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述(4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述(4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在新时期,新课改的推动频频冲击了传统教学理念,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越发凸显。为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必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数学教学情景,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的奥妙。本文探讨了部分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分享数学教学经验,以便为同行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经验;高效课堂;策略

新课改后,积极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成为了广大教师不断深入探索的话题。高效课堂成为了每一位教师积极追求的梦想,也是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小学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长,逻辑性和抽象性越强,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能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攻克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成长突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打造自己品牌的高效课堂,重视学生的渴求,让学生成为课堂参与的主体[1],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师实践中不断努力的目标。

1明确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做好打造高效课堂的准备,首要的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比如,从目前来看,小学数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在情感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就需要妥善处理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与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小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为例,教师在创建知识目标时,需要注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之间的递进,从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的意义,到认清什么是米、厘米等,进而确保学生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简单测量,并且学生之间还可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延伸拓展课堂内外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于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的魅力,不断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准备课件时,可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和数学相关的案例整理提炼出来,并能够站在数学的角度向学生解释这些问题,如此就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认识和了解的欲望。另外,这样做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性和乐趣性,避免在课堂上单调乏味地讲解数学知识,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授课的重点。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更容易变通理解,举一反三。

3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常发现有些学生积极热闹地发言,而其他的学生则开小差的情况。想要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就必须改变这样的现状,帮助学生戒掉不良的习惯。让学生能够聆听别人发言的内容,观察到别人的神情,理解其感情,如此才能引发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交流。所以,教师需要及时洞察学生的需求与思想波动情况。当然,教师也可以一些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认识分数”时,借助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之类的纸片,让学生亲自动手选择折叠、涂抹、标记纸片[2],集中精力体会其中趣味,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升。

4多层次趣味性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是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所以,深度挖掘学生的数学兴趣,可以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发散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思维。采用多层次趣味性教学,方式有很多,其中不乏举旗游戏、商场摸奖、数字猜谜等[3]。比如,在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可以引入这样的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请你猜猜它是谁?当学生根据谜语猜到是闹钟时,教师可以引入时间的概念,并且拿出一个时钟,将分针、时针、秒针展示给学生看,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

5把控好数学内容的难度

紧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特有的魅力,教师理应对教材所反映的内容实质和教材后面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有深度的解析,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与特点,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适当地加深数学授课的难度,补充一些逻辑性和结构化强较强的资料,去帮助学生强化锻炼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样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在结尾的部分引出下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前后学习的知识点上能够进行关联思考。

6巧用多媒体技术

一般而言,小学生觉得数学学习起来难的关键就在于其现阶段的思维以直观为主。在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学生没有一定的想象力是很难理解和消化知识难点、重点。此时,教师引入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其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丰富教学的形式,刺激学生视觉感官,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体会数学内容提到的物体及知识点[4]。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每次学习的提纲放置在多媒体中,学生可以自行预习巩固。借助海量信息、立体感化的多媒体,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7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独特的授课风格,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学生积极带入学习的课堂中,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高效课堂。但是,毕竟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时间非常有效,教师在做好课堂准备的同时,学生也需要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巩固的环节。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律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会影响到数学课堂的质量。教师理应安排要求学生自学的时间,明确告知学生要检查的内容,督促学生自学,积极点拨方法,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8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的理念。教师必须扭转自己的主体地位的观念,深入学生群体,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教师不仅在为学生积极创建高效学习的环境,还要时刻洞悉学生学习的动向,在其面临问题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确保从教学深度、教学宽度方面,与学生做好沟通交流,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真正做到“授人与渔”。

参考文献

[1]黄平.新时期小学数学高效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究[J].学周刊,2016,(09):60-61.

[2]李静梅.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129+131.

[3]王春玲,宋国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138.

[4]吴贵胜.“八环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4,(05):87.

作者:李玉勤 单位: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正溪中心小学校

第二篇: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摘要:游戏化教学方式将游戏活动寓于具体教学中,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中运用该种方式是一种良性选择。本文就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教学中需注重对数学教学的重视。在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学难题,而引进游戏化教学的教学方式,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其自主学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适当引进游戏化教学。

1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学中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小学教学中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并不否认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即使课堂趋于游戏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不能撼动。在游戏化教学中,学生要始终坚持在做中学,在游戏中认知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教师也要始终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争取发挥出游戏化教学的最佳效果。只有教师和学生始终正确认识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游戏化教学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题升教学效果的作用。1.2采取必要的监督和反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有待提升的的特点,而游戏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相对偏向于娱乐化,课堂氛围教轻松愉悦,若完全放任学生在课堂中随意活动,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涣散,游戏化教学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采取游戏化教学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游戏活动进行恰当的监督,以适当规范学生的游戏行为。再者,除在游戏化教学中进行监督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教学反馈,针对教学的效果,学生要向教师进行反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制定适宜课堂教学的游戏化活动,使得兼顾学生娱乐与学习。1.3始终秉持适当、适时和适度的原则:适当、适时和适度这三个原则要在游戏化教学中被合理采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一定的度。适当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合理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决定是否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适度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要注意把控游戏的时间和注重游戏的难易程度,切忌游戏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难度较难或较简单。适时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在合适的时机插入游戏活动这一教学环节,而不是没有规划的随意插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游戏化的教学形式时,把握好这三个原则,有助于该种教学方式发挥出最优的功能。

