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哲学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互联网+哲学与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摘要: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传授,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大学生的存在价值往往通过就业率和升学率来体现,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生命过程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被忽视,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意义关怀。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缺失和大学生自身社会实践的不足使其难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无法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以致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了更多的生命困顿、生存焦虑,进而出现了道德品质、人性人格上的问题,严重者导致自杀、暴力事件的发生。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基石,又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对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平台、微课等新教学形式的探索,正是从传统知识传授向满足生命个体需求的转变,是教育本真的回归。本文试图挖掘传统儒家生命哲学中的宝贵资源来推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使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统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儒家生命哲学;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一、儒家生命哲学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在联系

千百年来,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室,一名教师,一块黑板来面面相授,你听我讲,口口相传。教师和学生被固定在课堂上,学生无法选择学习内容,教师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大多时间以灌输知识为主,与学生的交流十分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成为教师主导的阵地,而不是学生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学生就像一个被不断注入知识的容器,缺乏生命活力。在这种封闭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部分学生不仅对学习丧失兴趣,性格还逐渐变得孤独、自闭、冷漠、悲观,对生命的认识逐渐模糊,淡化,甚至扭曲,缺乏自尊自爱之心,对他人的包容和关爱之心,严重者出现自杀、暴力倾向。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界呼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生命教育,这也正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互联网新式教学的出现,冲击了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先进的信息工具不仅可以查阅电子图书馆,还可以在线观看哈佛教授视频讲座、清华北大老师的公开课等全球海量的教学资源,甚至通过预约和外教进行一对一交流学习。学生成为学习、思考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提供者,而成为导学者、助学者、评学者。信息技术的强大成果虽然给传统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是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原因在于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责,不仅要讲解理论,还有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道”的教育。“道”的教育不能完全依靠互联网来实现,树立正确的“三观”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笔者认为生命观教育是“三观”教育的基础,如果利用互联网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是十分可行的。理由为儒家生命哲学中的积极方面与“互联网+”背景下的生命观教育内容有着一定的契合点,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命观教育要解决的是当代大学生内心的孤独、无奈、无意义感等人生的深层次问题,如果教育者单独从讲解人的本质、理想、信念等普通的生命教育手段入手,很难使大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人生困惑和生命安顿问题。而儒家生命哲学的智慧在于它从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生和死问题入思,紧密结合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等问题来思考生命存在和生存问题,并确立了完整的生命价值体系。

二、“天地之性人为贵”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树立

大学生普遍能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认为自己的生命自己说了算,有权利浪费生命甚至是结束生命。帮助大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董仲舒也认为:“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儒家认为人有其他生物没有的特性,所以在天地万物间是最宝贵的。另一方面应该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来源。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从生命的来源看,我们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赐予的,我们的生命也来源于父母,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受损伤,才是对父母行孝的基本。对于大学生不珍爱生命,自杀的行为,在儒家孝道思想中是极其反对的,认为自杀行为是对父母大不敬的表现,《礼记�檀弓》中记载孔子曾说:“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可见虽然儒家倡导的礼要求对死者吊念,对死者厚葬,但是对于这三种轻视自身生命,忘记孝道的失礼行为,不值得同情和悼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的可以通过举办“生命健康安全教育网络知识竞赛”来教育大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树立安全意识。组织观看生命科学纪录片如《生命的力量》、生命安全教育片《生命无价》等影像资料来引导大学生思考生命本质,认识到宇宙万物的生命都是神奇而又珍贵的,认识到生命和身体都是宝贵的,不可随意践踏和毁伤。鼓励大学生参与网上关于生命观现状的调查问卷,积极参与网上生命教育论坛,了解自身对生命的认知程度,表达自己对生命意识的真知灼见。

