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探索(3篇)

高校学风建设探索(3篇)

第一篇:供给侧改革高校学风建设探索

摘要

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改善我国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要素。加强学风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应用型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加强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改变不良学风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综合治理的思想,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学生的真才实学为根本,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建设,强化高校的主体责任意识。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师德师风;监督与约束机制;主体责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升级,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来建立“供需匹配”的新经济结构[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要素市场的供给就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逐步由土地、自然禀赋、劳动力等普通要素向技术、创新、人才、信息等高级要素转变。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供给主体,也存在人才供需错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技术人才的供给和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供给短缺,不能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要。学风建设作为培养和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探索加强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的方式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风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2]。而优良学风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风就是学生学体风貌的表现和概括,良好的学风素养是德育人才的必备素质。德育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也受到优良学风的直接制约和影响,需要高校良好的学风氛围和环境予以支撑。

(二)加强学风建设是促进高校生存发展的有力保障

优良的学风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3]。一方面,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核心内容,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高校水平的高低。良70德育与心理MORALANDMENTALHEALTHEDUCATION好的学风是高校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否拥有优良学风环境,直接关系到这所高校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兴衰成败。另一方面,学风建设是一所高校的“品牌”,直接体现高校的管理水平。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有助于提升整个高校的向学精神,成为高校在对外交流中的知名“品牌”,扩大高校影响力,促进高校发展。

(三)加强学风建设是应用型高校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我国的应用型高校绝大多数是地方新建的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而进入这些院校的大学生的高考成绩基本上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这些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方式方法不够有效、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问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又要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4]。破解这种“高要求”和“薄基础”的关键是加强应用型高校的学风建设,通过良好的学风使学生具备严谨的求学态度和认真钻研技术的精神。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应用型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应用型高校的不良学风问题

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勤奋、认真、努力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但也存在很多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部分学生是由于高考失利等非自愿情况下进入应用型大学,对所在的学校和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一直沉浸在挫折中而无法自拔,导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继续努力的决心,学习态度欠端正。有的学生沉湎于网吧,忙于社会兼职,小部分学生上课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学习纪律涣散。尤其是在考试时,由于部分学生诚信品格缺失,个人修养不足,导致考风考纪不良,出现很多考试作弊、替考等学风不良问题。第二,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独立意识不强。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意识。这些学生容易受社会环境和外在因素的负面影响,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总是想着如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而缺乏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自觉地学习积极性,导致其不良学风的出现。第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佳。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仍墨守初高中阶段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严重依赖教师和课堂,课下忽略实操的练习,虽然理论功底深厚,但疏于实操,也无法达到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应用型高校出现学风不良问题的原因

第一,应用型高校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很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层的学风建设意识薄弱,直接导致学校学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各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对学风问题重视不足。应用型高校各群体对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普遍缺乏系统性明确的认识,导致学风建设中流于形式,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发展。第二,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容缺乏体系性。优良学风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指学生的总体风貌表现,还包括教师的治学精神、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班级院系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学校的管理能力和校园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5]。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内容挖掘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学风问题宣导和惩戒,而忽视教师和管理人员学风建设职责,忽略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等内容,缺乏体系性。第三,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的方法缺乏创新性。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学风建设的方法上缺乏特色、创新不足,普遍缺乏展示学校独特个性的方法和多样化的学风建设手段。一是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在学风建设中将其他应用型高校的一些学风建设举措和经验直接套用,不考虑是否适用。二是在举措上缺乏创新。很多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的手段大多是会议学习、展览宣导和问题惩戒等形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第四,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缺少理论指导和典范学习。学风建设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仍不丰富,尤其缺乏对不良学风的原因分析。例如,目前对不良学风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精力和时间投入不够、学风管理不完备、缺乏制度支持、外界因素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不良影响等方面,缺乏更专业和细致的分析。另外,由于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历史较短,各高校学风建设优秀典范还较少,可供学习和参考的模式不多。

