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新型城镇化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找出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将农村人口的人口优势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人口素质,为城镇化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活力,不断推动城市发展道路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农村人口;发展

一、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1.促进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民的市民化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导致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不高,受教育的农村人口占比例较小,在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呈现较低的素质,难以适应城镇化对于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性,具有专业性、应用性、可变性等特点,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给农民的全面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实质性推动,实现农民走出去的愿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有效破除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部“瓶颈”,实现农村人口的快速、有效转移,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水平。

2.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活力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还能够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也随之加快,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产业结构的发展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最直观的就是用更高效的生产技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由技术替代了传统的劳动,人力资本逐渐替代了物质资本,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产业人才,不断适应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需求,有效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提升社会人口的集聚程度,增强新型城镇化的竞争力

加强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能够将农村大量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加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持。人才的增加能够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社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增强各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另外,还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就业质量,解决就业问题,完善竞争机制,增强人才输送的外部效应,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不适应

在经济的推动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与我国工业化的结构转变难以适应和匹配。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员由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新型的二、三产业结构为主,由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然而,现实情况下,我国额城镇居民中,农民和初中、高中毕业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与城镇化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无法适应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求。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专业素质和技能服务,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无法达到这一最基本的要求。

2.职业教育无法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城镇化进程中,迁移的人口不仅需要满足自身的身材,尽快找到工作,解决吃饭问题,还要逐步摆脱农民身份,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转变观念和思想,不断融入到城镇化的大环境中,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职业教育在促进这一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职业教育,农民接受文化知识和,改变自身陋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使自己不断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使自身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接纳和认可。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大都停留在培养职业技能这一方面,缺乏对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忽视对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社会下,学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终身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越来越重要,职业教育在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需要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能力,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能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适应多变的社会。因此,在提高受教育者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多种职业的需要,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明确他们的职业责任,扩充知识领域和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多地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道德和知识的培养。

三、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建议

1.建立职业教育产品国家购买制度

想要全面实现城镇化的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合适的方式,将政府规划与市场手段有效结合,在政府干预的基础上实现市场的自主调节。对此,政府需要加强干预和宏观调控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展资金来源和渠道,促进区域合作、城乡合作,将城镇化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格局打开,实现教育布局的专业化,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步适应“四化同步”的需要。建立职业教育产品国家购买制度,将教育产品纳入正规体系,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用户可以自主选用。不仅能够保证国家专项拨款资金能够得到切实可靠的利用,严格控制资金流向,还可以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竞争机制的公平合理,使城镇职业教育者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市场需要发挥无形手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提升教育课程的质量,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建立成熟的培训基地,同时结合现有的新型媒体,不断促进和改善教育的传播模式,实现教育的双向传播,达到更好的推动效果。具体来说,需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引入灵活的市场机制,同时需要将得到的信息进行有效专业的整合,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和有效利用。

2.完善职业教育评估制度

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能够对教育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检验和监督,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建立更加严密的教育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和受教育人群的能力。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不断促进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教育范围,通过专业的评价指标的考核,对教育质量以及最终效果进行归纳整合,不断强化评价机制在城镇化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应该从宏观上组织建立具有权威性的职业教育评估机构,在整体把控的基础上,在各行业内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不断促使教育水平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另外,通过合适的引导机制,发展专业院校的专业评估模式,并定期进行抽查和评比,促进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不断优化教育体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循环流通,使教学资源向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专业流动。最后,对于抽查和评估结果,需要在专业网站上进行公布,将财政拨款与评估结果挂钩,在行业内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淘汰不合格的专业,使优势专业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

3.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标准化建设

任何行业都需要专业的标准,才能保证行业的进步和大环境的改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定的标准化过程,相应的,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在各个方面达到规定的硬性指标,尤其要注重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只有在条件完善的前提下确保质量的达标,才能保证城镇化教育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城镇教育条件落后、人员涣散、目标模糊的问题一直存在,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不协调,导致教育水平的落后。为此,必须严格规定教育的硬性指标,确保教师队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管理方式等符合相关标准,不断推动教育的质量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制定的各项标准中,有两项标准具有关键性作用。一是系统的职业能力标准。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对各个学科进行整合,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教职工人员能力标准,不断完善和提高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职工培训课程标准。在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和网络课程的共享,不断扩充教育资源的渠道,丰富教育资源的种类。

四、结语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急切,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然而,在中国很多城镇化地区,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存在极大的反差,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无法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需要明确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现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不断促进城镇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武.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就业市场的新机遇及挑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4).

[2]蔡朔冰.职业教育应对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及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

[3]唐智彬,石伟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8).

作者:杜占彪 单位:河南省民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