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精神强化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精神强化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人文精神在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被弱化的现象,阐述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强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笔者通过个人教学案例,结合所教授的《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这本教材,从价值观、文化对比、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探究了教师在课堂中应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以便使大学英语教师更好地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将语言知识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内涵;以人为本

1引言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和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受全球化的实用主义思潮影响,同时由于过于重视外语的应试和交际能力,外语学习的工具主义倾向深受师生青睐,这种教育的功利性导致大学英语教学逐渐丧失了其传播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本质价值。《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许多教育家和学者对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弱化深感担忧。王守仁[1]指出:“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应将这两者对立起来,特别是要避免片面地否定或排斥人文性。极端唯工具论会使大学英语教学走入误区。”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回归课堂的首要条件是教育者的觉醒,大学英语教师应真正认识到人文精神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转变以工具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念,深切感受并充分发掘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人文精神为主导,以语言知识为支撑点,努力营造和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习者不仅仅会利用语言符号的交际功能,更懂得如何受益于其内在的“精神滋养”。

2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正如杜时忠博士指出的:“人文精神有着动态、立体的发展轨迹。”但人们一致认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的发展的精神。学者刘继华[2]提出,“在当今形势下,人文精神应被赋予一种新的内涵,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给与终极关怀的永恒情节”。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缺失人文精神的教育会使学生陷入现实的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世俗享受,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作为语言教育者,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引导学生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深度思考,启发学生探求生存的本质和价值。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具有民族性、人文性。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但有其重要意义,而且也被证实是切实可行的。这门课程所承载的的知识既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也是帮助参悟自己文化的一面镜子。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强化人文精神会使学生在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中明辨是非、避免被糟粕思想所影响、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并重视本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优良传统。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向世界传递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近几年很多学者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以及人文精神回归的必要性和途径做了阐述,呼吁教育者将人文精神融入语言教学。闫琳[3]在《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在课堂中如何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开放型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升语言学习的思辨能力。田素萍[4]在《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中探析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策略,提出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传递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虽然有学者一直在呼吁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大学英语课时在很多院校被缩减,并且朝着职业化和实用方向改革,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教学中便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更需要在这个历史关键期,为人文精神提供一个生长土壤。

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强化

本文以《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课堂教学为实例,从价值观内化、文化对比和课堂人文环境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实例探索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以人文精神为主导,以语言知识为支撑点,将人文精神有效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思维以及对文化的理解和思辨能力。

3.1利用人文精神促进对价值观的构建

教师应利用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进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在授课前,教师首先应参透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思考如何设计课堂将人文内涵与语言知识紧密结合。以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课文(WhoaretheJoneses?WhyareWeKeepingupwiththem?)为例:本文的主题是“攀比消费”,作者开篇引出对攀比消费行为的思考,教师应将此话题延伸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攀比行为,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oaretheJoneses?(我们在和谁攀比?)教师应启发学生找到Joneses“藏匿”在哪些人群中,引导学生反思我们在和谁攀比。接下来,要引导学生找到攀比消费的原因(Whyarewetryingtokeepupwiththem?),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探讨攀比消费的深层原因,层层剥离表面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减少炫耀性消费。最后指出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就是自我反省:真正的满足和持久的喜悦感并非来自于金钱买得到的东西。启发学生举例说明哪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比如父母的爱,友谊,尊严等等。通过探讨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中人文内涵达到透彻理解并转化为引导自我的价值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知识与人文精神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3.2通过文化对比强化人文内涵的理解,提升文化思辨能力

赵瑜[5]指出:“大学英语课堂为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社会利益,衣食住行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自身修养。”在教学中通过不同文化的对比,能够使学生深刻地、形象地感受和理解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文化意识和强大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比如,第三单元中的课文:HowMyMother-in-lawReplacedMyHusband,教师应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家庭观和中西方对“男女平等(gen-derequity)”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在文章中作者强调的男女平等是指夫妻双方应共同分担家庭责任,作者对中国婆婆包揽家务以及做出的种种巨大牺牲表示困惑和沮丧,对丈夫角色的空缺深感焦虑。作者的这种观点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不太容易被理解的,通过文化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方父母对子女无私的、不图任何回报的爱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但同时要反思,中国子女在成家后应像西方人一样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不应该再过度依赖父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两种文化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课文中每个人物的思想。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平等地进行沟通,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3.3课堂中培育“人文土壤”,重视人文环境

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取决于其生长的“土壤”,也就是教师的人格因素及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的人格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前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此,高校应建立一支具有优秀人文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学英语教师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营造人文环境,将“以人为本”渗透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多提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应引导学生尊重文化差异,避免一味地学习西方文化而忽略对本土文化的内涵理解,要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深刻理解本土文化。另外,大学英语课程要注重考核的过程性和多元化,独立自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意识纳入考核标准。总之,要想使人文精神真正回归课堂,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转变教学理念,以人文精神为主导,以语言知识为支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人文精神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结语

人文精神是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盏“指明灯”,在当今物质化高度发展、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尤为可贵。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者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的弱化给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但是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和英语学习的工具化并非能在一朝一夕有所改变。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唯有深刻认识到肩负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双重任务,才能培育出人文精神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12.

[2]刘继华,王文斌.高校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强化与弱化[J].中国外语,200(5):4.

[3]闫琳.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校园英语,2015(25):54.

[4]田素萍.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4(4):4.

[5]赵瑜.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考试周刊,2012(10):61.

作者:秦丹 周密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