三、加强应用型高校学风建设的举措

当前,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一定要在以人为本和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下开展学风建设,结合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加强应用型高校的学风建设,改善学风不良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举措: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风和学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师在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型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而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则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要具有与研究型高校教师不一样的教学、科研和实务能力,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实操经验,理论和实践联系能力要更加突出。第二,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学生的真才实学促进学风建设。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应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学生的真才实学促进学风建设。首先,以高校技术竞赛为依托,定期举行技术竞赛,在全校范围内激励引导学生向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其次,为满足社会需要,应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为突破口,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技术证书,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最后,改革学生评奖评优机制,充分考虑应用型高校特点,评奖权重应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让具有高层次应用技术能力的学生成为典范,以学生的真才实学促进学风建设。第三,加强校企合作,明确学生职业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否则,提高教育质量就只具有“象牙塔”意义。校企合作是搭建应用型人才“供”、“求”两端的一座桥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以缓解学生就业难问题,学生在学校阶段就可以开始职业规划。这样就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培养。第四,加强监督和约束,惩治结合促进学风建设。监督和约束机制设定了学风建设的底线,通过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可以对出现的学风不良行为予以惩戒,这样一些有损学风建设的行为就可以得到遏制和消除。为此,要坚持把学风信息公开和不良学风监督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工具。一方面,要建立信息平台,畅通监督渠道,强化行政约束,将开展学风教育和对学风建设工作监督常态化;另一方面,要明确不良学风行为的界定,规范调查处理程序和处罚措施,对一些学风不良行为逐步由道德约束变为制度法规约束,惩治结合促进学风建设。第五,强化应用型高校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意识。应用型高校作为学风建设的管理主体,不仅要将学风建设纳入到应用型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规划之中,而且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对校领导班子考核之中,完善目标机制,落实问责机制,从学校管理上督促学风建设。

作者:薛雷 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

参考文献

[1]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7).

[2]龚克.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2):6-8.

[3]郝贵生.“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流学风”[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4-67.

[4]钟凯雄.优良学风的建构:大学文化管理的旨归与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9-33.

[5]楼军江.反思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立场的探索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3-45.

第二篇:信息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评价构建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变化,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变革,将大大影响原有教育模式,使高校管理面临新环境、新问题与新挑战。在认识信息时代对大学校园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信息时代对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及实施的影响,提出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

信息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影响

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构建一套完整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既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包括学生学风培养、学生品质教育、教师教风培训、教师道德提升、高校风貌建设及高校组织保障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1]。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基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性质与历史发展,还应紧密联系社会变化及时代进步,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特征,才能找到一条能够形成学生良好学风、适宜学生专业发展的成才之路。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社会已然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及各种通信技术的运用与普及不但改变信息传递的内容,而且颠覆信息传播的方式[2]。传媒形态与传媒环境的巨变,在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新感觉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在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现代信息化一方面为学风建设及管理增添新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为学风评价及创新提供不同于以往的载体,搭建有利的平台。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高校应顺势而行、抓住契机、大胆改革,以形成信息时代高校学风评价的制度体系。

一、信息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现代化信息与通信技术已成为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中增长最快的消费品之一。在大学校园,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普及化程度已基本达到人手一部,信息的传播与应用必然改变大学内的“社会结构”“现行体制”,并最终影响高校管理的“政策制定”。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户可通过平板或者手机等发送文字、图片、语言或视频,不但交流速度快,而且形式丰富、方便灵活,用户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公众平台、消息推送等功能,将任何形式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几乎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许多功能及优点和高校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状态及文化学习密切相关,这是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及文化价值观产生明显影响的关键所在。一是网络信息与通信可以节省大量的通信费用,这对处于纯消费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二是语音、图片或视频,能够传送比文字更为清晰的信息内容,大大满足他们开放的心理需求;三是手机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随身物品之一,已到了机不离手的程度,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具有上网功能,通过网络接收各种信息并进行沟通交流,无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构成内容。

(二)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利与弊

由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与交流的依赖性与常态化,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既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深层地看,还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文化价值观形成,这对于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也是一种新的考验。

1.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有益影响。大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畅游网络世界,无疑使网络信息交流活动已然渗透到学生生活时空的每个角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新产生的信息数据已对人们原有的生活秩序造成破坏并进行着重构,人们既做不到闭目塞听,也根本不能逃避海量信息的冲击;即便能够逃避,对一个现代人的生活来说也是不可想象的。而实际上,每个生活在新世纪的人们不但不可能逃避信息的冲击,而且非常需要各种信息的告知与提醒,唯其如此,人们每一天的生活才能处在合理、有序、高效的良好运行状态,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大学生正处于专业学习及各种文化知识的丰富发展阶段,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大学生彻底挣脱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获取知识和信息[3],对于有些专业的学习还具有较为特殊的可运用功能。也就是说,网络是开发潜力无限的另一个教学平台。

