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立体化信息技术应用

艺术教育立体化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是除了传授艺术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实践能力。对此,各大普通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要更全面、更系统、更有层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教学信息化建设、网络教材信息化构建、信息化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等角度来实现对普通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立体化建设。

关键词:

信息技术;艺术教育;立体化课程;建设

0引言

所谓的立体化,具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等特征。教学立体化的目标是打破枯燥乏味的传统教育模式,结合当代教育理念、新信息技术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提出“学习是一种过程”的概念,学生通过动态的、静止的、抽象的、客观的各种角度来进行探索式、主动式的学习,在和人日常交流过程中培养并提升自我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课程建设是普通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近几年,许多普通院校在艺术教育中引进信息技术,艺术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实时操作技能示范,学生在课堂外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来满足自我深入学习的需求,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同时可借助互联网资源来完成课后作业,夯实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让学生真正掌握艺术实践技能。然而,有关一个全方位艺术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信息技术在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立体化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原则

1.1合理性原则

对于艺术课程教学的现状,需要将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信息技术应用于普通院校艺术教育之中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过程。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从教科书出发,规避以学生兴趣主导的形式主义,始终坚持合理性原则,准确找出两者的完美结合点,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比如,课堂教学是采取“任务型”、“交流型”还是“综合型”的教学手段?课堂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难点是什么?类似这类问题都要在教学方案中有所展现,并在课堂教学时有效实施。除此之外,还要有选择的在课堂上展示教学内容,留给学生一定的交流讨论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由发挥、自我实践。

1.2个性化原则

每门课程都要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信息技术下的艺术课程也不例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索、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要结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创造出更多的信息资源和学习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我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普通院校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课程是人文课程的一种,在涉及多学科的艺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艺术和科学、文化、情感等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人文素养,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1.3开放性原则

对于信息技术下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立体化课程建设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要求艺术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具备一定的拓展性和相关性;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要实时吸纳和课程相关的最新学术成果、科技研究和社会动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实时学习教学课件、完成学习任务,还可在线和老师或其他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同时艺术老师也可在线为学生解答疑惑、测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4交互性原则

现代教学模式大多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由此学生转变为知识架构的建设者和信息处理的加工人员,教师则转变为促进学生建立知识架构的指导者和辅助者,从而最大程度实现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所谓的交互式,是师生、生生相互之间可以自由地进行实时或异步的信息交流沟通,一方面打破了教师单方面教学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关于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构建一系列互动机制,除了类似在线交流等的同步互动之外,还要具备像作业批阅等的异步交流;除了加强教师、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之外,还要加强两者合计算机的互动交流。

2关于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立体化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关于普通院校艺术教育,可将人才培养标准作为一个平面,将人才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一个立面,只有保证两面尺寸相同方能形成立体。就环境方面而言,具体实践应设计在艺术理论教学之前。就艺术教育目标而言,应加大艺术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创建网络艺术课程;应完善艺术教学课程大纲,增加实践性教学活动;课堂上多开展竞赛类艺术活动,加强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多采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关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应重视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而全方位构建艺术教育立体化课程体系。

2.1教学信息化建设

知识传授和人才培育的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知识传授是基础前提,能力培养是最终目标。艺术课程的教学信息化建设要结合普通院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具体艺术基础来实施。(1)教学内容信息化一般而言,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教学环境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并且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课程具有资源广泛、获取便捷等优势。因此,关于艺术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除了要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之外,还要提供更多的拓展性资源,比如专家名著、学术研究、科研类网站、专题研究成果等,同时还要保证资源库的实时更新。(2)教学模式信息化艺术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改革的宗旨是引导普通院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主动学习、相互团结合作,加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完善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三者间的互动关系,让教师和学生能灵活有效地运用互联网资源和网上教学系统,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完善教学资源库,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最合适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效结合,最完善的教育模式是互联网支持下任务驱动型的互动教育形式。

2.2网络教材信息化构建

网络教材信息化构建是指采取先进的教学技术来完善教材建设工作,其打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局限性,借助生动形象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来表现教学内容,进而形成电子课件、电子教学视频等,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网络教材体系构建的前提是课程内容和教材的信息化构建,教材是课程内容呈现的重要载体,并且教材质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作用。艺术教学网络教材信息化构建是在电子课件、互联网教学平台、互联网资源的支持下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教学体系,将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进行针对性学习、练习和测试。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来充实网络资源库,最大程度地实现艺术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因此,网络教材信息化构建要遵循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效果第一、便捷性、实时更新的原则,构建出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网络教材系统。

2.3信息化艺术实践能力培养

通常来讲,艺术实践能力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实际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同时开展一些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参加活动时运用各种新技术记录活动细节。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设计出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课件,可模拟艺术比赛全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感受艺术实践现场效果,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基于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艺术实践教学课程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眼界,还可提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然而,艺术实践的信息化构建也要遵守信息化教学的合理性原则。

3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对普通院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模式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实现信息技术和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意义,才能为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力的全方位人才贡献其绵薄之力。

作者:薛欣玲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建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齐悦.高校艺术教育管理特色研究与优化对策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08).

[2]庄小虎.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现状及前景[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3]田中娟.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5(22).

[4]林英涛.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电大理工,2015(04).

[5]徐静.高校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6(03).

[6]雷黎媚.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6(11).

[7]刘忠义.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探微[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8]贾韬.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J].江苏高教,2015(02).

[9]李长伍.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艺术教育,2015(05).

[10]胡曦.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