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研究

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研究

摘要:通识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必然选择,它的推行需要考虑课程设置的重点、与专业课程的区别,对教师的要求以及评价体系如何确立等方面。本文就以此为讨论重点,浅显地进行分析。

关键词: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要求;评价体系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急需大量的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需要那些熟悉外语并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通用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阶段就是大学阶段,也就是高等教育阶段。过去所说的精专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下,各学科边界模糊的现状了。那么,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就要承担起这个重任。作为从事英语教育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此想探讨一下以英语科目为代表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重点、对教师的要求以及评价体系几个方面

2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关研究

首先,我们要讨论的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区别。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专业课程分门别类,各有侧重,比方英语语言学、写作、听力、阅读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英语知识进行专业的讲述,旨在提高学生的水平和深度,将英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深挖,细究,做到保证深度。而对于通识课程的任务,就应该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概念多角度,而对于深度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比如我们可以对于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增设有关人际交往学的课程内容,还可以涉及哲学,心理学,甚至有关高等数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这就是他们在课程设置内容上的最大区别。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的主修专业可能是计算机,是经济学,那么我们在他们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之外,还可以增加西方礼仪,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这虽然与他们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却可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在他们需要跟外国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起到增进有效沟通的作用。其次,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与它们的区别相对应,通识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涉猎范围的广泛性上,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哲学经济,只要是时下流行,或者带有大众认知度的知识,都应该被充实到通识教育的课堂中来。既让同学们知道蝴蝶效应是什么,又要知道什么叫作菲利普斯曲线,而这些又不涉及哲学、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只是我们生活中可能会用到或者理解的一个概念。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则要把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连锁反应、深远影响都进行全面深入的概述,以便让同学们真正明白它的作用机制。换言之,通识教育课程以某个知识点为原点,横向平铺发展,能够让同学们了解各个学科、各个概念之间的关联。而专业课程的目标则是以此知识点为基础,向纵深方向挖掘,以使同学们达到专业理论的高度。就如同英美文学,我们如果只是分析莎士比亚某个文学作品的特点,无论是从人物、情节还是文章整体思路,只局限在这一个作品中,涉及各个方面,那这就相当于专业课程。而如果我们讲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却在其中对比了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和风格,甚至分析了文中人物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他们体现的处世哲学,那么,这就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了。再次,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一教学理念的执行者——教师。在前面对通识教育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理解,通识教育对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备课量,还是从自身知识涉猎面的角度,都需要教师更高水平的要求和完善自己。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进行短期培训,参加各种短期的主题明确的研修班和培训课程,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拓展自身的国际视野。本校教师可以先跟课学习,然后再独立授课。(2)教师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内涵,努力寻求自己感兴趣的跨学科专业,充实专业知识。(3)更紧密的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头教师合作备课,但是在准备的内容方面又各有不同,然后通过研讨的方式,互相学习和借鉴,充实自己的知识点。达到更广的涉猎面。毕竟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宽度而不是深度,短时间内完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关于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完全不同于专业课程评价标准整齐划一,相对唯一的特点,它的评价体系更应该体现一种融合和共通性,答案应该是开放型、不唯一的评判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在最后的评价体系中,以分析指定材料的形式,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切入点,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方式进行阐述,以论证的深度、涉及概念的多寡以及正确与否作为评判标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逐步完善评价体系。综上所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的教育。通识教育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用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作为高校必修课程的大学英语,其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大学英语教学是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业英语可以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亚群.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2]钱小龙,汪霞.加拿大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以基本就业技能培养为导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3]连进军,解德渤.作为概念体系的自由教育及其发展脉络——兼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

[4]易红郡.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

[5]李会春.通识教育的知识中心倾向及新通识教育模式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1(6).

[6]董云川,周宏.“文化”的遗憾——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十五载回眸[J].高教探索,2011(4).

[7]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作者:孟春梅 单位:衡水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