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革新思考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革新思考

摘要:

随着色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人们愈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在,“知识改变命运”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开放,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进入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触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局面并引发新的思考。教育使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领域,我国教育主要分为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两个阶段,不同阶段时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均有较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重新构建与革新已是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技能。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构建与革新;革新方法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来,公共艺术课程成为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1]。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衔接不当

一直以来,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并没有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这写中小学的艺术课程由于种种原因被一直推迟与简化[2]。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艺术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更没有被纳入中高考的考试项目中中,导致学校忽视了艺术教育,学生基本没有真正进行艺术学习或艺术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这对高等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开设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高校在进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首要事务便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扫盲”工作,即从本应中小学学习的最基础课程开始教起。

(二)课程标准制定不明确

完成艺术教育目标与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设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标准。有学者提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我们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审美认识规律与中小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制定艺术课程标准时应着重体现审美体验与鉴赏艺术的能力培养,体现学生创新思维与个体自我发展价值、社会交往认同与艺术实践价值、多元文化与科学综合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工作等课程标准理念”[3]。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年级与阶段,由易至难,既突出主科又兼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课程标准,使教学目标不偏离实际轨道,力求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从而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革新

就目前而言,并没有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规定的相关文件,再加上学生中小学时受应试教育影响并没有对基础课程进行有效学习,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从基础部分开始搭建,同时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阶段性进行革新。

(一)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构建

(1)艺术基础类。艺术基础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素养、基础知识等,主要使学生掌握艺术审美所必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该阶段是学生形成综合艺术审美的关键时期,也是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形成的基础所在,主要通过基本音乐听觉训练、简谱视唱、基本乐理训练等方法进行[4]。(2)艺术实践类。艺术实践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绘画、唱歌、演奏以及其他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5]。该部分是艺术教育的核所在,虽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但若要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相关艺术技能是必须前提。一个五音不全的人虽然能够欣赏歌曲,但其只知道歌曲的美妙,却不知道美妙在何处,更遑论是对歌曲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了;绘画亦然,一个人的色彩判断力若较差,那么他如何体验到画卷的生动呢?因此,艺术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在,在实践过程中开拓思维、磨练意志,学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达到的。(3)基础艺术史论。基础艺术史论课程主要通过艺术导论、艺术史、艺术评论以及美学等理论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艺术与人类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将人类社会与艺术进行结合,藉此把握技术教育的内涵所在。

(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革新

纵观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课程的综合性革新已是势在必行。艺术课程的综合是指将2门或2门以上互相有联系的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即技术课程综合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能够有效增加艺术知识信息量与文化含量,减少专业技术难度[6]。(1)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革新的关键偶在,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该模式并不是对单科课程的削弱或综合课程的取消进行强调,而是为了对传统单一课程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通过多方面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使学生的艺术视野、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得到提升。(2)综合课程革新应重视学生层次需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面对的学生主要为非艺术专业学生,这部分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且艺术素养以及对艺术知识的需求程度均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开设课程之前应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

(三)课程内容的阶段性优化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神设计,以此形成一个有阶段性的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设置前应对学生的艺术知识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尤其是不用学科学生的艺术基础情况。通常情况下,文科生因知识结构包含了历史、文学,所以与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有着相对密切的联系,而理科生平时所接触的知识却与艺术并无联系,其艺术基础知识自然较为欠缺。因此,文科生与理科生在艺术上的基础知识或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艺术课程的设置应划分为多个教学阶段,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此来逐步提升教学有效性。另外,从学习时段来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艺术知识相对较弱,对艺术知识的求知欲较强,较适宜开艺术基础知识课程;而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艺术基础知识,也能够将其运用于艺术实践中;大四年级学生的艺术教学活动则可结合自身情况,将其视为自己走向职场与社会的一种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革新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为入手,加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工作的开展。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离不开艺术教育,我们应努力提升大学的艺术教育进而带动全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更多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构建与革新还需要广大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仅是抛砖引玉。

作者:王亮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自圣.中、英四所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比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呼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程征明.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4]朱新蕾.湖南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刘红英.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艺术教育,2012,No.23910:38-39.

[6]张晓莉.美国教师教育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体制与机制研究——以专业发展学校为中心[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