2.网络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信息时代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人们及大学生的生活,并对大学生道德思想及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大多不是在专业学习上,而是以交友娱乐为主,既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完成,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网络管理体制与法制化的不健全,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堪忧,网络诈骗、垃圾信息、虚假消息、有害言论、黄色片段等不良信息都会给大学生的道德与灵魂造成污染,进而对大学生的行为造成危害。

二、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价值及构建考量因素

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学风建设的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风的形成,要在评价当前学风状态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风的形成要素、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意义,并通过科学评价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完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内涵与机制。

(一)构建高校学风建立评价体系的实际价值

在现阶段发展中,高校若能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对校内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完善,一是有助于高校良好教学、科研风气的形成,能为高校教学、科研质量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宗旨。为此,高校相关人员在此方面工作实际进展过程应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实现校内教学信息化管理。二是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能有效约束教师的日常行为、端正教师工作态度、培养教师的集体荣誉感,让教师充分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表率作用,给学生做好榜样,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风气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阻碍。从高校自身发展角度来讲,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对高校发展有多方面价值。

(二)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考量网络因素

学风建设评价应基于客观、全面、完整的数据与材料,评价的实施过程应从全方位搜集数据材料开始,搜集到的相关数据材料必须准确、可靠。为做到这一点,搜集数据材料的方式途径以及数据材料的形式可以多样。搜集方式渠道有教师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记录、管理员对学生管理情况的记录、学生个体档案、问卷调查、座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等。搜集材料则包括学生原始材料、个体成长记录、学习的过程性及结果性评价、调查问卷材料、专家建议等。需要强调的是,有关学风建设材料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现状、校内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考虑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对学生学风所产生的影响。当今大学校园的学习风气及学习氛围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显然与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形态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学风建设的材料形式与搜集层面必须予以革新,材料应力求细化、量化,尽可能避免笼而统之、模糊定性。学风建设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数据材料的归纳、整理与处理,以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这一环节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力避静态处理数据材料,或仅仅得出结论性评价结果,而要运用数据信息时代先进的统计方式找到学风形成的动态变化规律,有效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及发展。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在构建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建设良好学风,如何评价学风质量,会对构建创新型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产生明显影响,这是新时期高校教育与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就现阶段发展情况来看,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发展理念入手构建学风建设评价体系

学风建设评价体系能够科学、全面、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与状态、学习方式与习惯,加强学风建设、提升高校整体办学质量意义重大。科学、全面、有效地反映评价主体的学习状态与特征是构建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在网络信息充斥生活的当下,还应在理念上加以更新。一是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应把遵循教育规律和时展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当今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与生活方式,要将大学生静态的心理特征与动态的行为变化作为评价的科学依据,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参考,才能正确引领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方向,使高校未来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二是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应对学生(包括教师)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评价,不仅要看到大学生的表面,还要看到他们的心理层面与精神层面,看到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影响:沉浸在网络世界里既会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引领学生跟上时代,融入社会、科技、经济等的发展潮流。

(二)在已有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以细化

通常来讲,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内容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习主体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二是对教学主导的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师德教风、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三是对教学环境的评价,主要针对学校的物质条件、制度保障、文化氛围等进行评价。在学习主体方面,可将学习态度具体细化为学习动机、学习精神、考风考纪等,将学习过程具体细化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将学习结果具体细化为学习效果、考试成绩及实践能力等。在教学主导方面,可将教师的师德教风细化为教师道德与教学风格,将教学过程细化为教学准备、教法选用、教学组织及教学完成等,将教学成果细化为教学成绩、学生发展及学术研究等。在教学环境方面,可将物质条件细化为教学用具、实验设备及实习条件等,将制度保障细化为对人、事、物的各种规章制度,将文化氛围细化为文化建设及各种文化活动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都将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势必为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增加新的参考内容。

(三)在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传播技术,其先进性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完全可以成为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中一个非常有利用价值的管理平台。高校在构建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时,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在各个学科学风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促进教学课堂的多元化,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身兴趣的内容上可以提供优质资源,最终实现分层次教学、个性化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在发挥解决学生困惑方面提供很大方便,有助于教学互动,学生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课堂听不懂的疑难点可以及时与教师联系,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裨益。在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各种活动,推动学风建设体系建设工作,促进高校学风评价体系发展。

作者:李适 王小丽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昌吉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秀彦,张超.高校学风制度体系设计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75.

[2]李奇,王林.结构视角下的大学学风研究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14(3):99.

[3]杨涛.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2):66.

