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其次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主动探索新知识;营造游戏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把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基本没有给学生留自主学习的机会。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变“让我学数学”为“我想学数学”,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征,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会更受小学生的欢迎。小学生习惯了教师平时的教学后,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变得很被动,而教师注重在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会自己探究,开阔小学生的数学眼界,在遇到数学难题时,能够利用自己的钻研精神摸索出做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解决数学难题,提高数学成绩,对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及形成创新性思维也具有关键作用[1]。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主动探索新知识

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范围有限,太过抽象的知识对小学生而言,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小学生在遇到难点时,能够联系生活,进行主动探索[2]。例如,“认识时间”单元,学生学习“时钟”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常识,正确认识时钟。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带表,在数学课堂上和教师一起学习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时间。对于难以辨识的时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如时针、分针同时指向8时,到底是几点几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时钟时,总会辨不清分针走一格是5分钟,而总认为和时针一样是8分钟。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留意观察:平时这个点时我们上了几节课,这个点是到底是8点5分,还是8点40分?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己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营造游戏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增加小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例如,“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但对具体实物的辨识能力高,因此,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如2+6等于多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第一排学生分好自己代表的角色,猴子、熊猫等。对2+6等于几,教师可以具体化:有2个“猴子”,想和6个“熊猫”做朋友,教师喊到哪个角色,哪个角色就站起来,然后让剩下的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对于课本上的习题,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替学生分好角色,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算出加减答案。

(三)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不可忽略的就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知道理论公式为什么是这样得来的,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四边形的周长”长方形周长等于长加宽的边长之和乘以2,当学生知道公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剪好的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卡纸,教师把卡纸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各边边长,相加得出周长,然后再让学生运用公式算出这些长方形的周长,看结果是不是一样。通过这种自己动手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方便记忆和运用。

三、结语

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方法还很欠缺,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小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其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大顺,李鹏程.论学习自主学习性思想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9):15-16.

[2]李晓琪.新课改形势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师,2012(8):89-90.

作者:姬琼 单位: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