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民俗艺术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

本文从开发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出发,提出教育科研与民艺生产互动,在体验式教育实践中传承和发扬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民俗教育基地建设,构建一个开放的统一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关键词:

吴文化群;民俗艺术;教育基地

一、无锡地区“吴文化群”民俗艺术的分布和价值

1.吴文化群的概念。吴文化孕育于重视群体、敬仰道德、讲究和谐、崇尚中庸之道的中华文化母胎,是一种才智艺术型地方文化。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成就了吴地吴人千百年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的繁荣昌盛,同时具有比其他地方文化更强的开放性、吸收性与融汇性的特点,因而也是一种经济型的文化。分布于无锡及周边地区的民俗艺术资源联结整合,便形成一个“吴文化群”民俗艺术网络分布,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地点的民艺形态彼此之间是具有共性和互利关系的。

2.无锡地区吴文化民俗艺术概况。地处吴文化区域,无锡民俗艺术形式多样,积淀深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展。目前向社会正式公布的96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有9项列入部级保护名录,分别是无锡道教音乐、无锡留青竹刻、锡剧、惠山泥人、吴歌、无锡精微绣、梁祝传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江阴致和堂膏滋药制作工艺;省级项目有14项为江南丝竹、凤羽龙、男欢女嬉、茶花担舞、渔篮虾鼓舞、段龙舞、无锡纸马、泰伯庙会等。可见,无锡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量巨大。民俗艺术正需要通过与教育资源、旅游资源的合作促进民俗艺术产业化的进程。

3.研究民俗艺术的意义。当今时代,民俗艺术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结晶,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领域和新资源,并成为显现国家或地区人文风采和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侧面。民俗文化艺术除了需要传承和保护,更具有成为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它固有的经济生活内容和地域性流通市场,也成为相关产业继续扩大和推进的基础。一旦形成民俗艺术产业化,必将带动关联行业的整体发展,涉及如创意设计、选料加工、生产制造、存贮运输、包装服务、餐饮商卖等众多行业,还有在产业链运转中所需要的技能培训、资金信贷、信息资源等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以保障技术或人才支持,形成一条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链,最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建立无锡地区民俗艺术教育基地

1.系统性的教育基地网络。构建一个开放的统一的教育基地共享平台,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1)整理民俗艺术教育资源。(2)建立教育基地开发体系结构,实现资源共享。(3)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精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实现有效的共享。

2.互动性的教育基地建设。民俗文化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其文化内涵就是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寓教育于生活,寓教育于民艺,民艺与教育的互动整合,有助于创造一个教育为民,教育为用,艺术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的大环境,保持优秀民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1)以民艺助教育。学习和教育始终是民艺活动的内在需求,民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学习形式,更加贴近生活,贴近需求,千百年来民俗民艺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所需和精神所需,不仅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更是担负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须的知识、文明、精神的传承教育的职能。民俗文化艺术本身就是活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教育素材和内容,包括了技艺训练的过程和文化内化的过程,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例如师徒制、手工劳作方式等等。学习的过程既是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也是个体知识技能成长的历程。(2)以教育促民艺。教育是为了传承优秀民艺,并且为民艺发展培养人才。民艺的传承与发展,首先需要适应时展要求的理念、思想、方法作为指导,避免消极的负面的因素干扰。通过教育投入,可以提升民艺创作的内涵,新一代的民艺产品开发和创新需要知识的供给,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为民艺发展提供智能支持,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时代所需要的有知识涵养、有专业技能、有创新思想、有民族情怀的优秀传承人。

3.体验性的教育基地活动。(1)教育体验,(2)审美体验,(3)休闲体验,(4)娱乐体验。

4.教育基地建设目标。(1)、基地教学示范作用。通过与科研部门协作加强专业技术意识教育,进行校外课程开发研究,提高基地的教育示范作用。(2)、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教育基地为专业教师创造教学实践的机会,使其实践能力更加适应学校专业课程的发展需要,同时用已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开发和完善专业课程,充实基地开发。(3)、提高基地育人功能,社会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作用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4)、进行创新研究和开发。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大胆试验,不断尝试市场开发,真正为民艺发展做出努力。(5)、加强对教育共享资源的管理。在已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资源的共享,进一步建立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对已有资源和新开发资源进行评价,以评促建形成良好的共享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在资源整合中建设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建设必须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重视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教育基地的发展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投资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整合组建民俗文化产业集团。不仅是产业内部的整合,还可以进行跨行业的整合,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形成较完整的民艺文化产业链。同时,重视分散资源的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以教育基地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有文化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品牌项目。教育基地的建立使民俗艺术和艺术教育在互动中彼此促进。传统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提升了教育内容的品味和精神文化内涵,赋予艺术教育差异性,较高的审美体验使其变得丰富多彩。教育的参与为基地注入新的活力,对民艺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推动了其自身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挖掘和优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促进当地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保存。教育与民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利益的“双赢”。

作者:顾丽 廖春苗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吴文化与江南社会研究》,群言出版社,2005年4月.

[2]周欣,《江苏地域文化源流探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3]潘鲁生,《民艺调查》,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

[4]潘鲁生《手艺创意:潘鲁生主持手艺农村调研成果》,海天出版社,2011年5月.

[5]盐野米松,《留住手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6]柳宗悦(日),《工艺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7]徐国保,《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8]柳宗悦(日),《民艺四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9]柳宗悦(日),《日本手工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鲁道夫霍梅尔(RudolfP.Hommel),《手艺中国》(ChinaatWork),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基金项目:

本文系:无锡太湖学院校级教改重点项目“无锡地区民俗艺术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GYJ20150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