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策略

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策略

摘要:

通识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也决定了通识教育与其人才培养要求的相符性。为提高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通过分析理工科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找出问题,明晰目标,提出了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教育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孟鹏涛,杨勇,侯玉秀,等.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完善策略[J].重庆与世界,2016(10):14-17.

作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通识教育逐渐受到关注,并在高等学校广泛推行。理工科大学已逐步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并逐步丰富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内容。理工科大学因其学科类别与文科类大学、综合性大学有所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也与其他类别的学校有所不同,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服从和服务于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理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有其鲜明的特点,多数专业是针对行业的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因此在本科阶段,相对其他类型学校更强调学生对专业性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通识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的实施必然要立足于上述要求,既要遵从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特殊性和专业性的需要,还要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理工科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

(一)对通识教育的目标认识不到位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是对以往高等教育过分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健全的人格、开阔的心智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目前理工科大学的教师、管理者、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目标仍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1)未厘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目前,我国多数理工科大学以培养应用型或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始终秉承专业教育至上的理念,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目前理工科大学虽然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但很多大学上到教师、管理部门,下到学生,认为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理念把握不到位。(2)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存在功利化倾向。虽然很多理工科大学通过多年的努力,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步丰富,但很多高校从理念上并未真正认识到通识教育是为了学生全面成长而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是为了完成培育方案中提出的学生通识教育选修课学习计划而开设相应的课程,简言之,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课可选才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很多担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的教师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完成年度教学任务,并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更没有从通识教育的本源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科学合理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对通识教育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不少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为:(1)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多数理工科大学在最初开设通识教育时是基于本校学科特点、专业情况、师资队伍情况而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不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通识教育的目标出发整体规划和涉及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也是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最关键原因。多数理工科大学由于学科特点的限制、师资队伍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按照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开设相应类别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按照相应类别开设了相关课程,也因为种种原因,开设的课程数量较少。(2)课程结构比例失衡。部分理工科大学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时受专业、师资队伍等的限制,虽然设置了包含了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类等几大类别,但具体到每一个具体的模块中的课程,又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比如,自然科学类课程由于理工科教师数量多因此课程数量相应较多,而人文社科类和经济管理类由于缺乏相应师资,课程数量较少等等。总体而言,部分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没有遵照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所需掌握的知识出发设置。

(三)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缺乏

理工科大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较之综合性大学、文科类大学,满足通识教育课程要求的师资队伍缺乏,具体表现为:(1)能够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缺乏。多数理工科大学由于受学科的限制,缺乏人文社科类的教师,而能够承担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由于日常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也没有充裕的时间研究并讲授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缺乏,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课数量少、课程开出率低。(2)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通识教育强调的知识之间的融合,需要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而多数理工科大学从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均为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因此,多数教师并未从专业教学重视对学生某项专业技能培养的传统中走出来,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授课教师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去传递什么样的知识,更没有全面把握好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不仅强调向学生传递多学科的知识,更强调教会学生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多角度的视角看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识教育对授课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甚至比专业教学的要求更高。

(四)学生在通识教育选课中存在盲目性

通识教育选修课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这类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相比,自由度较大,很多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对学生选课缺乏引导,导致学生选课时盲目性很大,具体表现为:(1)学生在选课时存在随意性。学生在选课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学校培育方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和课程类的要求,而不是首先从自己的成长知识需要出发选课。甚至很多学生在选课前并没有详细阅读课程简介、授课教师简介等内容,而只是简单看课程名称而定。(2)学生选课时存在功利化倾向。由于理工科大学的多数理工类学生平时课业负担比较重,因此导致一部分学生在选择通识教育课程时首要选择那些考核简单、获得学分容易的课程,这些都严重背离了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愿景。

二、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进一步完善的策略

(一)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目标

目前的大学由于专业区分度较高,院系分明,学科壁垒很难一时打破,导致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狭隘性,学习资源不能完全做到互通有无。因此在实施通识教育时应注重弥补这一缺陷,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广博性和多元性。因此,理工科大学讲授通识教育的教师、相关的管理部门以及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课程涵盖面较广,知识体系丰富,其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在理工科大学,由于其学科属性、办学特色的特殊性,无论是理工科大学中的理工类学生,还是人文社科类学生,都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专业课程的学习给大学生以某种生存的技能,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育人的根本,是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实施通识教育,能够协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养成宽广的视野、健全的人格、开阔的心智、富于创造的精神和完整的灵魂。因此,理工科大学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提高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认识,在准确把握和科学认识通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等实际,自觉践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其最大程度地接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

(二)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那么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就必须知识渊博,对所讲授的内容有精湛的理解和深切的体会。针对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缺乏这一问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应对讲授的内容和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有独到的研究心得,在向学生讲授的过程中注重旁征博引,尽最大可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真知灼见,通过课程的讲授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多的是要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时代不断进步,对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新知识,拓宽自身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自己育人的能力,即要对学生认真负责,充满爱心,倾心教学,以真善美的情志感染学生。其次,从学校层面应出台更多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缺乏是一个现实难题,因此学校应定期举办相应的研讨培训会,聘请国内外通识教育专家为教师讲授并传递通识教育理念,引导教师重视通识教育。同时,应在课时费、职称评聘等各类考核中给予通识教育课程教师一定的激励。此外,学校还要注重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可以与本地文科类高校协同发展,引进文科类高校人文社科方面的教师为本校讲授通识教育课程,同时鼓励本校自然科学类教师为文科类高校讲授通识教育课程,以此来弥补自身师资队伍的不足,进而提高通识教育的效果。

(三)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做好通识教育的核心要素在于课程体系。理工科大学应在明晰通识教育内涵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做好整体规划,科学设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一是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与遴选机制。理工科大学应对现有的师资、专业建设情况、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等进行梳理,调整或淘汰与通识教育目标不符、课程内容不合理的课程。学校教务处应在统筹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各院系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目录,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按照课程目录申报拟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对申报教师的讲义、教案等进行论证,同时组织教师试讲,通过学校专家考核的教师才能具备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资格,以此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二是要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反思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存在问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课程结构的调整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更要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在大学期间从学术基础、社会适应性、情感意志、身心健全、健康人格、伦理道德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结构应该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文学艺术类;(2)历史文化类;(3)社会生活类;(4)伦理道德类;(5)语言技能类;(6)经济管理类;(7)自然科学类;(8)体育健康类等。在优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时,理工科大学应努力做到打破现有的学科壁垒,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四)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学通识教育选修课

目前多数理工科大学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课对象为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很多学生在入大学前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规格、服务面向以及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对自身的能力素质的要求等知之甚少。要纠正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校管理部门、相关院系必须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入学教育或者每学期选课前向学生介绍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读懂课程简介以及课程学习对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走出以获得学分为目标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加强自身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全面学习,注重发扬人文精神和自由科学精神,注重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融入时展的能力。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的开设是为了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大学生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健全的心智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要求也是动态发展的,学校通识教育也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理工科大学独有的校情对通识教育进行完善,进而提高理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孟鹏涛 杨勇 侯玉秀 常忠信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丹,支希哲.理工科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7).

[5]郭利平.我国高校通识课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