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教育分析(3篇)

幼儿学前教育分析(3篇)

第一篇:农药幼儿侵害学前教育研究

摘要

用文献法对国外标准中有关幼儿园中农药管理的规定和国内有关标准、文献进行研究,针对目前幼儿园带幼儿去自然环境中游玩,幼儿园经常使用稻秆、麦秆、玉米皮等自然材料做玩具材料的情况,提出避免幼儿受农药侵害的措施。

关键词

幼儿园;化学品;农药;自然材料

1问题的提出

目前,一些幼儿园提倡带幼儿去大自然中游玩,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收集植物的种子,采集农作物的叶子,让幼儿自己操作玉米皮、稻秆、麦秆等自然材料。与此同时,我国农村近年来施用过量农药,一些地区农田中的农作物、土壤和水中有超过国家标准规定量的农药(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幼儿在游玩过程中不免会接触到农药。国内外的标准对农药问题是如何规定的?幼儿接触农药会对幼儿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应当加以研究。

2概念

2.1农药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1]。本文中指的农药包括农业、林业、家用的杀虫剂、驱虫剂、灭鼠药、灭蚊剂、除草剂、植物生长剂、防腐剂、保鲜剂等。

2.2自然材料

自然材料是指自然界中植物的枝叶、果实、花,动物的羽毛、骨骼,石块等可供幼儿玩耍、使用的未经加工的材料,如贝壳、羽毛、叶子、棉花、稻秆、果核、卵石等。

3文献研究

3.1国外的文献研究

国外幼儿园对除草剂、灭鼠药、防虫剂等农药有着严格的管理,有预防、监察措施。美国儿科协会等机构制定的《关爱我们的孩子》(CaringforOurChildren:EnvironmentalhealthinEarlyCareandEducation)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卫生标准之一,此标准规定:应使用物理性预防有害动物的措施,如果措施失败,管理者应将农药扩散的危险降到最小,避免使用喷雾剂和其他挥发性农药制剂。由持有地方或国家执照的工作人员进行喷洒。工作人员应遵循农药产品标签上的所有操作,保存好农药成分的安全数据标签。确保使用农药时没有孩子在场,以防幼儿接触到农药。在使用农药之前,园方应通知家长、监护人和工作人员,以防止儿童或工作人员对农药过敏,并在网上公布“何时或何地将在建筑物内及附近使用农药的公告”。在施放农药之前48小时和施放农药后72小时幼儿园应在种植园放置警告标志和公告,限制幼儿进入农药施放区。儿童保健机构应当对施用农药的时间、种类、数量都存档三年,为任何提问的人解答。幼儿园使用的农药要有国家和当地法律批准,禁用的、非法的和未注册的农药不得在幼儿园使用。农药要贮藏在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

