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音乐教育下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公共音乐教育下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厘清传统音乐的概念,阐述多元化因素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传承面临的困境与意义。通过对核心问题的分析,探寻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对策,挖掘文化内涵,提出创新设想,拓展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公共音乐教育;传承;创新

高校音乐教育分为两类:一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专业音乐教育”,二是培养审美与品鉴能力的“普通音乐教育”。本文以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厘清传统音乐的概念,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一、传统音乐的概念

传统,与历史相联系,与现代相对应。传统音乐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自然因素、生产方式、人文形态、民族生态等积淀形成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音乐是近现代才形成的一个概念,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音乐都可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近现代以来创作的音乐作品,只要其表现形式与风格特征是中国传统的,生根于中华文化的,也属于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的概念是什么?包含哪些种类?在众多的资料中,笔者选取了《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的观点: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自身民族已经形成的方法,采取自身民族已经形成的形式创造、发展,凝结着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文化底蕴的音乐,其中不仅包括在中华大地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现代中国人运用自身民族已形成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已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与艺术理念的音乐作品”。中国传统音乐早已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规律和特点,分类如下:1.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和器乐曲、民间歌舞、戏曲、说唱。2.文人音乐:古琴音乐和文人自创调。3.宗教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伊斯兰音乐等。4.宫廷音乐:祭祀乐和宴乐等。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从律制、调式等基本乐学到哲学内涵、文化形态、审美习惯等,都形成了特有的规律,有着丰富的史学与美学价值。

二、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的传承现状

1.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21世纪的今天,我国正面临着全球化进程中最严峻的现实—西方音乐的强势推进,西方音乐逐渐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主宰文化”。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品种在消失,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情感和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正面临危机。中国传统音乐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情感,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与智慧,注入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在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群体需要挖掘自身的文化,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建立民族的共同文化,开拓自身的文化视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需要重新寻找教育的定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补充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挖掘表象背后的意义,洞察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无力感的原因,增强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感。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的动力,这是第十四届国际音乐教学会议的主题。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文化视野开阔,探究能力敏锐。普通高校是知识传播的平台与载体,是民族文化汇集的场所,其群体性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公共艺术课程中设置传统音乐课对于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深远的意义。

2.传统音乐教育核心问题分析。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还处于探索和初步实践的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受西方教育模式和思维影响严重,学生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或消极或排斥,传统音乐教育存在教育断层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出台的文件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托。普通高等院校大都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了公共音乐类课程,主要以音乐鉴赏类课程和参与性课程为主。笔者所在的东北石油大学以选修的形式开设了《音乐鉴赏》、《影视表演与训练》、《表演艺术与实践》等课程,其中《音乐鉴赏》、《表演艺术与实践》课程中传统音乐的内容占有一定比重。中国传统音乐因其具有的区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特点,目前还没有适合全国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统一的大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停留在知识理论的讲授和乐曲的鉴赏上,注重传统音乐的基本形态,忽视了其流变、发展、变革等问题,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停留在表面上。音乐与文化不可分离,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课应从最初过于强调音乐本体,过于专业化逐渐向多元化、普及性转化。

3.教学定位与思考。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冯兰芳先生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定位归结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学、哲学、美学等相结合的一门复杂的学科。教育的目的是用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去探讨音乐艺术与人、音乐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具有艺术与科学素质兼具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评价的能力是普通高校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定位于音乐的传统。课程必须定位研究领域与研究内涵,音乐传统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系统,既要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本体,建立有秩序的框架,又要深度挖掘本体背后的意义及其外延的内涵。传统音乐是各民族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同时具有随环境变化而共生性的调适。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应将音乐的传统与文化的变迁整合起来,既注重音乐本身的讲解又要突出时代的审美情趣。教学方式定位于互动与探讨式教学。目前普通高校普遍通过“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缺少对音乐背后文化传统的关注。用探讨与品评的方式,分析传统音乐出现危机的原因,正确认识封建制度下不可避免出现的文化“糟粕”,明确文化发展与演变的现实路径。

三、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的创新设想

美育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理范围广泛,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有特殊的意义。21世纪是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原有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的探索对实现传统音乐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更新观念,寻找价值与情感的认同。民族传统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它促使一个民族最深层地感受自己,也是一种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充分广泛的交流中突显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为音乐生动的捕捉了我们本民族文化的活动、色彩和生活方式,是对本民族文化最好的馈赠。普通民众创造了民间音乐,它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情感体验,传统音乐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品格。中国传统音乐与农耕文化并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变动和拓展。传承是寻求一种精神,是对本民族音乐活动的价值判断,有着深刻又清晰的历史烙印。在西方新艺术的强烈冲击下,我们需要平等和开放的态度接受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我们必须努力寻找中华民族价值与情感的认同,建立传统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学理念,摒弃封建制度下形成的缺陷,经过鉴别和挑选在高校课堂呈现传统音乐的精髓。

2.利用地域优势,改变教学设计。目前各大高校的传统教学大都是兼顾多民族、多区域,教学内容以经典作品的介绍为主。中国疆域广阔,各地都有反映各自历史、文化、风俗、自然生态的极为丰富的民族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区域性、自选性,建议编写适合该区域的自编教材,例如《西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设计需秉承去粗取精的精神,同时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与演变的整理与分析。增加实践性教学,采用合唱、器乐合奏等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视听的完美结合,这种更深刻的探索与创新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教学效果的完善。

3.将文化与民俗结合,开拓传统音乐的传播渠道。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与民俗客观存在的相连相通,婚丧嫁娶、祭祀仪式等等均是传统音乐的重要来源。民俗是一种可见的社会现象,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传统音乐产生、发展的真实土壤。中国自古重礼尚乐,乐与政通,传统音乐与民俗自古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学生儿时便开始接触的民俗与传统音乐结合,这种天然的相互助力形成了最真实的音乐环境。学校可以在实践周建立这种民俗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第二课堂,这种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普通高校的传统音乐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正处于多元音乐体系共存的时代,每一种体系的文化价值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传统音乐教育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育者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多方向、多形式的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挖掘民族文化特征,正确判断音乐文化价值。在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特别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用发展的眼光探寻传统音乐的未来方向,植根传统,勇于创新,从而实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育人、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冯兰芳,孟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2007(12).

[3]林军.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美】本耐特•雷默在1998年沈阳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1998,4.

[4]党兆?.“诸野寻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视域下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内容的延伸[J].赤峰学院学报,2016(3).

作者:孔夺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