融合,使学生能感受到从“学员”到“职业人”的转变,而不仅仅是“校外培训实习基地”[2]。

3.1.2校企双方要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双方建立长效合作的良性纽带。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能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量身打造”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员工,能够解决企业管理、经营、创新等方面的难题,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站在学校的角度,校企合作能为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益,了解最新人才需求,提升学校就业率。学校应该根据企业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方面建立互利互惠的长效机制。

3.2构建校企深度融合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

3.2.1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改变校本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中一切课程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不符,致使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学生毕业后无处就业。因此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所需,时时掌握最新所需人才技能。课堂文化教学主要重视文化素质培养,为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奠定基础。要改革文化课的教学,使之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要不断研究探索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服务于企业需求,将企业文化与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把企业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讨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企业历史,融入企业文化,从而提升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要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生涯有机结合,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打好基础。

3.2.2打造校企合作师资队伍

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自身价值,大多会在企业谋职。这也导致我国高技能教师的短缺,高校老师的技能很难达到高水平。科技日益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也要不断提高。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中,了解现代企业生产工艺,熟悉新工艺,新设备,新流程。学校要规划建立复合型专业人才教师,建立学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互派”、“互聘”制度,通过国内外培训,下企业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学校逐步建立由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素质优秀,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聘请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建成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3.2.3以企业工作项目为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在深度校企融合中,学生需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些课程需要需要企业的实际问题才能去开展,这就需要去创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案例,让学生能身临其境,非常直观感受现场氛围,缩短课堂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距离。将原来单一地将学生带到企业去完成课程变为校、企、学生三方共同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体会团队精神。校企深度融合地职业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提高我们要充分发挥校企一体化的优势,实现校企的有机融合,丰富和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积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3.2.4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

高职院校的教学实施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开展基本技能实训;第二阶段是实训阶段,通过校内外实训和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课程;第三阶段为岗位实习阶段,主要完成职业拓展课程,让学生带着某一教学课题到对口岗位进行实习,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完成从学校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身份转换。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基础,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3.2.5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在考核方式上,应推行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同伴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在考核内容上,对于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采用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标准,从多角度全面评价。例如,在实训实习阶段,既要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又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作出综合评价。对于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的项目引领课程、毕业设计、实训实习等,采取开放式考核,以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来完成考核。在考核评价主体上实现多元化,改变学校教师单独打分的模式,形成由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构成的评价主体。在校企融合中,企业全方位介入到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一起承担课程指导的职责,来自企业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结果更为真实。

参考文献:

[1]陈伟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和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58-60.

[2]李振秋.基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实践与理论思想[J]高教论坛,2012(11):129-131.

[3]罗志.高等院校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4]易飚,胡清.校企深度融合下的高职工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与研究,2010(10):12-13.

作者:钱镜伊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