3.2国内的文献研究

根据崔伟伟等人的研究:“根据农药化学结构,目前所使用的农药大致可分为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等。”有机磷类农药有毒性强、高残留且残留期长的特点,有机氯类农药作用持久、难降解,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世界卫生组织严禁儿童接触的化学品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分解快、残留期短、低毒、高效等特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等特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病虫害。赵倩倩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遭受的主要病虫鼠害大约有1600多种,而农业病虫鼠害的防治主要通过施用农药来实现。我国一直是农药施用的大国。近年来我国的农药乱用、滥用现象严重。虽然根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9-89),农药的最多施用次数、稀释倍数、施药方法等一系列指标都有严格的限制。然而袁仲等的调查表明:“70%的农户不知道农药残留会对人体造成损害,80%的农户随意丢弃用过的农药包装物和剩余农药,93.4%的农户没有接受过农药安全培训。”[2]因此,我国农村农药中毒事故频发。水稻是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农作物[3]。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有350多种虫害。有研究指出:农药中80%是高毒农药,施药次数每季稻田10次以上,农药残留量在稻草、谷壳、糙米中分配比分别为45.0%、36.6%、17.4%[4]。因此,幼儿使用的自然材料中很可能会有农药的残留。杀虫剂引起农药中毒的占86.02%,来自粮棉主产区的中毒例数之和超过农药总中毒例数的66%[5]。人接触农药会有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如“人类短期内接触大量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后,轻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和呕吐等;重者表现为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肌肉跳动、甚至抽搐和昏迷等症状”[6]。农药暴露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很严重,会引起神经传导障碍、认知障碍、智能障碍,对消化、呼吸、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损害,对于癌症或肿瘤的发生也有显著性关联[7]。农药暴露还会影响人的生殖系统,干扰人体免疫系统。农药(家用杀虫剂、驱虫剂、除草剂)和儿童白血病有很大相关[8]。国家标准规定20余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需避免儿童接触(GB/T27779-2011《卫生杀虫剂安全使用准则拟除虫菊酯类》)。关于幼儿被农药侵害的案例或研究较多,我国农村家庭中随处放置农药和灭鼠药是儿童发生中毒的常见原因[9]。1~4岁是意外中毒发生的高危人群。意外中毒导致的儿童死亡率高,占意外伤害导致死亡的16.67%。农村儿童中毒的发生高于城市儿童中毒的发生率。农村比较多见的中毒主要有毒鼠药、有机磷农药等[10]。据笔者调查,一些幼儿园经常去郊外的田野中游玩,接触农田中的农作物。最近北京的幼儿园中,在网上购买自然材料的情况增多。这些自然材料的安全性未知。据了解,没有机构对幼儿使用的这些材料进行检测。万钫的研究指出:“不要带儿童到刚洒过农药的园田里去玩耍。”[11]根据文献研究,农药中毒是我国农村幼儿常见的致死、致伤原因[5],在致死致伤的案例中,1~4岁幼儿男性幼儿多于女性[12],多发生在夏秋两季[5]。而这两个季节又是幼儿教师带幼儿去大自然中与植物密切接触的季节。目前,虽然还没有自然材料中农药侵害幼儿的文献研究资料。但是玉米皮、树叶、稻秆、麦秆、松果等自然材料可能会有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幼儿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6]。即使不是农药中毒,接触农药也会对幼儿健康有损害。

4建议

要向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宣传农药的危害,幼儿园的种植园地中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要有专人保管好幼儿园中的农药。农村的幼儿园尤其要重视农药的管理问题。在喷洒农药前的48小时在幼儿园张贴布告,在园田中张贴标志,在喷洒农药以后的72小时,不要让幼儿接触种植园地中的植物,并做好记录。幼儿园在带领幼儿去自然环境中游玩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农药对幼儿的侵害,尽量让幼儿在幼儿园自己的种植园地中游戏。幼儿园在使用自然材料时,也要注意自然材料的农药残留问题,应当谨慎使用自然材料,幼儿用完自然材料后一定要洗手。

作者:盛瑛 单位: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农药管理条例[EB/OL].

[2]袁仲,杨继远.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67-69.

[3]赵倩倩.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农药使用现状及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4]钱允辉,王志强,张夕林,等.水稻中后期相关农药使用次数与农药残留量动态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9):2678-2685.

[5]陈曙旸,王鸿飞,尹萸.我国农药中毒的流行特点和农药中毒报告的现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5):336-339.

[6]崔伟伟,张强斌,朱先磊.农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暴露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83-884,889.

[7]张超,孙艺夺,李钟华,等.农药暴露对人体健康损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农药学学报,2016,18(1):1-11.

[8]陈涛,黄红,田英.室内外环境因素与儿童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1):89-92.

[9]邱厚兴,蒋召伦,等.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4):211-214.

[10]周蓉,熊鸿燕,张学兵,等.儿童意外伤害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5):466-471.

[11]万钫.学前卫生学[M].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12]刘迪辉,曹建伟,邓向红.儿童意外中毒的现状分析与预防[J].医学临床研究,2006(10):1608-1610.

