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产力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产力概念

一、生产力概念的合理性与缺陷

(一)传统生产力概念的合理性

目前,哲学界对于传统生产力概念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争论,普遍认为传统教科书中生产力概念存在片面性,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的含义。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材中的生产力概念,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种解读,长期以来,指导着人类的实践,对于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传统生产力概念有其合理性。1.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从人类的创造力和人类自身的生存出发,把人类逐步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空前加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特别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通过科学技术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前所未有的物质和消费品,促使经济不断地快速增长。2.生产力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3]生产力作为社会总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与它相关联的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力是构建整个社会历史大厦的核心要素,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世界和资本主义世界都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中,无论哪一个国家,都紧紧抓住生产力总体或部分要素,促进生产力,进而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说,传统生产力概念强调利用自然为人类发展所用,是抓住了生产力的核心的。3.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之一的人,通过改变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活动,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自然和社会条件,不断促进自身的解放。可以说,生产力的发起是人自身,生产力的最终目的也是人自身,从人的本质的角度来看,传统生产力概念把人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之一,把生产力的实践规定为人的实践,并强调在生产力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狭隘地将生产力仅仅看作是人类解决生计的一种手段,把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主体素质发展作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最深刻的基础。这对于推翻几千年来“神创论”的观点,推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二)传统生产力概念的局限性

社会在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也在变化,传统生产力概念提出是在人类亟需摆脱自然的限制,不断创造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过分强调生产力系统中的某些因素,导致了一系列关系到人、自然、社会发展存亡的大问题的出现,传统生产力概念存在局限性。

1.传统生产力概念以人为中心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从几个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经典表述中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都有“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表述。强调单方面的人对自然的改造,从自然索取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财富,强调“改造”和“征服”自然为我所用,把自然放在与人“对立”与“掠夺”的位置上,而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沟通”和“协调”。没有看到人对自然的受动性、依赖性,忽略了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不可能超越自然。在这种观念误导下,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把“改造”自然和“战胜”自然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作为人的价值实现的体现。事实上,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目前出现的生态危机,其实质就是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而无视自然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生产力的补偿的恶果,是人类未能处理好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的结果。

2.传统生产力概念强调社会生产力而忽视自然生产力。传统概念都认为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而把自然生产力从生产力范畴中完全排除出去,这是生产力概念的共同特点。事实上,生产力概念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自然生产力,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自然生产支持并推动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力也依赖并推动自然生产力。二者始终是相互联系、互动发展的。“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因此,“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可见,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

3.传统生产力概念缺乏可持续发展内涵。生产力概念是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反映的是“财富至上”,即“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的物化思维,把生产力物化,把生产力的主体人也物化,物质财富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当人类把所有创造财富的行动纳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占主导,人类非理智、无节制地向自然界开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味向自然索取,使生态问题全球化使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存危机和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危机。

二、生产力概念的新界定与内涵探索

传统教材中的生产力概念带有工业文明的时代特色,以人为中心,过分强调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方面,忽视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以及保护自然的问题。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既然存在以上局限性,根据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和要求,在人类进入生态文明形态时,需要生产力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是对前工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扬弃,是迄今人类对文明模式的最新追求,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的全部努力和成果。也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因此,综合时展对生产力的要求,我们可以对生产力界定为:生产力是人类和谐利用自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对生产力的这一新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生产力概念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概念的基础。在新的生产力概念中,人对自然绝不能再是“征服和改造”的关系。自然界孕育了人类,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无论人类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和发展。人虽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毕竟是最高级的动物,因此,人仍然要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造福。人类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既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奴仆,人与自然互利共生;自然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深刻影响着其它系统。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我们既要反对以自然为中心的纯粹保护主义理论,同时要反对一味追求财富的富裕论,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以求人与自然长期地和谐发展。新的生产力的概念必须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因此,人类利用自然的方式应当是和谐利用、友好利用,而不是“征服”,否则就会破坏大自然固有的平衡。第二,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重生产力要素的有机结合。当今时代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举世公认。但传统生产力概念并没有将科学技术单独列为生产力的要素,科学技促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渗透到现代生产的方方面面,是现代生产力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应当“确定无疑简单明晰、直截了当地将其界定为生产力,界定为生产力中一个同其他要素一样完全具有独立品格的要素。”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概念的表述中应有所反映,才能反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所占的位置。生产力包括很多要素,尽管学界在划分标准和具体要素方面还有不同的观点,但对劳动力的主体地位是确定无疑的,“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躯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传统生产力三要素中,人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的动力。在明确了劳动者主体地位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其他要素,要重视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发挥各种因素的最大作用,取得整体最优效果。第三,科学发展的方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无论是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还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创新,都是对发展———根本上是对生产力理论的不断完善。在当前,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又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既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也为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定了方向。共产主义主张,不管什么样的发展,只有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人的本性的发展,这需要我们在当前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的阶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真正既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又能不断实现人的解放的生产方式,在与自然的和谐沟通中不断解放人类自己。

三、生产力概念新界定的现实意义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不应该否定传统生产力概念在工业文明时代的合理性。今天,我们应当立足和反映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给生产力概念作重新界定。新的生产力概念,具有新的现实意义。

(一)生产力概念新界定符合可持续发展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粗放性、功利性、掠夺性和征服性关系基础上的文明方式,对自然的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严重导致了世界性人口膨胀、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严重问题。工业文明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破坏大大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再生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其结果是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退化。这不仅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对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经过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无序发展而造成的“全球性问题”,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满足自己的需要。由此出发探寻人类活动的理性规则,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人类需求的自控能力、以及人类活动的整体效益准则和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通过平衡、自制、优化、协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同、人与人之间的公正。可持续发展体现永久发展、全面发展、共同发展的原则。这是对经历了数百年的资本主义掠夺性占有的生产方式的颠覆,对传统生产力以人为中心、以当代人为中心,认为自然界是无限的观念是巨大的冲击。其提出的科学的观念无疑丰富了传统生产力概念的内涵。

(二)生产力概念新界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对“生产力”做过论述,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是难以搞上去的,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重要的一环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也是目的。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在牢牢抓住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密联系时代,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三)生产力概念新界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力概念新界定的基本内涵这一。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着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特征,脱离社会关系或离开一定的社会形式,人与自然便无法发生联系。另一方面,人类干预自然的方式、程度和后果,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解决方式,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人与自然的异化或和谐与社会关系制度的敌对或和谐是互为表里。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的价值选择并不具有超越自然规律的优越性,只有自觉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结构和性质,深化对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认识,减少甚至避免实践活动的负面影响,在自然规律的逻辑下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和短期规划,以“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后代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的标尺,才能维持社会机体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公平和效益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整个社会才能呈现和谐的状态。

作者:吴明永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