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艺术教育探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艺术教育探析

摘要:

在如今的大学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散发出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众多的理论中独辟蹊径,从根本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开展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在意识形态上逐步渗透,发挥同样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的关键作用逐渐脱颖而出。而理清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的关系,将艺术教育引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艺术教育

2015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四有人才,作为学校向社会传输人才的最后阶段,大学生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面临着身体、心理以及思想等多重的考验,对理想动摇、对生活迷茫、对未来模糊等等,这一切都要求着学校做好帮助学生尽快进行正确角色转换的任务。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层出不穷,创新创业教育究其根本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而同为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目标及内涵上不谋而合。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现今大学生创业意识较为薄弱、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也不够全面。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们习惯了应试教育并适应了只关注课本知识就能得高分的普遍情况,大学生们在入学前鲜有接受到相关领域的讯息,没有创业思维,往往仍是以就业为主导,片面理解创业并容易忽视创新的力量,无法联系好创新创业与个人的关系,传统观念尤盛。

第二,传统教育中,常见的是关于通识知识以及专业相关的常规性教育,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的科学引领与系统培训。尤其是创业方面,因其更强的实践性更需要一个平台去向学生们普及,从而使大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更快更多地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鼓励并激发出更多学生的热情。

第三,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增大,整体的进程并没有得到高效的推进。经过调研发现,整体来说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氛围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创新创业,打破传统的校园人才标准形成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之一的文化氛围尚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艺术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艺术教育本身具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功效,但是整体来看,目前国内高校从艺术角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我国的教育系统整体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对素质教育的引导略显不足。教学科目整体延续传统设置的科目,与社会要求脱节。

首先,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度整体就不够。艺术教育虽然较难有显著的效果但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目前高校中开展的艺术类课程不够,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其次,对艺术教育之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深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开展,很多院校甚至创办了创业学院等,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无源之水,需要文化素养以及相关知识的灌溉,它集合了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需要人文素养作为铺垫,艺术教育必不可少。

第三,当前高校的艺术教育普遍不够重视艺术实践,使得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大打折扣。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缺乏了实践仿佛花儿没有土壤。从创新创业角度来看,艺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启发。

三、艺术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方面,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类实践活动以及艺术类相关课程得以开展。它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在艺术教育中,强调通过以上媒介达到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以及挖掘学生们的潜在能力的最终目的,这是一个系统化进程,需要动员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意识,将工作渗透在点滴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所以,在如今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的作用十分关键。

首先,艺术教育的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科学教育的内容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这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科学教育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而艺术教育则释放人类的天性,让思想得以放飞,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们发现自我,更能挖掘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艺术与创新创业教育衔接好,可以在大学艺术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而针对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这一现状,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为首要工作,在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们拓宽思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将艺术教育作为先驱,在艺术教育中针对很多学生脑中固有的错误观念,例如国企才是稳定、创业就是不务正业等,协调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好工作”的定义及认知,大家都将目标锁定在所谓的“好工作”上,一方面加大了就业的竞争与压力,另一方面“好工作”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发展,这无形中限制了很多发展的可能。对此,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从思想深处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引导他们从内而外地克服畏难情绪,理解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勇气并能付诸实践的人才才是新生的主力军。高校也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并组织宣讲激发广大学生们的内动力。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人才评价的标准,将培养创新型精神逐渐内化到大学精神中去,用第二校园的软实力进一步引导鼓舞学生。而对于第二校园的建设,学校应努力构建积极、民主、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当今大学生的创业热潮中,很多学生都将目标定位在技术或专利上,学校可以在思路上进行适当引导,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文化知识、以创新创业为媒介将其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实体,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商业价值得以顺利实现背后的支撑与隐在逻辑,即为满足人性的需要。这种思维启发我们将艺术作为实现目标的起点,因为只有艺术才是对人类情感与生活的最高形式映射。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全面开放创新创业平台,无论是从管理、政策还是场地资金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支持,不断深化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活力,从而逐步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学生喜爱的氛围,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软环境支撑。

其次,艺术教育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它强调精神的自由、独立的思想、形式与内容的新颖,正因为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创造,才推动了各艺术门类的持续发展。艺术这一审美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冲动、发展人们的能力并无限延展人们的想象力。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更是其他教育所无法相比的。为加强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的构建。不可否认,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中,指导教师队伍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对团队的影响可谓是决定性的。这个导师队伍不仅要有理论导向更要有艺术的思维,在已有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导师们的培训,有机地把艺术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就业实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加强对创业精神及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导师团队也应进一步增强活力、重组结构、专兼结合,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走进校园,亲身分享创业过程的艰信以及创业成功的喜悦,现身说法,从实践者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因其全面性系统性与学习文化知识不同,学校也应注重对学生们通识艺术类课程、管理学相关知识的教育,开展相关的培训,以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得以全面有序地开展。

第三,艺术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庄子•天地篇》中讲到,“能有所艺者,技也”。艺术创作的过程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高度吻合。任何一个熟练掌握一门艺术的人,必然都将前人经验以及理论自然地运用在实际中,这反映的思维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也提供了大力的支撑。所以,要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加以引导与培养,除了固有的鼓励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科研项目以外,应进一步与课外的实践类活动相结合。同时,应让学生明确,要想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元素,就要明确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开展具有独创精神的高水平创业、努力搭建学科前沿类科创项目或者竞赛,以各大创新类竞赛为媒介,鼓励学生们将专业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运用在实践中。只有进一步搭建相关的平台,才能不断促进学生们的创造力,进而孵化出真正具有水平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项目。

综上,将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有机结合,深入发掘二者的特点与内在联系,势必可以激发并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力。社会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不断创新,在素质教育上把握时代特征,开发新颖的符合学生喜好的特色活动,把握好主题积极向上、学生易于接受、参与积极性高涨的整体原则。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引领以及万众创业的环境的激发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已然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只有不断地促进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艺术教育与其真正融合,为学生们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创业工作有条不紊地持续有效开展,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

作者:邢丹 常小飞 万谱 王堃丞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徐争.“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5):34.

[2]薛继东.“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44.

[3]董云飞,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157-59.

[4]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改创新,2012(1):118-120.

[5]姚明.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0-41.

[6]叶郎.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8.

[7]董云飞,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157-59.

[8]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改创新,2012(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