第二篇:国外森林幼儿园学前教育启示

席慕蓉在散文《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中提到:“孩子们的心,是最敏感的一颗心,请给他们足够的飞翔的自由与空间。”孩子们似乎都有这样的一个梦想:早晨不用上幼儿园,和小伙伴们冲进森林里,爬树、种花、研究蚂蚁搬家,不用担心衣服弄脏,也不用担心受伤,在森林里疯玩一整天,一直到傍晚,带着在森林里玩的一身泥巴,在暮色中,迎着夕阳,哼着小曲走回家。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梦!现在,在欧洲的许多国家,有不少的孩子实现了这个梦想,他们可以天天走进森林里,拥抱大自然,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梦想的就是森林幼儿园。

1.森林幼儿园的起源与核心理念

森林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19世纪50年代起源于丹麦,家庭主妇艾拉•法拉陶与其邻居带着镇里的孩子到森林中玩耍的过程中发现,常去森林里玩耍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比不去森林里玩耍的孩子更强。于是,他们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森林幼儿园。后来,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传播到德国,被发扬光大,随后风靡欧洲走向世界。森林幼儿园在德国尤其受欢迎,目前,德国已经有了1000多所森林幼儿园。森林幼儿园的核心思想为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自然成长,注重对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

2.森林幼儿园的特点

大多在户外进行。森林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数活动都是在户外进行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尽情拥抱自然,在树林中呼吸新鲜空气,与花儿小草为伍,与小动物为伴。在确保孩子们安全的情况下,老师不会干涉孩子们的任何一项活动。下雨时,雷雨天气除外,幼儿园也不会停园,孩子们会穿着雨衣、雨靴在户外活动。幼儿园会在森林中为儿童修建用于休息的基地,供孩子们避雨和休息所用。有时候孩子们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户外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些简易的工具,或用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搭建属于自己的小树屋和小基地等。户外的活动环境比室内更加复杂与多元化,因此在森林幼儿园上学的孩子们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自主解决更多的问题。他们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他们的大动作技能,在摘野果、种植花草和制作工具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也会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儿童的成长本应回归自然,自然乃是人类的本源,儿童在拥抱自然的同时,他们会认识到各类动植物,能够感受到世界给他们带来的惊奇与感动,让他们更爱这个世界,同时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也会得到提升。

2.1混龄编班制度。森林幼儿园招收3~6岁年龄阶段的孩子,一般采取混龄编班的制度,不分大、中、小班,而是将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分在一个班级。混龄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家庭,把幼儿园的班级看做一个温馨的家庭,在班级中,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关系类似兄弟姐妹,他们在一起玩耍和学习。老师们也会教大孩子如何照顾小孩子,教小孩子如何迅速融入集体。这样的混龄编班制度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极为有益。

2.2细致的安全保障工作。森林幼儿园中师生比例较大,一般来说,一个班级有十几名学生,配有两名老师,在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会全程陪同孩子,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在森林活动区,园所会在进行户外活动前进行多次勘察和活动模拟,避免危险事件发生。另外,孩子们在进入森林之前,园方会组织孩子们注射疫苗,在孩子们身上安装GPS定位仪,避免孩子染上疾病及防止孩子走失。同时,在森林中,园所会设置相应的医疗点,以保证儿童在生病受伤时得到及时治疗。

3.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3.1让孩子体验自然的美好从而更爱这个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家长带孩子们去上各类潜能开发课程,却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告诉我们的孩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全能,家长送他们去艺术兴趣班、科学兴趣班,却很少带他们回归自然;为了让他们见多识广,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家长陪孩子去看电影、去博物馆、去科技馆进行各种冒险体验,但是,却很少带着他们去真正的大自然里瞧一瞧、看一看。常常有老人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缺乏爱心了。然而,真的是他们天生缺少爱心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感到孩子“缺乏爱心”,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让他们感知到世界的美好,也没有告诉他们怎样去爱他人、爱世界。因此,在教育我们孩子的同时,我们需要带着孩子们进入大自然,让他们感受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告诉孩子们: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如同爱自己一样地爱这个世界。

