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的历史教育也进入了崭新的一页,且做到了三个改变:从重视体制改革过渡到重视人才培养;从重视教学速度过渡到教学效率和质量;从重视知识教育过渡到授之以渔,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养。而历史老师们要怎样去适应这样的改革状态,科学的运用好每节课的时间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针对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对于怎样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老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致,决定着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之前的教学之中,老师将课堂作为个人的舞台,学生是观众,只能默默的记录。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非常不科学的,高效的课堂不是要求老师讲的多,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还要看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学生又是否在此过程中做到了独立思考,是否真正的参与到了历史教学中。因此,历史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进而才可以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平等、互相和谐和互相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还要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起真挚的师生情,使师生之间可以有效互动,在课堂之中要留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与思考的空间,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这样才可以使历史课程呈现出真正的活跃与生动,使课堂富有感染力,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便为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课呈现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的兴趣点

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最大的动力,是要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历史科目中有许多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地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许多学生只是单纯的喜欢历史,而对于历史课目却没有太大兴趣。寻其原因便是由于历史老师没有意识到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点,才导致学生的喜欢没有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动力与情感。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材料,激发学生历史兴趣点新课改之后,历史教材的编排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趣味化和直观化,不仅有文字叙述,还有补充材料的模块,有直观的人物图像、器物、场景和形势等图片,也有学生自主阅读的材料与开放化的练习题等。这么多有趣的材料,只要老师善于利用和发掘,便会使一段材料、一幅图画、一句疑问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起点,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享受历史长河带来的喜怒安乐。

三、善于挑选教学方式,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应该注意的是必须根据当节课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这是实现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每种教学方式都存在其优势与不足,所以,老师在选用教学方式之时,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目标。比如:选择讲述法必须要探索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法必须要考虑到费时与费力的不足之处,不然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同时,还要重视因材施教方法的实施,要依据学生的实情来挑选教学方式。一些老师在历史教学之中喜欢追新求异,但是他们追求的不过是过程和方式的形式,没有学到本质的教学过程和方式。因此,只有老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学情挑选出适当的教学方式,才可以使课堂教学在实施、创设情境、知识迁移、问题拓展、组织活动、教学设计等多个教学环节之中,才可以处于内容新奇化、过程活跃化、问题探索化、沟通有效化、思维广度化、体验有效化等的最佳状态,才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有效化。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优秀的历史老师,不是要使学生学习到历史知识,关键的点在于让学生会学历史知识。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之时,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既科学有效,又是适合学生自己的方式。同时,老师既然是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便要在教学之中主动与学生沟通、互动,以达到共同发展为目标,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性和个性化的进行学习,要善于运用鼓励策略,引导学生善于提出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主动的将主教变为主导,将灌输变为启发,在教学之中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启发和服务的作用。还要给学生留足自我质疑、思考和解疑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质疑、思考和解疑之中,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散,真正的将学会发展成会学,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样便实现了老师教与学生主动学的有机融合。此外,作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必须要将一些学习技巧和规律传与学生,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之中掌握知识点,当节课的知识点必须当节课掌握。比如在学习“战国七雄各国的记忆”时,可以采取歌诀记忆法,即东南西北到中间的;在记忆“十国”时,即南唐南平前后蜀,还有吴越毋疏忽。还可以采用趣味记忆法,例如讲“巨鹿之战”时,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由此得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历史老师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呈现高效性,才可以逐渐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春香.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中)2015年09期

[2]刘彩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J].教师2015年35期

作者:金艳秋 单位:沈阳市辽中区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