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

摘要:通识教育以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为要旨,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应有之义。因而,高职院校有必要树立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发、建设通识课程,探索可行的通识教育实施路径:打造立体综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培育内化于心的通识实践体验平台,营造校企交融的通识教育氛围。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路径

与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相适应,现代社会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喷涌而来,随之不断涌现新的行业、职业和岗位。高职院校有必要适应时展的现实需要,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为基础,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合理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全才,成为人职匹配、人适其岗、人尽其才的“职业人”和“岗位人”。如果仅仅给学生提供单一的专业教育,缺乏专业领域以外的人文和社会知识,势必造成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短板。通识教育倡导非职业、非专业的素质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更契合了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可持续竞争力,实现学业与职业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与有力保障。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1.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又被称之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等,可以追溯到“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的自由教育,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这一词语,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之后通识教育蓬勃发展。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不能够直接为学生的职业做准备,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思维能力,提高通用素质,增加职业胜任力,帮助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丰厚底蕴、良好品德和出色做事能力的“准职业人”。

2.通识教育的本质

(1)综合性。现代科技综合化趋势日趋明显,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职业和岗位,也需要专业知识以外的更为广博的通用知识,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新职业与新岗位的必备要求。通识教育的“通”,是指文理渗透,学科互补,彼此交融。基于此,通识教育理念要求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自然学科类的学生接受文学与艺术熏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以此实现思维互补、学科渗透、文理交融、专通融合。因而,通识教育的内容涉猎广泛,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历史地理、财经金融、管理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无不囊括其中,可谓包罗万象。(2)非专业性。专业知识可以直接为职业岗位服务,为个人谋得一份好的职业,是高职教育一直关注和强调的。然而,通识教育所推崇的,则是专业教育以外的非专业教育。因而,有别于关注和培养具有一技之长“专才”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着力培养集“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一身的“通才”;有别于专业教育的深度,通识教育关注教育的宽度和广度。通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技之长,能够胜任某个岗位,会“做事”,还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通用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学会“做人”,将培养重心着眼于职业迁移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3)非职业性。通识教育不直接为某种具体的职业服务,更关注学生隐性职业能力和内在就业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开阔的胸襟、人文的素养和公民的责任,将“内在”的素质、品行和修养与“外在”的能力养成结合起来。“内在”的素质、品行和修养不能直接为“职业人”和“岗位人”服务,但如果轻视通识教育,势必导致学生素质不高、品行低劣、修养缺乏,由此造成道德意识淡泊,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和职业迁移能力低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通识教育,将专业教育的职业素质与通识教育的综合素质融为一体,不仅有利于畅通学业安排与职业要求,更有助于大幅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胜任力和适岗、变岗、换岗能力。

二、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将教室变为车间,将教师变为师傅,将学校变为工厂,将学生变为学徒”,这种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教育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方式远远背离了高职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初衷。高职院校不能以某一种职业或岗位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全部,不能以简单化的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而必须开阔多学科知识视野,训练多元化思维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以满足职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发通识课程

课程既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落实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条主线,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构建多元立体、综合多样、以通补专、以专带通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岗位适应与职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动因,以课程改革与实施为基础,重构专业课程中的通用基础课,与必修、限修和任选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组成两大课程序列,形成隐性和显性课程并举、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课内课外互动的通识课程体系。

2.以课程开发为契机,拓宽教育资源

通识教育课程开发包括正式课程开发和非正式课程开发。正式通识课程是指以学科、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等形式呈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内教学。通识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要求课程开发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因而非正式通识课程开发更为重要。非正式通识课程包括课堂内教学以外的、各种各样、不拘一格的形式,如社会调查类实践活动、文体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科技类技能大赛、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等等。由此,正式通识教育课程和非正式通识教育课程互动互补、相辅相生,为拓宽通识教育资源,营造通识教育氛围搭设了良好平台。

3.以课程实施为平台,营造通识氛围

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感染、一种熏陶,是无形的。正因如此,实施通识教育不能一朝一夕,不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因而,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有助于增强和提高通识教育的实效性。实施通识课程时,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者不可偏废,而其中非正式课程的实施显得举足轻重。非正式课程的实施包括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艺术展览活动、各类竞赛活动、才艺展示活动等。通识氛围营造既可以为通识教育提供有力的实施空间,又可以深化通识教育的实施内容,两者相辅相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路径