3.2我国幼儿园环境需要提升。2008年,教育专家刘占兰博士对我国11个省市的幼儿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国家规定,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应少于2小时,然而在此规定上,有60%的幼儿园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一半的幼儿园不能保证户外活动1个半小时,有26%的幼儿园户外活动不足40分钟。且目前,还有不少幼儿园缺乏户外活动的场所,缺乏良好的活动环境,这会极大地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发展。因此,我国幼儿园环境,尤其是户外环境急需得到提升。为孩子创造更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什么森林幼儿园在国内没有盛行呢?是因为“森林幼儿园”不受欢迎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广州一家幼儿园自带“私家森林”一年收费19.8万元,在开学的第二周就已经招满70名孩子。如此高的费用,这家森林幼儿园却依然火爆,通过这样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森林幼儿园存在很大的需求。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成长能够回归自然,在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奔跑。在欧洲,生态环境良好,城市普遍面积较小,城市里也到处可见绿地,森林覆盖面积大,这样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开设森林幼儿园提供了有利条件,开设森林幼儿园不需要巨大成本,只需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即可。反观我国,自然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城市缺少绿地,森林覆盖在逐渐缩小。因此,在国内修建森林幼儿园需要较大的成本。然而,谁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为孩子创造一个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世界呢?

作者:罗皋好 单位:重庆润萌教育研究院

第三篇: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浅析

摘要:

从5-6岁年龄段的孩子着手,分析本年龄段幼儿的内心活动的特点,从性格形成、习惯养成等几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旨在帮助同龄的幼儿以饱满、自信的精神状态顺利的进入小学,并做好这一时期学习、习惯培养、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过度。

关键词:

幼儿心理;性格培养;习惯;对策

通过教育教学的管理实践发现幼儿在升入小学前的心理、性格、习惯这几方面进行正确、循序渐进的引导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

一、幼儿入学前的心理活动的几点特征

5-6岁的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性格、心理活动的发展是不平静的、有差异的,在这个年龄段,幼儿们具有多样性、依赖性、乖巧性又渴望爱的呵护、同时也具备叛逆等性格特点。在入学前的一年里,幼儿无论在身心和思维发展上都是飞快的,幼小衔接的这一阶段对于他们来讲是步入小学的一个过渡期,有来自父母怕孩子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强压式教育、有发自内心小小的恐惧和叛逆,还有老师们“喋喋不休”的引导……但是经过科学的指导后,孩子们一旦从容度过了这个过度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蜕变成变成一名守纪律、有好习惯的小学生。许多孩子会因为要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而苦恼、困惑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还有可能是家长强压式的教育导致幼儿的叛逆心理。只有孩子们接受到正确的引导、规范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一)这一时期的幼儿专注力时间相对短暂

这一时期的幼儿专注力时间相对短暂,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所以,从小培养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切不可因为“好动、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长大了就好了……”为幼儿“找借口”,通常父母认为孩子天性都是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有着探索的欲望,好动、容易分心,从而忽略了对孩子专注能力的培养、训练。其实,专注力的培养是孩子从事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专注度,培养认真做事的态度,做任何事情才会事倍功半。

(二)这一时期幼儿的思维发展迅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这一时期的幼儿爱问“为什么?”对世界充满好奇,幼儿的活动不仅仅停留在身体上的运动,还表现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爱动脑筋,开始思考问题。6岁左右的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开始明显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例如,5—6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分类,比如:有交通工具、水果、动物、物品的图片,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可以按图片进行分类,即逻辑思维的基本成分。例如:5—6岁幼儿不需要特定的标志物区分方向、位置,他们能够掌握如“左、右、上、下”等比较抽象空间的概念。2.由于5-6岁幼儿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刚刚起步,对于一些需要深入推理的事情,幼儿分析还是力不能及的。此时,他们的推断往往会发生错误。例如:毛毛想吃蛋糕,妈妈认为蛋糕是垃圾食品,应当少吃,不给毛毛买,毛毛据此推测“因为妈妈不给我买蛋糕,所以妈妈不爱我。”