三、“仁者爱人”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加强

在人际交往方面,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渴望与人交往,融入集体中;另一方面,他们在这方面的实践经历及机会又很少。有的感觉内心孤独,有的与人交往内心紧张,信心不足。一旦群己,他我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有失落感、失败感。“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爱人”则是实践“仁”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以他人的角度和立场考虑,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这种“爱人”的高尚处事原则为教育者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指明了两个原则。一是尊重他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把自己不喜欢做的或者难以做到的事,强加于别人,这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不利。二是要珍爱他人的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肯定生命的价值是儒家思想“仁”的核心内容,《论语•乡党篇》中记载:厩焚,子退朝,子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回到家里问:“伤人了没有?”而不首先问马,这正是孔子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三是对他人的危难处境有恻隐之心。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也,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根本算不上是人。孟子曾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在儒家主张男女授受不亲的严格礼仪下,依然把尊重他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可见珍爱他人的生命是人真正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在互联网上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应更加注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网络生命教育课程中,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他人交流,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但也他们缺少面对面思维交流碰撞,团结协作的机会,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实际课堂或实践活动为他们创造机会,可以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把自己的爱好进而兴趣发展为与扩大人际交往圈的催化剂,融入集体,与他人和谐相处。还可以组织拓展训练来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尊重,关爱,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四、“孔颜乐处”与大学生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

生命是一种存在,更是一个过程,在这其中与健康、快乐、名利、财富相伴而生的还有疾病、困苦、失败等,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因为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心理落差。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处世态度,他们很容易陷入生活价值的无意义感,从而引发各种悲观的情绪,自卑、迷茫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如何在生存困境中保持人生态度上之“乐”是历代儒家学者苦苦思索的大问题,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孔颜乐处”是儒家倡导在艰难困苦处境中最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论语•述而》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称赞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覃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周敦颐认为孔子、颜回之所以能安于贫困、自得其乐,原因在于他们有“道德有于身而已矣。”真正的“圣贤”以寻“道”获“道”为志向,“贫”与“富”,“贵”与“贱”会让常人感觉到不平衡,但在他们心里,可以用道德理想、意志信念填平二者,使不齐达到齐,最终达到统一。所以在贫贱中不感到痛苦难过,在富贵的生活里也不会觉得骄傲自满。当然,“贫”和“富”也指顺境和逆境两种状态。“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一直是后代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向往的,是成就君子品格的必备因素。它激励人们在困境中找到内心的平衡点,保持着乐观的情绪,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教育者对大学生生命观的教育,关键在于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中的悲观情绪。在传统的课堂上,教育者和学生地位泾渭分明,教育者没有时间深入了解学生,学生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困惑、苦恼说给老师。在现代互联网+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生命教育内容,同时可以通过发email,微博、微信等在线与教师交流,使内心疑问得到解答,悲观情绪得以及时疏导。

五、“义以为上”与大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

人活在这个世上,虽然要珍重自己的生命,保护身体不受损伤,尊重他人的存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如果一个人感觉不到自身存在价值,就会产生孤独、空白、无意义感。简单的说,如果生命没有价值,枉来世上一回。古往今来,人生的核心问题始终是生命价值问题。儒家思想倡导的重“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和其他宇宙万物的生命存在;二就是人生命的价值。前者注重的是生命存在的形态和生命的过程,后者关注的是生命的最终意义。要对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作出评价,必须是对这两者整体性的评价。人生就犹如拍一部电影,成功的电影不仅要有精彩的过程,更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生有涯,死有期,如何超越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儒家把这个问题落实在道义价值的开拓上。儒家生命哲学中“义以为上”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说的是君子有勇无义,便会作乱。一般民众如果有勇无义,他们虽然无力造成祸乱,但会作盗贼。可见是否有“义”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本质好坏。儒家生命哲学虽然倡导生的意义是非凡的,但绝对不主张苟且偷生。儒家主张在面临生死与道义、生死与名节发生重大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名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可见儒家把道义放在了高于肉体生命之上的地位,这就解决了生和死这对矛盾,他们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在人的精神境界,死却是生的延续,为了道义可以选择肉体的毁灭,而追求精神的永垂不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当然不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但是应当追求儒家生命价值观中最著名的“三不朽”思想,为“立言”、“立德”、“立功”。“立德”即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行;“立功”即为社会立下功勋;“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大学生中掀起了利用网络宣传手段自主创业的热潮,但同时也面临着投资的风险。创业是否成功归根结底还是由产品、服务的口碑,诚信决定的。道义、名节即是所谓的职业道德。无论创业、就业,无论从事哪一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等网络手段让大学生充分感受职业发展,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及压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促其对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顺利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王明明 傅畅梅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契合研究(L15WSZ001)

参考文献

[1]论语[M].

[2]礼记[M].上海:岳麓书社,1989

[3]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4]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书社,1987

[5]郑晓红.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6]郑小江主编.中国死亡文化大观[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7]张鹏.儒家生死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J].教育评论.2011(3):41-43.

[8]刘景林.论先秦儒家的生命意识—兼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