1.打造立体综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要求,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环节和重要途径。通识教育课程融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以此促进学生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转换与迁移,基于不同专业所要求掌握的素质与技能不同,最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也不尽相同,因而高职院校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差别,设置相融互补的通识教育课程,从而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教给学生踏入社会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非职业、非专业的通用知识、素质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高职院校应以“通专融通”为指导思想,开发通用通识课程和专业通识课程两大序列。通用通识课程分为必选、限选和任选三个模块。通识必选课对公共基础课进行整合与改进,包括“新职业英语”“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拓展”等课程;通识限选课包括由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社会与法、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运动与健康、生活与美和学生综合实践等7个课程模块;通识任选课包括各个学院开设的限选和任选课,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与交叉,通过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转换和迁移能力。专业通识课程是指高职院校面向专业群开设的基础通用课程。依托专业群,专业通识课程可以细分为基础通用、专业平台、岗位导向三类课程。基础通用课程对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通用,旨在奠定学生的基础能力,针对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性发展而设,包括专业群内各专业所通用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专业平台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融会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系统化的任务训练中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行业内岗位的职业能力。岗位导向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依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研确定多个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含量高、具有上升空间的工作岗位,针对这些岗位所需的特定岗位能力,开发岗位模块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聚焦某一工作岗位,形成比较突出的、专门的岗位就业能力。

2.培育内化于心的通识教育实践体验平台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实现方式。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打造课内外、校内外、企业内外、职前职中等环节相辅相生的实践体验平台,通过体验、历练与训练,将素质内化于心,外见于行。实践体验活动主要包括职场体验、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实验实训、课程实践、课外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职场体验既可以是在真实职业工作情境中的直接职业实践,也可以是在仿真、模拟、虚拟职业情境下的间接职业体验,包括入学教育、岗位体验、职业调研、企业访谈等课程或活动形式;企业实习是训练学生技能不可或缺的实践教育形式,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上参加实践、参与管理,感受企业氛围,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规范的工作习惯;社会实践既是对通识课程理论的深化和检验,也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社会的机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实现人格提升和素质内化,包括各种志愿者活动,如“到企业去增长见识”“义工服务活动”“暑假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实验实训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高职院校在重视实验实训基地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软环境建设,例如,在实训室张贴操作规程、警示语、名言、科学家画像,努力营造科学、技术、人文相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和职业氛围,让学生提前体验职业环境,熟悉职场规则,增强职场竞争力;课程实践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渠道,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如开展辩论、进行分组讨论、组织模拟实训、举办讲座报告、撰写小论文、搞社会调查等,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如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访谈、集中实训等;课外活动是拓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品格、施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方式,具体活动形式可以是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沙龙读书会、开展各种竞赛、发展学生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3.营造校企交融的通识教育氛围

课堂内学习通识知识,课堂外浸润文化氛围,两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个科学、技术、人文相融合的环境,是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一条良策。通过氛围营造让学生受到熏陶是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经途径。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教学目的,往往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去实现,而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丰富高职教育的通识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在通识氛围营造中要更多地渗透企业元素,处处突出“通识”特色,锻造职业品格、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通识教育氛围的营造可以围绕校园文化活动展开,提倡各个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举办各种协会、讲座,邀请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内的名家进行演讲,等等;高职院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历史的、文化的、科学的和自然的教育因素,如校史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历史人物和事件、科技成就、模范人物、典型社会生活事例、校园文娱、体育、科技创新和其他因素创建宽松而活跃、开放而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营造科技与人文交融、民主与科学同行、理性与自由相伴的文化氛围,以此拓展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帮助学生实现智力、情感、身体、道德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邀请企业精英和“能工巧匠”为通识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邀请企业职工参与校园活动、课外活动或者联谊活动,为校园通识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高职院校应该不遗余力地将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操场、绿化带等物质环境与景观充分引入企业要素,建设企业、职业、文化宣传长廊,赋予学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浓厚的“通识”色彩,给校园内的砖瓦草木山石、亭台轩榭赋予隐性的“通识”教育意义,潜移默化地产生“通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连锦.高职院校实施高职特色通识教育的价值和路径[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2-25.

[2]胡晓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刍议[J].教育评论,2014(10):15-18.

[3]邢运凯.论高职教育主体下的通识教育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70-72.

[4]罗映霞,齐再前,陈玉花.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动因及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7):170-171.

[5]沈鲧.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初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0-61.

[6]周卫萍.浅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2-13.

作者:石勤玲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