(三)这一时期的幼儿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正在崛起

1.再造想象为主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力正在发展,因此,想象主题易变化,并常常伴有夸张的色彩,在他们的世界里太阳不一定是红色的。这一时期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而且在交流中也不以己为中心,可以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例如:在讲述看图说话的活动中,幼儿能根据图片内容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并且用语言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在绘本阅读中,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幼儿能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并通过故事来解决难题。但是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语言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词汇量的丰富的程度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广泛的阅读。2.创造力欲望强烈这一时期的幼儿有一双灵活的小手,小手的肌肉日益发达,使儿童操作物体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大大加强,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刨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拼插性的玩具。通过这些玩具重组、拆分可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及阅读能力增强

1.幼儿到了5-6岁,连贯性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在这一年龄段,幼儿吐字清晰,口语表达能力较强,能够较为完整的复述故事、看图讲故事。同时幼儿还能够掌握了一部分抽象、概括类的名词,例如:家禽、植物、动物、太阳系等等。2.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习惯,提升孩子的早期自主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可受益终身。

(五)这一时期的幼儿个性初具雏形

5—6岁儿童情绪较稳定,波动不大。对于喜欢、感兴趣的事情有了积极、坚持的情绪。在家长、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学习乐器、舞蹈、绘画、阅读、体育运动等等课余爱好。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会持续一会,例如:幼儿上英语课时,回答问题错误了,受到其他幼儿的“取笑”,该幼儿表现沮丧、脸红、不再主动的举手回答问题……各种幼儿的心理活动,说明5-6岁幼儿心理活动开始形成系统了。不过,应该着重指出,幼儿期所形成的,只是个性最初的雏形,其可塑性还相当大,还是受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5—6岁的幼儿,通过集体生活中小朋友和教师提出的要求、任务会使得幼儿的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起来。在完成“任务”、要求的过程中,幼儿渐渐形成个性的雏形。例如:幼儿通过舞蹈的学习过程,参加一些比赛获得成绩后,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恒心。家长通过舞蹈学习给孩子带来的收获,映射到其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坚持不懈,培养幼儿开朗、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

二.培养幼儿开朗、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的对策

有的幼儿性格开朗、有的幼儿沉静、有的幼儿灵活、有的幼儿呆板……这就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发展差异。期中,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遗传,另一种是环境。即:在个性的发展中,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最大,随着幼儿的成长,遗传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便是所说的环境铸就人的性格。另外,造成幼儿性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后天的生活、教育及环境的影响下,幼儿的某个特点得到抑制,达不到发展;有的幼儿这种特质被家长发现,则得到了发展;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其自觉性、自控能力、领悟能力、管理能力与时俱增,幼儿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的也在增长,这一时期孩子的个性初具形成,是隐含在心理系统背景下的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一)根据幼儿的“天赋”、爱好去施教,顺其自然

人与人的性格、情商、智商千差万别,每一个幼儿都是一颗不一样的种子,作为家长应实事求是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引导幼儿。如果发现幼儿在哪方面有潜质,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发展的平台,不应该把自己儿时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压在幼儿身上,来满足自己的想法,去实现自己儿时没有实现的梦想。在顺其自然的同时,还需要全方位的引导,多方位的施教,多途径的培养,这样便是培养有个性幼儿方案之一。

