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浅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浅议

摘要:如今社会正处于多样化发展的情况,因此通识教育以实现学生具备通行差异性人群知识和价值观为教育目标,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更加注重的是“育”而非“教”,也就是说,更加注重的是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学,所以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通识教育的课程虽然是选修课,但是同样重要,因此文章从目前为止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对策

应用型本科是高等教育方面非常重要的院校,一般培养的都是专业技术性人才,而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针对受教者的职业素养非常的重视,因此通识教育虽然作为的选修课程,在应用型专科院校应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却不尽然,因为各应用型专科院校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专业取代选修等现状的存在,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文章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1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现状

1.1教师与学生忽视同时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选修课程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只是选择内容上的不同,在进行选修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经常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一些艺术类、实验类以及理论方面课程等,但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的选择学生比较少,这些完全是因为学生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的结果,甚至通识教育的理念薄弱,对通识教育认知不到位,才会导致学生选择通识教育课程的学生比较少。另外,教师过于重视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培训,从而导致教学过于的功利化,更专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殊不知职业素养同样重要,从而忽视这方面的教学,甚至用专业课程进行取代教学,降低了通识教育的真正作用效果。

1.2上课过程中教师没有认真实施教学

据某一应用型专科院校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上课期间不是在玩手机、聊天就是在睡觉,甚至很多学生质疑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性的播放一些视频,导致学生很难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任何有用的知识。另外,通过调查表明很多学生课堂上的纪律也很难遵守,逃课的现象频频发生,甚至更严重者直接没上过这节课程,而教师也是任由学生“为所欲为”,所以教师属于课堂管理,没有认真实施教学计划,同样也是目前最严重的现状,降低了教学效率。

2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现状对策研究

2.1提高师生通识教育的意识

师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观念意识应当有所提高,定期针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本身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层应该针对该课程进行学生意识的提升,使学生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提升学生的通识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并且理性的看待通识教育在选修课程中的地位,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就业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课堂兴趣性,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课堂记录的遵守性,提升学识程度。

2.2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虽说一定的视频播放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并且提升学生的上课兴趣,但是视频教学方式最好还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通过视频进行相关通识教育知识的讲解,运用更多的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比方说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PPT课件的方式进行教学,亦或者可以开展实践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通识教育知识。另外,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建立网上教学方式,录制通识教育内容的微视频,通过学校网站播放的方式,学生可以将视频内容下载下来进行反复学习,可以制作精美的音频、动画、图文并茂等的课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私下教师可以建立相关的教学平台,例如QQ、微信、微博等多种交流方式,学生在私下进行学习的时候,一旦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及时在交流平台提问,教师同时也可以第一时间在交流平台进行回复,以此提高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3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和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提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已经开始被教育界和政府非常的重视,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文章通过对通识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此提高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加出色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青.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131~132.

[2]滕颖,赵玉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9):79.

[3]饶进,卢小珍,李雄文,吴钒珲,肖婷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以龙岩学院为例[J].龙岩学院学报,2015(03):46~49.

作者:陈兰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