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解析

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解析

摘要: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价值,然后从三方面论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最后提出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两条具体实践策略,即课文教学中积极渗透,课外活动中积极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语文学科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智育,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价值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有机渗透。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学生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深钻教材,挖掘其中隐含的德育因素,发挥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获取文化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得到熏陶[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体现出的思想内容来确定思想教育目标。如教学《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等句去领会革命者精神的伟大和崇高,使学生受到爱国教育的熏陶。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价值观念等),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做到有的放矢[2]。如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环境下成长的他们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尊重他人、感恩意识缺乏等。面对学生这一思想现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如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做一个心怀感恩、富有爱心的人。总之,教师要在对学生思想状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德育渗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把握性原则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在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自然地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做到缘文释道,不能改变语文课的性质,让思想道德教育代替语文教学。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实践策略

(一)课文教学中积极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是精彩描绘壮美的祖国山河,或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或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充分有效地挖掘利用课文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素养[3]。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谈谈怎样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文中,的《沁园春•长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那一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并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汲取了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曹植的《白马篇》通过对游侠少年武艺高超、为国征战的形象塑造,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愿望。在讲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可适当穿插一些英雄故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来配合课文的学习。语文教师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可以鼓励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以此为动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努力。

(二)课外活动中积累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提升素养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例如,在学习《论语》《孟子》等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依据孔孟思想,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开展以“如果失去仁义礼智信,社会将会怎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再如举办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比赛,学生在掌握朗诵、演讲技巧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祖国的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语文教学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师要因材施教,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巧妙地渗透德育于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镜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语数外学习,2011(4):7.

[2]曹奕婷.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原则[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623.

[3]学生德育教育指导小组.学生人生观的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作者:范玉萍 单位:宁德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