(二)父母放手让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懒一点”,那么会送给孩子三样宝贵的礼物:一是尝试新任务的勇气;二是承担新任务的责任感;三是增加幼儿的自信心。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儿女,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锻炼了幼儿,增强其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在日常小事中收获成功的体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幼儿的良好性格、能力的培养是在不断参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家长们过度的保护、溺爱、包办,会让幼儿养成依赖、胆小、怕挫折、没有自信、不能吃苦等性格上的弱点。这样,幼儿在今后成长的路上遇到更大的挑战时不至于灰心丧气、意志薄弱、丧失信心。同时家长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毛病”,当这种不好的矛头出现时,及时遏制,那么您的孩子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好习惯了。

(三)父母克服不当的情绪处理方式

“犯错误”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只要是无心的过失,没涉及犯品德的问题,家长们不必过度的指责、发火。让孩子们在失误的过程中接受损失、承担后果,知道以后该如何做。当幼儿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时,要换一种语气、眼神、方式与幼儿交流,语气、眼神上可以适当严厉,并提醒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了……;在幼儿犯错时,父母需要及时控制住情绪,尽量不要在公共场合对幼儿大加呵斥甚至殴打,这样会造成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对孩子性格发育会有影响,间接会使得幼儿脾气变得暴躁、固执、自卑、屡教不改等等。

(四)父母应该重视幼儿的身体发展,加强体育锻炼

在加强食品营养的同时,应该注重幼儿的体育锻炼。让幼儿在阳光下、新鲜的空气中进行锻炼,提高幼儿的免疫力、耐力、毅力和恒心。

(五)对于幼儿在生活、成长、学习的阶段,家长给予孩子更过的是鼓励、信任和支持

父母对于幼儿失败后结果的不满、愤怒、斥责、对于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时安全的担忧等等,都会通过家长的表情、行动、语言给予幼儿心理上的暗示。这些小小的暗示会让幼儿有紧张感、拘束感、不知如何是好。因此会畏缩不前,容易造成幼儿胆小懦弱的心理弱点。可见,想放手让孩子去做,然后家长和孩子针对的失误进行经验的总结。

(六)制订合理的生活作息规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应使用正确的指导方法,如果方法不得当,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一时期的幼儿内心有“小小的一杆秤”,长期受到“指导性的压迫后”幼儿们在内心养成小小的抗拒,长期以往,反而养成了坏习惯。因而只要指导方法得当,好习惯的养成便水到渠成。幼儿的成长过程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波多澜的,在成长的过程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家长们在指正幼儿错误的时候不要过分责难、生气、抱怨,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专心地听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孩子进行眼神的交流,了解幼儿当时的心理,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在专心做事时,我们不要随意打断,成人不当的介入会扼杀孩子刚刚萌芽的注意力。

(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不提出超出幼儿能力范围外的过高要求

孩子能专注、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从中享受独立完成任务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即便是他完成的不如家长们期望的那样完美,但作为家长无论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孩子会更有信心、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同时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焕发出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不能按照要求完成既定的任务,请家长们不要责怪幼儿,过度的职责会使孩子有挫败感,久而久之会产生为了避免失败而拒绝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当孩子独立完成某项活动比较困难或是缺乏经验时,就需要父母的参与,有了这样的亲子配合,在增进了亲子感情的交流的同时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进而激发了孩子探索求知的热情。

(八)家长身正为范,做好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标榜的对象,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启蒙老师”,通常家长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或简单的一句话及生活态度、行事作风都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世界观也是幼儿效仿的对象。

(九)应对5-6岁幼儿思维进行训练

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感知觉正在逐步完善,同时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但是对于较复杂的空间、时间的认识相对较差。我认为在幼小衔接这个阶段,可以进行注意力的训练,通过数字记忆、连线、选点等生动有趣的教案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首先家长可配合教师让幼儿对物品进行分类的训练,按照类别摆放物品;其次,看书找不同,在此训练中,要引导幼儿按照方位、顺序、对比等条件进行查找,同时还培养幼儿的空间意识;还可以对幼儿进行图形的训练。在几处图形相近的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拼图的训练等等。

(十)不要随意给幼儿一个“标签”

