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有效教学解析

中职语文有效教学解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中职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以生为本,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正因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更加合理有效,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的问题。

一、充分了解学情,以生为本

中职学生大多数基础文化课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学习目标不明,学习能力欠佳。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班内学生情况,备课前先备好学生。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生对语文课缺少学习动力,是因为缺乏兴趣,而兴趣缺乏的原因之一是语文成绩一直以来不够理想,而成绩差更容易有厌学情绪,可说是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应该多点鼓励,多点赏识,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抓住一切契机,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教师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相应调整自己上课的策略,例如动漫专业的班级,在学到《沁园春•长沙》一诗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自己画出诗歌中的画面,以图带文,理解诗歌意象。这样不仅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而且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都很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学效果当然会高得多。

二、兼顾不同层次,分层教学

教师应该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所以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达到一样的程度。在授课时,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好授课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难忘的人物形象》时,选取了《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以小组合作辩论的形式来探讨这个有争议性的形象。这个教学策略就非常高明,不仅人人能参与,而且人人有话说,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也活跃了,口语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例如有些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了必选题和选作题,既能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温故知新,也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延伸。

三、以课堂为载体,促成语文有效教学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者,确定学什么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正所谓教什么比怎样教来得更重要。很多时候教师拿到文本后并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也没有自己深入文本解读或建构,而是过于依赖教参,迷信专家,导致所教内容脱离学生,或是支离破碎,或是断章取义,学生无法真正参与文本解读,丧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能力而最终严重缺乏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再是学习的主体,而成为教师独角戏或是几个学生表演的舞台。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到《雨霖铃》一课时,根据学情,将动漫班级学生的专业特长与文本学习有机结合,确定了“化词为画,以画为媒”的教学策略,通过画作展示生成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词作,进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叙情、入境、溯源、悟情到固本,步步深入,把握词作的学习重点,突破了学习难点。这种教学不露痕迹,总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也遵循了学生感知赏析诗歌的认知规律。但是这更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不仅要吃透教材,清楚学情,更要做好预设,思考教什么、怎样教。在课堂上,似乎教师已经隐退于教学舞台的后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教师的教学设计犹如指挥家的双手,引导着学生积极探究,并以一些恰当精妙的问题规范着学生的思考方向。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很多时候一堂课的提问是否有效,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有时候一堂课看似热闹非凡,学生活跃,但是静下心来反思就会发现有些提问缺乏价值或者根本无效,既没有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也不能为突破难点服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很重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以此避免课堂上总是几位比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使课堂沉默单一达不成语文教学的目的。根据所讲内容的推进状态在关键的时间点上针对特定的学生提问,往往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要善于抓住知识点的关键,找准切入点提问。要从点出发,连续发问,渐进到面,这样效果会更好,不仅让学生知道答什么、怎么答,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到《林黛玉进贾府》一课鉴赏王熙凤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描法时,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为什么王熙凤就敢如此放诞无礼呢?贾母为什么喜欢王熙凤?王熙凤说一心都在妹妹身上,忘了老祖宗,她对黛玉是真心的吗?”这些问题可谓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言,听出弦外音,走进人物内心,可以说问得精妙、问得深刻,问得恰到好处。

四、整合媒体资源,实现语文有效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很难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更无法最大而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教师要顺应时代需求,努力改变传统保守的教学观念,尽量把信息化技术与自己的专业教学结合起来,让课堂效益最大化。例如教师上到《雨霖铃》一课,教师通过播放朗诵音频,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诵读,而且渲染情境,更易让学生情感共鸣快速入境,这为下面的会意悟情设置了情感的铺垫。此外课上插入两段《山楂树之恋》的视频,可谓是神来之笔,画龙点睛。一处是引导学生领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有些教师在课上会让学生表演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情境,感受恋人离别在即想说又说不出的哽咽,泪眼相对的难舍,船老大催促后的焦虑。这位老师在这里插入山楂树中老三和静秋隔河相望,泪眼婆娑,默然无语的视频场景,可以说把这种无声胜似有声的意境巧妙地呈现出来,将难舍、眷恋、悲伤的情感以画面的形式展示,化抽象为形象,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感同身受。另一处是理解“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千古名句。王梅老师插入山楂树中老三死后,葬于山楂树下的视频。山楂树对于静秋而言就是寄托思念,睹物思人的有形之物,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作中寄托词人情感的物象,感知词作中的意境。的确,信息化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也加大了课堂的饱满性、开放性、丰富性,信息量充足。比如微课、翻转课堂、微博、微信、QQ等,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及课后延伸都有很好的辅助。当然,信息化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它应该是为语文教学服务而不能喧宾夺主,所以合理整合信息化资源对语文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作者:王晓燕 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