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

学堂乐歌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

[摘要]学堂乐歌通常是指中国清末时期在学校校园里传唱的歌曲。由沈心工、李叔同、曾志?等一批从日本留学回来、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们参考西方乐曲的曲调、对其整理后为学校歌曲进行编写,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动整个国家的爱国热情,在普通中、小学中为创立唱歌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并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现代音乐教育;影响分析

一、学堂乐歌对现代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

1.学堂乐歌促进了我国音乐教材的建设和师资力量的培养

首先,从音乐教育的教材方面来看。在早期的学堂教育中,没有正规的音乐教材,虽然后期成立了新式学堂,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也没有正式的教材和歌集,并且在该时期由于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了我国的音乐教育仅能以日本教习为主。1903年,沈心工从日本留学归来,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和龙门师范学校任教乐歌课,但由于教材的短缺,沈心工自己开始编写歌集,并陆续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心工唱歌集》等。这些教材不管是从选材上还是用语上都切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编写了程度不同的歌曲,从而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随后,曾志?先生又编创了国内第一本比较完备、系统介绍国外音乐体系的音乐教材《乐曲教科书》,包含乐理唱歌教授法在一起的《音乐全书》,此外,李叔同等人也相继出版了一些以乐歌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带有西方理论知识、唱歌教授法的音乐教材,需要注意的是,初期的音乐教材主要是参照国外的教材,其编写也多采用欧美和日本等国的曲调填词。随着学校歌曲的流行,音乐教师的需求也更为明显,为了培养教师,沈心工和曾志?经常组织社会音乐活动,如“音乐讲习会”“夏季音乐讲习会”等。其办会宗旨是为了培养乐歌教师,以适应社会需求。不仅如此,政府教育机构开展师资培训、考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

2.学堂乐歌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和程度

20世纪初,由于学堂乐歌的不断发展,我国近代学生的音乐开始走向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这样不但促使学校教育规模化,还明确了教育目的、内容和程度。同时,根据教育程度的不同,音乐教育的授课内容和教育目的也有所区分。如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助其发育、德行涵养,小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须选择“有禅风教育”,教育程度规定在初等小学堂,而师范学堂中则规定“其教授程度,授以单音歌,复音歌及乐器之用法,并授以教授音乐之次序法则”。到1923年,随着学制系统的改革,学校的音乐教育课堂也随之进行了革新,明确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明了普通乐理、能唱单音的歌曲,又能培养学生融合团队的精神,激发学生欣赏美的乐趣。

3.学堂乐歌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发展

学堂乐歌的发展,使学校音乐教育成为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也使得学校音乐老师在学校音乐教育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促进了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而且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师资力量的保证。1897年,是现代师范音乐教育在中国的起步阶段,在上海建立了南洋公立师范学院后,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开始开发师范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宪法的实施标志着音乐教育正式被纳入师范教育的范畴。1904年,在《音乐教育论》中,曾志?认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发展音乐教育首先必须普及师范教育,培养专业的音乐教师,尽可能地聘请从欧美或日本等其他国家的音乐教师,最后要解决的才是教材的短缺和音乐设备的问题。1905年,曾志?在《新民丛报》上连续发表《音乐教学论》,该文指出要想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首先必须从以下四点出发:第一,培养专业型的音乐教师;第二,编写大量的音乐教科书;第三,聘请国外的音乐教师进行执教;第四,模仿和制造西方的“洋乐器”。由于师资水平薄弱,首先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沈心工,之后是越来越多从海外回来从事音乐教育的学者在学校担任教师,成立了一批拥有强大师资力量的队伍。由此看来,正是学堂乐歌时期的这一批音乐学者们在师范音乐教育兴起的时候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才弥补了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把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对下一代进行传授,为以后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学堂乐歌促进了合唱音乐的发展和中国声乐教育的萌芽

