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课程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增加了教学的人性化成分,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要注重提高效率,并且在制定教案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被打消。学生在小学时期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成就是最大的,教师在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教导也对他们具有重要影响,且在他们的后期成长以及未来发展中都有巨大影响。语文可以说是万科之母,小学语文教学对其他课程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老师们必须研究一下该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怎样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使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得到最大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把课本知识看得太重,理论指导过多,太过在乎学生的试卷成绩,导致学生为了成绩简单记忆,没有真正去理解内容。除此之外,教师为了提升学生记忆效果,大量布置习题,超出学生们的承受能力,使他们对作业、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这些消极的情绪,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教学方法,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一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重视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提升整节语文课的效率,在过去,老师们更倾向于将知识以填鸭式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们被动地接受。众所周知,小学生们总是缺乏耐心,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极其容易被其他东西夺走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堂导入,让学生们进行一定的思考,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解决,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把自己投入到课堂中,进行思维的拓展。另外,学生们在努力后没有寻找答案,而教师在此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们的成就感。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本文中的乌鸦在外表与性格上都有什么特点呢?第二,同学们见过其他动物喝水?第三,为什么课文会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呢?乌鸦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第一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都是调动课堂积极性的,通过这两个问题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第三个问题则将课堂正式引入了课文中。

2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基准,拓展教学内容

许多老师在课堂中喜欢进行一些知识的拓展,但是这些拓展内容仅仅是老师自己想讲的,并没有参考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内容太过单一复杂,让许多同学无法理解,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好拓展知识的用处,反而还增加了学生们的压力,使他们学得稀里糊涂的。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调查好学生的兴趣与意愿,将其结合到拓展内容中,尊重学生们的自主意愿。教师要设身处地的进行教学思考,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比如:借助学生们喜爱的漫画形式,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漫画,或者在动画中融入拓展教学内容,以动画或者漫画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会在欣赏这些动画的时候接受教师隐藏在其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描绘了青蛙变态发育的过程的动画,让学生能够在动画中观察到青蛙的整个发育过程,为学生拓展有关变态发育的知识。

3加强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能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更喜欢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们发言讨论的机会太少,互动环节几乎没有,光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异常沉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互动对提高课堂的效率具有重大作用,课堂上的沟通与交流都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带动不想听课的学生进行讨论,还可以知道课堂效果怎么样。此外,互动教学可以充分展现学生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模仿秀或是话剧表演,既能增加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推动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比如:在《乞巧》这一课时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朗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朗诵。这样,既能加强小组的团结,又能锻炼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一举多得。所以,笔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加强教学互动,多通过科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人生语文的一大开端,是建立语文基础的重要时段,打好语文的基础,才能学好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将优质内容导入课堂、重视导入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学生互动与表达能力,着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芳.小学语文如何打造有效性课堂[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5).

[2]汤萍.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1,(23):79.

作者:李洁丽 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河沥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