这一时期的幼儿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有时候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善意的发挥一下想象力”,会把读的一些童话故事中的事情或者发生在别的小朋友身上的事情夹杂在自己的身上……这会让成人在和幼儿交流问题的时候听得一头雾水,此时,应理解幼儿的心理,不要随意、定性的给幼儿贴“说谎话”的标签。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幼儿,在倾听幼儿阐述事情的过程中对疑点进行提问,循循善诱,引导幼儿回答问题。

(十一)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1.尽量消除成人的思维定式思维模式或主观意愿对幼儿思维独立性的影响。6岁之后,幼儿期基本结束,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成人开始要求孩子们开始遵守秩序、学会妥协,增加了各种的要求,有一些需要遵守的秩序束缚了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因此,在幼儿期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要尽量减少对幼儿的控制,给幼儿选择的机会,成人不应该过多地将自己认为应该遵守的东西灌输给幼儿,要尽可能引导幼儿去探究和分辨,让幼儿自己做出决定。例如,在对幼儿有创造力培养的游戏中,成人要尽可能的少参与,避免在游戏中加入成人的“定式化”。在游戏中通过启发幼儿提出问题、提出困难、锻练幼儿自已组织能力、指导幼儿角色的扮演、组织幼儿动手准备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展现出来,让幼儿在自己的世界中探索,消除成人思维“定式化”的禁锢。

2.教师提供一个自由、开放、快乐的平台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在游戏、活动中发挥其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宽松的环境、有趣的活动吸引幼儿的兴趣,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的潜能。教师充分的信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增加幼儿的自信、开拓幼儿的见识。

3.家长、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表演等创造性的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对社会认知的发展。在游戏中,编织了了“自己的梦”,通过无限的遐想,满足自己的心愿,这是一件多么快乐而幸福的事情啊!在游戏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正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心理需求,实现了幼儿真实的成长过程。同时,教师在手工、注意力训练、绘画、创意美劳等课程上,积极鼓励幼儿极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有新意的玩,不去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们充分发挥其无尽的潜力。

(十二)早期阅读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知识的兴趣

通过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了作者的情感发展及内心世界;丰富知识、增加了词汇量、培养了专注力、增长了见识;但更为重要的是,早期阅读能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求快乐,不同类型的书会带给幼儿不同的“营养成分”。好的著作,可以培养幼儿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幼儿的坚定意志,同时,养成一生有益的阅读习惯也会作为孩子情商发展的一部指南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几年,年轻的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共度阅读时光,增进亲子感情的交流。家长在培养幼儿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应该是多种类型的,既有科普类还要用童话类;既有手绘本故事还有动漫故事;既有我国神话故事还有外国民间故事,尤其是我国的古诗词……只有这样经过大量的阅读,才会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文化底蕴。通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阅读,幼儿知道了盘古开天辟地、神农尝百草、中国的禅让制、烽火戏诸侯、管鲍之交……家长们应该珍惜有限陪伴孩子的时光,在幼儿时代的陪伴其阅读、背诵,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玩电子产品上。养成幼儿阅读、背诵古诗词的习惯,在于家长的长期的倾心栽培,不是把背诵当做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当做兴趣、爱好的培养。在步入小学后每学期都会有古诗的背诵,可以见得我国对经典诵读的越来越重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更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

三、结束语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没有一个教育体制完美到适应每一个孩子,家长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最关键的首位教师,是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着,也正是这个家庭教育的小环境才是真正影响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家长、老师们对于孩子每一个细节上的教育的结果带给其未来的世界观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家长们在幼儿入学前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后,因地制宜,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手中的“璞玉”镌刻成精美的艺术品。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不仅要了解其心理,还要尊重孩子,只要是方法得当,就能顺理成章的帮助幼儿们度过幼小衔接的阶段。

作者:李晓庆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覃光林.顺其自然[J].心理与健康,2015,(10).

[2]王涛.“坏”妈妈的育儿经[J].心理与健康,2015,(09).

[3]葛香莲,汪海珍.游戏: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新载体[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