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困境和策略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困境和策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通识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中,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通识教育理念,这就导致相关课程体系比较混乱、缺乏条理,师资队伍建设未能得到较好重视,学生在认识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偏差。本文主要是通过强化通识教育理念,建立较为全面的通识教育体系,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通识课程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困境;对策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进行的,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为目的的教育。通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多种学科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拓宽其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文化以及思想体系,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现在,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已经慢慢成为了教育的主流方向,比较典型的是北京大学推行的“元培计划”。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领域中,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的实施情况,都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1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1.1尚未形成通识教育理念,重视度不够

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把人进行工具化,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识教育理念,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一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将培养技能作为教学宗旨,将顺利就业作为教育导向,即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以满足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二是通识教育的成效不像专业教育那样明显。高职院校开展的通识教育一般是针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教育大量的技能竞赛成绩相比,通识教育显得润物无声。三是高职院校通常将专业教育的成效作为衡量育人工作的指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通识教育的发展。虽然通识教育的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却往往被忽视。

1.2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平衡,教学研究不足

大多数人都认为教学课程越齐全,通识教育就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好,正是因为这种观点,使得通识教育中常常忽视了课程的结构问题,教学课程内容比较杂乱。很多学校开设了较多的通识课程,看起来似乎很丰富,但是实际上就是“大拼盘”,缺乏内在体系架构,搭配不均衡,使得结构失调,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很多高职院校中开设的通识课程大多数是知识性的课程,开设的思维类和方法类的课程比较少,对于那些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做事”“自然科学”“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课程就更是缺乏。

1.3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队伍建设不强

目前,制约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开展的瓶颈就是师资力量的结构性不够完整和稳定性缺乏。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相关专门组织机构和部门来管理通识教育,进行教学研究和总结,也没有一个人数充足、教学水平高且稳定的教师团队来开展通识教育,例如现在部分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大多数是由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年轻教师来开展教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不是很合理,教师队伍也并不是很稳定,课程是否开设以及如何开设都是凭教师的个人意愿,没有系统的管理,没有整体的规划,使得教学课程体系紊乱,教学课程内容松散,教学效果就更无从谈起。

1.4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学习主动性,课程认知不到位

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多数学生在高职院校求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拥有过硬技术,满足社会需求,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这种为了工作而学习的心态可以说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它会使学生没有接受通识教育的兴趣和动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一部分学生往往认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对自己没有任何作用,不仅学不到一些技能,还无故增加了自己的课业负担,之所以参加通识教育是因为学校的规定,或者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学分,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学习。最终,由于对通识教育认识不到位,不能理解开设课程的意义,导致通识教育课程沦为形式。

2高职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2.1加强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宣传

“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摆脱功利性,超越实用性,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片面的技术层面上,而是要致力于推动学生全面成才。学校不是一座制造各种产品的“工厂”,学生也不是没有思想的“产品”,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对情操的陶冶以及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在高职院校中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通识教育理念的形成,把通识教育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要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来促使学校师生形成通识教育的共识和理念,并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到全员的教学和学习中。积极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中,使专业知识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慢慢地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知识技能同步提升。

2.2建立比较全面的通识教育研究管理机构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开设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选修课,但是这些课程仍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因此,建议各高职院校能建立比较全面的通识教育机构来统筹规划及研究管理。设立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当前的教学资源来合理制定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体系,组织和带领教师投入到通识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确定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进程安排,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通识教育领域教学科研。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就成立通识教育研究院,下设“人与人文”“科学与生活”“职业与素养”三个教研中心。研究院是该校通识教育中的重要领导机构,担任着统筹全局的重要作用,对各中心上报的通识课程进行详细分析,考虑其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可实施性,合理搭配各种通识课程,不偏不倚,使学生有多种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中心会对课程的开展情况定期进行审查,在审查时要以课程的完整性以及科学性为重点,确定好各自工作范围。与此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并引领学校教师参与到通识教育的队伍中来,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具有同一主题的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推进通识教育的开展。

2.3开展通识教育精品化课程建设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例如在课时量的分配上、在教师和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上,偏见是普遍存在的。要想获得尊重、赢得共识,本质上需要通识教育自身建设过硬,因此,按照专业课程的要求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进而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系列化的通识课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就是要合理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要求,例如课程的主要负责人要由经验丰富且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切实将通识教育师资精品化,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其次就是要精心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环节,积极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认真遴选课程教学内容,努力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切实将通识教育过程精品化,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学有所获。最后就是要善于总结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果,努力形成一批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如纵横向课题、系列论文、校本教材等,切实将通识教育成果精品化,既让广大师生收益,也为进一步开展通识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3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面临新的机遇

在较多高职院校中,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认可,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上,各高职院校之间很少进行互动,大多数是自行开展通识教育。要使通识教育得到加强,不仅要各校自己加强开展力度,还需要各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开展经验,不能够只局限于小个体的发展,更要放眼于全域。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大学城,大学城的建立为更好地整合资源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各校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大学城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来促进各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如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四校共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较而言,资源不足的各高职院校更应该要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努力形成抱团优势,推动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精品课程资源互通共享,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区域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

4总结

不论是什么教育,最终的评判标准都是以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树立长远的眼光,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院校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可以将通识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点,努力把专业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培养成“既会做人也会做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在后续人才培养工作中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并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濯.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江苏省高职院校的调查[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6):62-66.

[2]任文妍.就业软实力视角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35-38.

[3]侯军英,马超侠.通识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84-85.

[4]徐琦.浅谈通识教育视野下高职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为例[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4):151.

作者:严杰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