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高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学科专业性强、融合性差,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多元文化素养不高,教育实践缺乏与基础教育对接等问题,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基础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打破课程设置的独立性、注重学科融合,调整培养目标、强化人文素养养成,改革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融合,以培养满足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引言

高师音乐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音乐教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职业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岗位从业者,这类人才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艺能力,懂得操作和运用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市场意识。①高师培养的人才应以提高中小学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宗旨,这意味着高师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高师生到岗后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和综合人文素养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二、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专业性强但融合性差,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所面临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职业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因此师范院校应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来更新我们的课程观,应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为研究中心,以教学应用为目标来设置课程。当前高师课程主要以钢琴、舞蹈、声乐、音乐理论课程为主,公共选修课为辅。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相对独立,学科之间融合性差,知识割裂。例如: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音乐史、器乐、声乐、钢琴、形体舞蹈等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独立,学生很难将这些课融合应用。课程设置的独立性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注重单科专业的学习,以能弹几首钢琴曲、唱几首艺术歌曲、跳几个成品舞为荣,盲目追求舞台效应,人人梦想成为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忘了高师生肩负着培养中小学生的重任,从而忽略了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学基本功的初心,以致到岗后所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实际教学严重脱节。笔者在近几年湖南省音乐教师招聘面试工作中发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不高,尤其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方面不尽人意。每年面试,歌曲弹唱环节至少有60%的学生能力较差,即便是小学音乐教材中非常简单的儿童歌曲弹唱,应试者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有的顾了弹就顾不了唱,顾了唱就顾不了弹,还有单手弹伴奏的现象;舞蹈才艺展示环节,大多学生动作生硬协调性差,音乐感觉不佳;微型课展示环节,50%的学生上课的知识点讲述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驾驭课堂能力不强;另外有10%的学生音准很差、甚至五音不全。这样的学生录用到基层学校将会误人子弟。据综合评估,每年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只占到应试者的20%。根据面试情况来看,这充分体现了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高师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不能融汇贯通,学生综合素质欠佳。

2.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日新月异,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却大多恪守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墨守成规,套用陈旧的、固化的方法与模式教学,授课没有激情和创造性。声乐老师固定的教唱几首循环往复的歌曲,钢琴老师也是教弹自己熟悉的几首固定的钢琴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这种消极倦怠的教学状态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在此受教环境下,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固定化、模式化,缺乏创新性。更有甚者,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消磨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3.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多元文化素养不高。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当前音乐教育要做好学科综合工作,以弘扬民族音乐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让广大学生成为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新生力量。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较广,应当包括音乐、社会、民族以及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等相关的综合知识。而高校阶段专业音乐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并不能较全面的涵盖这些内容,人文社科相关知识的学习比重明显偏低。高校音乐教育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致使学生的多元化文化素养水平不佳。由此可见,实际的高校音乐教育所教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①高师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纯粹的音乐教师,教学生读谱识谱、弹唱歌曲、学习乐理知识等,在课堂上音乐教师还肩负着为学生解答音乐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民族、区域地理、民俗等知识。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茉莉花》这首歌,音乐老师可以从歌曲的地域性切入介绍《茉莉花》,它是首扬州民歌。老师还可以从创作背景、民俗风情等方面多维度分析歌曲创作的意境与动机。这就意味着高师生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缺乏这些多元文化素养,不能表情达意的为学生诠释音乐曲目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人文情怀、地域民俗特征等知识。这是大学期间高校音乐教育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够注重学生人文知识教育,导致学生多元文化素养不佳的原因。

4.教育实践缺乏与基础教育对接。在上世纪80、90年代,高师曾是师范院校的排头兵,有一大批高等师范院校办学成效显著,有的师范学校办学模式甚至一度成为标杆和楷模。在此背景下,有些师范学校对过去的成功经验过于自信,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过去的办学模式,办学方法保守陈旧,忽视与时代对接、与社会发展对接,缺乏开放办学的视野,很少走出校园与其它院校交流,更缺乏与中小学校对接,不主动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很多院校不愿拿出经费供音乐教师出去交流学习。有的甚至认为,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是两回事,高师教学与办学方向与基础教育无关。这些固化的观念阻碍了音乐教师下到基层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交流合作,导致高师音乐教师无法了解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也无法了解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因。这种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的缺失,是导致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失范的主要原因。