从合唱的发源来说,合唱最早出自欧洲的教堂音乐,而在中国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的大肆入侵,我国产生了第一首中国合唱音乐作品,该曲是由西方人创作的歌曲。此后,中国的合唱音乐才有了缓慢的发展。早期的中国合唱音乐,由于大量的传教士来访中国,带来了许多宗教音乐,其乐曲都是在西洋曲调的基础上用中文进行演唱的。而中国真正的合唱音乐开始于学堂乐歌时期,当时的合唱形式为齐唱,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叔同的《春游》,这是一首三部合唱曲,该曲在后来被收入《李叔同》歌曲集,这也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曲,其旋律平缓,没有不协和音的引入,和声和旋律都配合贴切,被称为学校合唱音乐中的典范,一直被世人传唱。因为那时作曲家的创作水平有限,合唱音乐创作的技法也处于初步阶段,但此时合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在当时却是开创性的。“”结束后,我国合唱音乐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并开始与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容忽视的是,学堂乐歌时期的教育家们不仅在合唱音乐和唱歌教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收获,还为后来的复调音乐创作进行卓有成效的尝试。为之后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学堂乐歌开始,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尝试编写艺术歌曲,并对声乐演唱有了初步的要求。例如在演唱时所用的发声方法、唱歌时应注意的姿势,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堂乐歌使唱歌课走进了课堂,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之后由沈心工、李叔同、曾志?等一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有志青年在学校传授音乐。用从国外带回来的音乐知识教学生唱歌,基本采用自然发声,没有太多的发声技巧,但为以后的声乐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此时国外的宗教音乐也陆续在中国传播,在教堂里经常看到教友演唱一些圣歌,但教授的老师却不是专业的教师。因此,他们唱的多数都是些简单的儿歌和趣味性的歌曲。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演唱艺术的先声。从1920年起,钟淑安女士从美国回来,首先在广东女子师范学校开设了声乐课,同时我国音乐教育的创始人萧友梅先生也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活动。1919年新文化运动使我国艺术歌曲推向了高潮,一些留学回来的学者们运用国外的作曲技巧创作出大量的艺术歌曲,促进了声乐教育在中国的传播。

二、学堂乐歌给现代普通音乐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从“学堂乐歌”曲调来源来说,大多数都来自于日本的学校歌曲和流行歌曲,当时的知识分子受维新运动的影响,倾心于欧美资产阶级文化,单方面地认为唯有这些歌曲才能激励人的斗志,国内音乐教育不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已经“西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西方的才是先进和优秀的,形成了“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中国自己的音乐早已被人们所遗忘,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应该进“博物馆”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整个音乐界都充满着西方音乐的气息,致使西方音乐的教学形态显得更为特殊,对其“情有独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当时选择唱歌的人大多数都还不具备判断音乐优劣的能力,从而导致传统音乐停留在他们三百多年前所居的地位。据1990年初统计,中国音乐教材至少有50万部的空缺,正是由于缺乏正规的音乐教育,致使许多年轻人接受更多的娱乐音乐和快餐式的流行音乐。在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中,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目标几乎是全盘西化,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只能作为西方音乐的附属内容存在,就连最能体现中国“国粹”的京剧也是衰败到备受冷落的境地,究其原因,京剧作为音乐体系种类之一,不是它失去了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是它的价值无法找到接受对象,现代人似乎没法审视它的艺术价值。当然,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学堂乐歌首先借鉴国外曲调的做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其次,学堂乐歌对学校教育功能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从它的教育目的和动机来看,可以分为三点:第一,通过乐歌达到鼓舞人心和实现爱国之心的目的;第二,舒畅儿童之脑筋,把音乐作为一种“劳逸结合”的手段;第三,“陶淑性情”。从这三种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来讲,学堂乐歌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欠缺,作为时代的产物,它本身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它功能认识的内容都应不断得到丰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上是从萌芽到成长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教学理念的迅速变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回顾和整理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一大批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有志青年,他们不仅引进了先进的西洋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理念的同时,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希茅,喻意志.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马克实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