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现代医学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摘要: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以学科优化整合、师资培养整合、教学方法整合为保障,夯实“结合”的平台;将规范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建设、教医研产结合、系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融合,渗透“结合”的过程。这些建设加强之后,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结合”方向的正确性、先进性及“结合”内涵的深刻性。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西医结合为我国所首创,是一项伟大的实践,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较好成绩。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只有11077人,按全国人口平均每10万人只有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0.91人[1]。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是以西医学为主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我们借助这一优势,实行强强联合和学科优化整合,同时实行中医药学院与中西医结合医院两院合一,使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1方法

1.1以“四个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

(1)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纵观科学发展史,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医学家大都文理兼通,博学多才。近现代专业化的高度发展,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离。21世纪是信息革命时代,与之相适应,必须大力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再次结合。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与人文学科渗透,开设专选课7门,352学时,占总学时的8%,在内容上突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同时加大人文类选修课的设置(99门)比例。(2)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坚持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纠正重知识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学习的倾向。培养学生在实践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加深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独立探索;在临床实习课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诊疗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进程,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专设30~50项课外科研项目,内容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自由组合,由老师具体指导。(3)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研习中医经典,是名医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研习中医经典的氛围,提倡经典诵读,开展中医四大经典的知识竞赛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往昔的经典也是源自古往的创新,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本。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一切先进理论和方法,学习和研究经典,并从三个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即经典是实践,而实践的完善不会终止;经典是科学,而科学的发展不会终止;经典是理论,而理论的突破永远不会终止。(4)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正视中医和西医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更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两者都是为了防病治病,维护人类健康。而要有效地使两者达到优势互补,必须重视两者方法和手段的交汇和融通。我们在指导学生时特别强调:中医以整体系统综合方法为主,西医则以还原逻辑分析方法为主。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效地把握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即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吸取中西医两者之长而兼收并蓄。在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指导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中西医交叉点上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设计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方案,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也使他们受到方法学的训练。

1.2以“三个整合”的保障方式,夯实“结合”的平台

(1)优化组合,整合学科。我们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中医、西医、理工、人文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实行学科联合,致力打造中医药优势学科。从具体工作上讲,是在中西医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主要目的是加强中西医发展平台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布局合理、发展潜力大的学科基础。目前,学校中西医结合学科群还包括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2个。我们积极转化学科优势为教学优势,以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创办名牌、特色专业建设。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学团队是部级教学团队;同时还有中医药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广东省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2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东省精品课程2门,逐步形成了完整优质的中医药教学体系。(2)培养引进,整合队伍。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紧紧围绕中西医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实施了长期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人才培育工程。采取了院校培养与在职培养相结合、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有计划地组织中医药中青年教师学习现代医学有关知识,选派骨干赴国外深造;选派中医硕士攻读西医博士学位。目前承担中西医临床专业教学的共有280多名教师,中医药专任教师107人,60多名教师已成为有中西医双重知识结构、有中西医双重执业资格的复合型教师。(3)因材施教,整合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结合中西医临床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三制”:公共课程标准制,即按统一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和考核;拓展课程选修制,设置专业选修课26门和公共选修课293门,学生最低要选680学时,占总学时的20%,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能力培养导师制,为把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优质科研资源更好为教学服务,学校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基地专项,本科生课外科研专项和本科生指导老师制度。

1.3以“六个注重”的教学改革,渗透“结合”的过程

(1)教材建设注重规范。在应用全国统编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的建设,近年来,学院主编教材6部,副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11部,主编的《中医舌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被卫生部列为医学院校的正式教材,《中医外科学》被教育部列为21世纪的网络课程教材。“十二五”期间,学院又成为科学出版社组织的西医院校中医药类教材主任委员单位,承担系列教材中9本教材的主编任务。另承担主编规划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6部。(2)课程建设注重精品。学校在逐步优化课程体系的同时,系统开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信息资源,搭建多功能信息教学平台,注重打造精品课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现有部级精品课程6门,其中中医类1门;广东省精品课程12门,其中中医类2门;校级精品课程18门,其中中医类7门。(3)资源建设注重共享。在学校庞大的数字资源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中西医学专用的数字教学平台,并形成网络化。目前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相关平台有7个资源库、23个双语教学网站、12个专题学习网站、36个精品课程网站、6部多媒体课件、8部视听教材、70门网络课程。(4)教医研产注重互渗。大学注意把教、医、研、产有机地结合,注重互相渗透。充分利用大学多学科合作的科研资源优势,积极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热情。“十一五”期间,获省级以上中医药课题164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项,获资助经费6200多万元;获省部成果13项,其中一等奖2项。积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医疗成果融入教学。如“脉搏图研究”成果,进入《新编中医诊断学》教材;“慢性头痛的研究”成果,进入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近5年,承担中医药教改项目71项,其中部级3项、省部级12项,经费500余万元;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市中药新药如三九胃泰、正天丸、壮骨关节丸、尿毒清等科研成果,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其专业思想,激励其创新精神。(5)能力培养注重系统。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基本方法训练设置计算机、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等,专业技能培训:设置中医诊断实训、针灸推拿实训和西医技能实训、医患沟通实训等,以及安排在不同学年实践课程的三段实践法,打牢学生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设立学生社团、本科生创新基地33个,开放科研实验室、立项资助学生课外科研177项。设计寒暑期社会实践计划。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再是通过院士讲坛、杏林论剑等系列讲座和活动进一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6)教学方法注重融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多种方法的融合,将PBL教学法、SP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床边教学法、双语教学法、野外实训法进行有机的结合,较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结果

2.1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先后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重点学科。2012年中西医结合基础成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2012年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成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部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名牌优势专业“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基础教学基地,也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七年制本科生交流基地。

2.2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中西医结合学生在掌握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基础上,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近两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医师通过率高出全国近30个百分点,处于全国前列。本科生在2008年、2010年连续两届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上,2012年再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和“评委推荐特色奖”的佳绩。刘祯同学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广东省5位获奖者中唯一一名本科生代表)。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

2.3逐步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十一五”重大教改项目及中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国家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项目资助下,我们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9篇,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等教材11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也成为广东省中西医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相关研究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3讨论

培养模式要体现“结合”方向的正确性。为“结合”营造了一个宽、厚、深、新的结合方向。宽,就是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体系内理解中西医;厚,就是能在宏观认识和微观认识的层面中研究中西医;深,就是能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视野下认识中西医;新,就是能在经典继承和重点突破的路径中发展中西医。培养模式要体现“结合”平台的先进性。中西医结合需要先进的平台,充分利用综合性医科大学优越的现代医学教育环境基础,显示一种学科有优势、队伍有水平、方法有集成的先进平台。培养模式要体现“结合”内涵的深刻性。综观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的教育实践,大多停留在量的相加上,“结合”充其量是个“混合物”,只有量的变化。这种“结合”所追求的是互补、渗透、融合,使“结合”成为“化合物”,从而产生质的飞跃。综上,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3]。为了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中西医结合教育教改方向上把握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在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平台建设方面加强了学科优化整合、师资培养整合、教学方法整合,在中西医结合教学教改过程中,渗透了教材规范化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建设、教医研产结合、系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融合等等。初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学院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教学整体有一定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宁,林琳.理论创新与自我批判———对当下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审视与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24):2074-2078.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未来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J].教育研究,2015(5):20-37.

[3]申俊龙,汤少梁,黄雪梅,等.新医改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7-11.

作者:肖炜 吕志平 孙晓敏 曲姗姗 黄泳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