三、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思路

1.打破课程设置的独立性,注重学科融合。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必须打破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独立性过强的格局,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注重音乐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知识的渗透、学科融合与交叉。要将通识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避免知识的割裂。例如:音乐欣赏课可以结合音乐曲目创作背景分析音乐主题思想,与学生分享歌曲所表达的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等正能量,在音乐鉴赏中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知识,这些方法和知识高师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将受益;美育课要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美育。以上课程的设置,都能大大加强学科融合,促进音乐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贯通。

2.调整培养目标,强化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也被称为人文素质,是公民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形与无形的修为与品质,“具体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①,人文素养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高师院校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为己任,高师院校学生是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师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提升即将从事教师职业、服务社会的高师生的人文素养、生活品质尤为重要。当今,部分大学生崇尚奢华的生活,拜金主义相对严重,追求物欲的思想膨胀,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自私自利,校园暴力现象不断,这些现象都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缺失息息相关。因此,高师要明确办学目标,要加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要力争培养审美品位高、人格魅力大、文化底蕴深、人文情怀广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知识教育、创新能力培育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等责任。②团委、院系要通过经常举办小型音乐会、戏剧表演、演讲比赛、赛课、游艺猜谜、五笔字竞赛等活动,在游艺竞赛中让学生更多的体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修炼,从而达到提升高师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3.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大中小对接。大中小对接指的是高师与中小学校的联合,共同承担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责任,以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大学教育与中小学实情脱离的问题。第一、高师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反馈需要高师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高师音乐教师只有下基层与中小学音乐教师交流,才能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随堂听课发现有的教师驾驭课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音乐创编能力不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差、不能从文化和社会视角解释音乐行为、剖析音乐现象等等,这系列的表象都值得高师音乐教育者深思。高师音乐教师应将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中反馈的一系列信息与问题带回去研究,有的放矢地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进行改革。基层音乐教师反馈的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重点及课程设置,甚至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改革浪潮的趋势需要高师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对接。在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年代,我国教育改革浪潮一波又一波,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翻新。微课、微视频、翻转课堂、慕课音乐在线等现代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要求音乐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只有充分对接,加强合作交流,才能掌握教育的新形态新模式,迎合改革浪潮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第二、协同发展共赢机制需要高师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合作,有助于了解岗位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实际要求情况,从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及时的调整。中小学通过与高师建立音乐合作关系,可以更好更快地引入相关教育专家,实现教学指导、教师培训、教学改革,从而迅速有效地提高本校的音乐教育和美育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二者的对接合作是互利互惠双赢的。①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共同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高师传授的音乐专业知识全不全面,与其他学科知识是否合理实用,都在高师生到岗后是否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直接挂钩,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高低。就中小学音乐师资素质而言,教师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好的人文素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又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反思能力,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也只有高师与中小学充分对接,共谋音乐教育大业,才能达到推进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共赢的目标。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在对接中小学音乐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笔者于2017年5月7日参加了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学校音乐教育论坛。在“高校院长(系主任)与中小学教师对话”环节中,有20余位与会代表就“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对接共赢”主题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各位代表就对接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为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廖小芒教授介绍,这所高校的特色就是举全校之力办小学教师教育,因此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对接方面下了功夫花了力气,通过与长沙市在基础音乐教育方面有显著成效的小学建立教育联盟,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遴选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学业导师,指导他们小学音乐教育实践、小学音乐教师考编、学位论文等方面的工作;二是与多所联盟小学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三是组织部分师生与联盟学校音乐名师工作坊一起参加音乐教学的校际交流活动,参与音乐名师工作坊的教学与教研的研讨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情况;四是邀请联盟小学的音乐教学名师给大学生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指导,举办“小学音乐教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五是积极与联盟学校携手,开展围绕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派出教师对联盟学校教师的教研教改论文进行指导,对联盟学校教研课进行点评。岭南师范学院徐金阳教授介绍,该校音乐舞蹈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是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整合,开发了校本课程,让地方文化进校园,针对中小学师资开发了应用性课程,针对学生弹唱基本功差增设了弹唱课程;二是加强教育见习、顶岗实习,与西藏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习对接,参加国培、省培、市培,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三是教师置换到中小学校教学,反馈教学情况。还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发言,介绍了很多对接活动,有的放矢,特别接地气。新的时代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渠道,特别需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充分融合、对接,走出联合培养高师生的新路子,惟有如此,才能发现问题,改革教育方式,把控音乐教育发展方向,培养出满足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

作者:肖辉 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