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转型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转型发展

【内容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开创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活动,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其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是互通、互促的。因此,从创新创业视角审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能够更好地找出推进高校艺术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艺术教育;融合发展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实现精神追求与自身价值。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创业活动的重点扶持对象。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自主创业推动大学生就业。当前,许多高校都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此,本文以高校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分析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艺术教育的现实困境,探究高校艺术教育的转型发展。

一、创新创业理念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

创新教育是指以科学的培养方案、合理的专业设置、系统的教学计划、丰富的教学手段等方式,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为教育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变革参与者、事业开拓者为教育目标,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创业培训等方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新型教育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理念与高校艺术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第一,创新创业理念与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发掘人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拘现状、敢于开拓、善于变革的创新型人才。许多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方式代替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需要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层面,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就业培训、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艺术教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必然选择。第二,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艺术教学,有利于高校艺术教育的转型发展。具体来说,有助于大学生接触最前沿的思想理念,形成符合时展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其创新创业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是教育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1]。第三,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有利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的思维可分为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两种形式,这两种思维方式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影响着人的社会实践和创造活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可以通过音乐、绘画、戏剧、电影、书法等形式,传授学生艺术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等,其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模式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共通之处。同时,两者在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也可互通、互促。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可以通过改革高校现有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来实现。

二、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艺术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艺术专业学科边缘化

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艺术生产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应重视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推进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2]。但在应试教育体制和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一些高校以功利化、实用化的态度对待艺术教育,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艺术教育中蕴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弱化了艺术教育在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健全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导致高校艺术教育呈现边缘化。一些高校不了解艺术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未能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艺术教育体系,忽视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比如,有的高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理解过于偏颇,将艺术教育看成“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这种狭隘认知影响了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艺术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艺术课程建设方面,一些普通高校对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将艺术教育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导致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规范的教学计划、合适的教学内容。例如,一些高校没有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开展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只是简单地套用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或对艺术学院的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稍加调整,便形成了本校的艺术课程体系。这种艺术课程体系模式雷同、形式僵化、内容重复,缺乏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存在基础理论课所占比例过高、实践应用课所占比例过低、艺术实践课程缺失、创新创业活动较少等问题。艺术教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净化人的思想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其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人生、社会、生活等问题,帮助人们建构形而上的、审美化的人生境界。但在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思维,仍采用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用讲授式、示范式、模仿式等方式开展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制约了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3]。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仅开展音乐鉴赏、国画赏析、文学欣赏等内容,很少组织音乐会、绘画展、艺术讲座等艺术实践活动,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艺术教师队伍创新能力较弱

当前,高校艺术教师多为艺术院校应届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经历,仅以知识讲授、技能训练、艺术欣赏等方法开展艺术教学,制约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此外,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艺术实践等开设课程,根据自身标准开展教学评价,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艺术教育的转型对策

转型对策应侧重于与创新创业结合,而非传统艺术教育的方式。从创新创业视角来看,高校艺术教育面临学科边缘化、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师创新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高校艺术教育的转型发展。笔者认为,应转变艺术教育理念、改革艺术教育课程、加强艺术实践教学、优化艺术教师队伍,以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

(一)转变艺术教育理念

高校艺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音乐家、画家、舞蹈家等,而是培养学生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艺术人才。《高校艺术教育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所有本科院校都应将艺术教育列入必修课中,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获得两个艺术教育学分。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应纠正对艺术教育的错误认识,重新审视艺术课程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高校艺术教育的繁荣发展。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纠正艺术类课程是“副科”的错误认识,确立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入学考试、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人才培养等方面向艺术教育倾斜,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比如,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程体系,将艺术课学分纳入大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加强美术展览室、音乐演出中心、艺术研究中心等艺术教育平台建设,探索艺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方法策略,更好地推进高校艺术教育改革[4]。第二,教师要转变艺术教学理念,改变以往割裂艺术技能教学和审美教育的错误认识,将“艺”和“术”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艺术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艺术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艺术感知、艺术体验、艺术欣赏、艺术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可以用创新创业理念指导艺术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融入艺术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高校艺术课程体系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将其和创新创业教育割裂开来,较少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加强高校人才体系建设,建构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艺术课程体系。在艺术课程设置上,应打破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之间的专业屏障,实现不同类型艺术课程的学科融合,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艺术思维;改革“为艺术而艺术”的课程理念,将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课程知识融入艺术课程体系中,实现艺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深度融合,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提高舞台表演、美术设计、工业设计、广告制作、音乐创作等实践课程在艺术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开设DV制作、广告艺术、动漫制作、摄影艺术等实践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为出发点,不断优化艺术教学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例如,可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目标,通过感知、想象、直觉、情感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采用“知识讲解+自由讨论+实践探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探索,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还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引入艺术课程教学,用生动形象、真实可感的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开展课堂教学,用图像处理、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丰富艺术教学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艺术创造力。在艺术课程评价中,可以从艺术教育的内在特征、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出发,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个性发展等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建构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

(三)加强艺术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第一,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例如,举办校园音乐会、大学生征文比赛、校园书法展览、美术设计大赛等艺术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组织学生成立舞蹈队、管弦乐团、绘画小组等艺术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利用艺术周、文化节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舞台;可以从大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大众艺术中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用歌手、演员的创业经历、人生故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思想和开拓精神;还可以与当地民间艺术传承人合作,让传统艺术走进课堂,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第二,开展艺术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中,应将创业孵化中心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以校领导牵头,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艺术教师等共同参与的创业孵化领导小组;成立由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艺术企业管理者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建立以创业设计大赛、文化创意大赛、创业知识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为主要形式的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大学生投身艺术创新创业活动[6]。同时,高校应积极推进校园创业项目与企业项目的对接,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广东省五邑大学开展了“同圆创业梦”的创业对接活动,使校内的《行街街》杂志获得了博艺广告公司的孵化资助。另外,可以实行艺术工作室制度,通过各种艺术工作室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高校艺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艺术消费的无缝衔接。第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高校可根据地域特色和年度艺术教育主题,确定校企合作的重点,并与相关音乐公司、设计公司、演艺公司、美术馆等艺术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平台,以更好地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以“艺术走进生活”为主题的绘画展、摄影展、文艺表演等,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中锻炼自我;可以组织艺术专业学生到音乐工作室、广告设计公司、演出机构、文化创意公司、影视动漫企业等实习实训,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艺术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优化高校艺术教育的主体之一,也是培养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应将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构建一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艺术教师队伍,以更好地满足学校艺术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可以邀请知名校友、优秀创业者、知名艺人等兼任学校艺术课程的客座教授,聘请艺术家、民间艺人、文化名人等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艺术教师队伍。此外,还应加强艺术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艺术教师培训体系,同时将创新创业能力及相关教学纳入艺术教师评价体系中,以更好地激发艺术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提升艺术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7]。

参考文献:

[1]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2-63.

[2]涂维民,刘燕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1-125.

[3]万丽君.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开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新局面[J].美育通讯,2005(6):2-7.

[4]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77-78.

[5]顾建华,张占国.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美育”课程建设[J].美育通讯,2005(2):27-32.

[6]邓秀华.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融合途径探析[J].新西部,2016(21):139-141.

[7]缪胤,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回归——美国“艺术推进”课程及其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3):65-70.

作者:周黎 熊一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