2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将游戏运用于课堂导入中:课前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进行适当的游戏环节,有利于带动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有利于课堂的有效展开。与传统的教规范的课前导入方式相比,游戏性的导入方式明显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在二年级《认识图形》这一课前学习中,教师可以准备图形模型,组织学生认识图形比赛,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对各种图形产生兴趣,并对图形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所以,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化的导入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2.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活动:数学教学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而这种要求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将数学课堂学习视为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再加之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弱的发展特征,使得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的听完整堂课程。而在教学中适当插入游戏环节,很明显的就会给沉闷的课堂氛围加入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从即将走神的状态中拉回到学习的状态,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二年级《时、分、秒》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二人组队,一人负责写出时间,另一人负责在纸上画出来,这样的游戏活动,很明显的寓教于乐,使得学生将抽象的时间观念形象化,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3将游戏融入到课后训练中:一节课的结束并不表示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最终完成,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的内容,并且能够运用自如才表示真正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以强化。而在课后强化中,采取游戏化的方式,则可以提升强化效果。例如,教师课后布置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组团完成或与家长共同完成,并且进行活动反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加深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进而真正掌握知识内容,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3小结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兼顾娱乐与学习的教学方式,采取该种方式既能提升教学效果,又能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适当采取该种教学方式,以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海兰,祝智庭;教育游戏的国际研究动向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7期.

[2]周华杰,唐文支;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的问卷调研[J];中小学电教;2013年03期.

作者:金妮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祥凤实验学校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方法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验性;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1合作交流体验法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2联系生活体验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学习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又如:碧水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3实践操作体验法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4再度创造体验法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图略)。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作者:莫色瓦体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中心小学校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探究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探究学习活动。但探究活动的安排、素材的选择以及探究活动后的反馈交流是否有效,同样值得深入研讨。我认为,有效探究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先选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

1小学数学有效探究的前提———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小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学生如果亲自参与实践探索活动,就能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比较、实验、猜测、验证及概括推理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在学习认识到“小数乘小数,积有几位小数”是不够的。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因此,在学习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时,教师第二次大胆放手,并提出了探究活动的更高要求:禁止使用计算器,要独立计算,会使用书本自学。数学课堂是师生智慧和人格生成最为活跃的场所,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使数学课堂散发出永久的魅力。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开放的计算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中“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单向过程,使教学交流更加多元、立体,更能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地发展。两次开放的探究活动,目标指向明确,都是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估算、口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2小学数学有效探究的依据———提供素材的丰富性

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一般教师都会提供学习素材,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演示教具和学生探究活动必需的学具等学习材料。素材的丰富性,正是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依据。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在尝试制作角、感知角的特征环节中,每组提供了以下实验素材:小棒、黄色硬条、圆形纸片、毛线。要求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制作一个数学上的角。不难看出,这一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个环节较好地处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巧妙地利用了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欲擒故纵,大胆放手。一方面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感悟角的特征,掌握角的特点,使探究性学习真正为突破难点服务;另一方面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材料,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挖掘了角的内涵,点亮了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两条边(直直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小学数学有效探究的着力点:资源整合的合理性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资源分布呈现出一种关涉多极、空间无限的立体状态。数学课堂上的资源整合,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选择的一些资源,二是来自学生的资源,三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是都可以直接为教师所用,需要教师课前根据教学需要分析、判断并作出选择。在数学生态课堂中,资源整合的合理性是有效探究的着力点。教师在教学“同类量的合并和比较”时,在拓展练习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教室环境进行信息收集,可选择师生人数、课桌张数等信息,要求记录为2类:直接条件信息,如男生有()人;间接条件信息,如女生有()组,每组()人。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着提出问题,如全班有多少人、课桌有多少张等。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图,发现要解决的是师生外出旅游问题。因此,课桌的张数这个信息显然无关紧要。于是,编出了以下应用题:老师带我们去春游,男生共去()组,每组()人。女生共去()组,每组()人。一共去了多少学生?师生一共多少人?为了便于快速统计出一些数值,教师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分别让男生和女生单独成组,以便得出男、女生各有几组,每组有几人。而听课老师的座位安排是不固定的,所以很多学生直接用数数的方法得到。在整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学生选择策略(口述是同类量的合并还是比较)———并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合理加工信息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根据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中可以看到,教师非常重视对数学知识的精选、对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在寻求策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在真实的情境中,相关的信息很少是有条理地呈现在面前的,所提供的信息恰好对应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情况很少,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值得提及的是,学生在生态时空中的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学生对资源信息的重新选择、组合和建构。通过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寻求策略直至解决问题,体现了让数学回归生活本真、学以致用的理念。如果没有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就不可能巧妙地让来自课堂上师生真实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所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4小学数学有效探究的参照系:载体介入的适度性

进入信息社会,不难发现,教师教学手段在日益更新,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课件可以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课堂练习的容量。但是,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有些弊端不容忽视。例如,多媒体使用不当,容易喧宾夺主,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何况,生态的数学课堂强调低碳性,崇尚简单的学习环境,它不排斥一些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讲究载体介入的适度性。基于上述一些思考,我以为,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教师要努力营造生态的氛围,构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的场域,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

作者:盛建华 单位:山东省济宁高新区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