第三篇:高校学风建设组织文化研究

摘要: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风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研究两者的协同互动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党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竞争力。组织文化理论表明,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以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重要抓手,全方位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组织文化建设,发挥学习型党组织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组织文化;学习型党组织;学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前提和基础。组织文化理论表明,建成学习型党组织,需要我们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建设,将组织文化的影响力充分运用到高校学风建设全过程。

一基本概念内涵

(一)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学习型党组织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以培养学习型党员为目的,将学习作为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列学习机制推动组织长效运行,优化高校学生党员学习方法。

(二)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基本内涵

学风,是指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风气,集中反映了全校师生在治学上的群体心理和行为,是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集合。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明确学生们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外部形象、行为规范、制度规范的总和。从结构的角度,组织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表层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以及核心层面的精神文化。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概括说来,组织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等五大方面的作用。①组织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是指组织文化能对组织及其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②组织文化具有约束作用,是指组织文化通过使组织成员认同进而实现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③组织文化具有凝聚作用,是指它将对组织成员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④组织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是指它能有效地激发成员积极性与主动性;⑤组织文化具有辐射作用,是指它能够不断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益。

二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高校学风建设协同互动现状及基础

(一)协同互动现状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一般由组织部领导,基层党委、党支部负责实施,学风建设一般由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沟通交流较少,呈现各司其职、工作联系并不紧密的局面,在学风建设上缺乏有效合理的统筹,尚未形成高校学风建设的强大合力。实际上,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一致性、互补性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构建协同互动机制的工作空间。

(二)协同互动基础

1.教育对象层面

根据当前高校现状,高校学风建设面向全体学生,而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要针对的是党员和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工作。高校学风建设的教育对象包括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教育对象,这是两者在教育对象层面的协同互动基础。

2.教育目标层面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与学风建设的目标都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两者在教育目标层面的一致性也构成了协同互动基础。

3.教育资源层面

两者在教育资源上有相似性,都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4.教育内容层面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要面向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理论知识教育等;学风建设主要面向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学业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应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道德教育应是学风建设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两者在教育内容交叉与融合,这种互补性也构成了两者的协同互动基础。

三组织文化理论视角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协同互动优化路径

党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竞争力。组织文化理论启示,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以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由表及里地进行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全方位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组织文化建设。

(一)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指依托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围绕学风开展的文化建设需要依托特定的物质资源。高校党团组织可依托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协调教务、后勤等部门,积极在教室、学生公寓等场所,建立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阅览室、自习室、活动室。通过建设共同的学习阵地,相近专业的党员和学生可以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开展长期的学习帮扶活动。高校党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博客、论坛、贴吧、QQ群、微信平台等,开发共同的在线学习平台。高校党团组织可以依托宣传栏、校园广播、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此外,还可以通过“佩戴党徽”、“党员宿舍挂牌”等外在的物质手段,在课堂、考试或宿舍生活过程中,彰显学生党员身份,一方面增强学生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一方面加强学生党员对其他学生的典型示范效果。

(二)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指依托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落实。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该改变传统组织生活中讨论、读报、学习文件等较为单一的活动形式,将组织生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党日活动。此外,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还要与学风建设相关工作相结合,主要是实现四个相结合:一是实现与教学工作相结合,通过教风促进学风,比如可以建立高校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适时指导;二是实现与班级工作相结合,学生党员一般由高年级学生构成,可以聘用高年级学生党员为班导师,在课堂出勤、学习帮扶等方面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实现与团建工作相结合,在团员推优入党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必要条件;四是实现与宿舍管理相结合,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宿舍,在考察学生生活表现的同时,将宿舍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示范区。

(三)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指依托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无论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还是高校学风建设中,首先,我们应该积极构建两者的主体交流机制,即构建高校党建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长期沟通机制,构建高校学生党员与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定期沟通机制。在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的定期沟通机制建设中,又要着重进行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要建立相互宣传、介绍彼此动向的制度;二是要建立相互参与、观摩彼此活动的制度;三是要建立相互支持、共享彼此资源的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明确党员开展学风建设的责任,激发党员投身学风建设的热情,营造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学风建设队伍。

(四)建设以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建设

在学风建设工作中,学生党员不仅是学风建设工作的对象,更要成为学风建设工作的骨干力量。作为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学生党员的良好成绩将对周围同学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成为其他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从而带动学风的转变。通过一系列的学风建设活动,我们的学习型党组织最终要形成“入党学习必须要好、党员学习必须要好”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组织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推动学风建设与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双赢局面。

作者:李丽华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炳林.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3).

[2]王叶红.高校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促进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对策[J].前沿,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