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探索

高职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探索

1经济动机驱动下的高职教育“:非完整的人”的教育

经济对于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因此,经济利益是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然而,万事有度,过犹不及。当今的高职教育受经济动机的驱动,已经呈现出一种偏执与异化,其最为显著的结果是忽视了完整的人的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方针一直以来被确定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2014年,这个方针调整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下,高职院校一直注重学生的就业工作。然而,有些高职院校却片面理解就业导向,工作和教学一切以就业为中心,把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能否找到好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他们只重视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科目,忽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关的科目;在教学方式上,他们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反复操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在教学评价上,他们一切以能否掌握职业技能为参照,忽视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关照。在这样导向下,职业院校俨然成了加工工厂,把原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加工成具有职业技能却没有人文精神,没有爱心和情感的工作机器。可以想象,这样的“机器”到了工作岗位后,脸上没有喜怒哀乐,不会跟人融洽真诚的沟通,这种“非完整的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种悲哀。

2高职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成人”教育

教育到底是什么?或许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不能被忽视的。爱因斯坦曾说,“教育是为了造就和谐的人”。现代教育也认为,教育既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说到底,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为更美好的生活做准备。因此,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教育还应该包括对受教育者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对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滋养和人文情怀的培育,从而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人文素养指的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们通过学习、实践和受环境影响所获得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政治、历史、法律、文艺、哲学、道德等;人文修养是内化的文化现象,表现形式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独立的人格、责任意识、爱国精神、社会奉献精神等。可以说,人文素养重点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类的终极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完整的人,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品质。因此,职业教育理应把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成人”教育作为应然价值追求。

3通识教育: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

通识教育是指高等教育中相对于专业教育的部分。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关注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健全的公民。就课程体系来讲,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人文常识课程体系、社会常识课程体系和科学常识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得受教育者可以接受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艺术、逻辑等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在进行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同时,通识教育也使得受教育者用适应时代文化的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通过接受通识教育,学生逐渐学会“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学生内化通识教育的过程,也是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通识教育应是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

4通识教育不能缺场: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索

4.1建立有效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通识教育是一系列的、复杂的、系统的工作,需要有管理和制度的保障。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可以在院校的教务处下面单独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的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该机构也可以在院校基础教学部的基础上设置,主要负责包括从教育目标、教学计划、教材选取、课程标准、评价和资金奖助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其它相关的管理、协调工作。该机构也可以承担一定的与通识教育相关的研究工作,以及组织相关的活动。如开展一些与通识教育相关的、非课程形式的活动,如经典名著研读、科普发明比赛、通识知识演讲等,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通识教育环境,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氛围。

4.2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把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分为以下三类:(1)人文常识类,如哲学常识、文学常识、艺术常识等。(2)科学常识类,如物理常识、地理常识、生物常识等。(3)社会常识类,如历史常识、语言学常识、管理学常识等。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实际,科学安排自己的课程设置,合理组合课程模块,但在一些通用性很强的基础知识方面,一定要有所保证。在课程实施上,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必修课。通过必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通识知识方面的讲授,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要辅之以合理的选修课,给学生学有所长,培养自己的兴趣提供空间。再者,也要注重经常以讲座、报告等形式普及学生的通识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

4.3加强专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渗透

高职中的教育虽然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但这只是一个相对的分类,在实际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例如,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但任何一项职业训练都离不开语言、文化、道德、心理、逻辑等通识教育的知识,这些通识教育中所包含的要素能够给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思维训练,让他们为未来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如,在工作实践中,职业人员面对的问题往往具有差异性,工作中的问题都是在或多或少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职业人员需要提高其心智能力,增强理解和洞察的能力,学会对付疑难情境的各种变通方法,学会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理智的选择,这此都是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4.4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影响源。从物质层面来讲,破败的环境会增强人们的破坏欲望,而优美的环境会不知不觉地增强人们的美好言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环境知觉对人的影响。因此,学校的建筑、景观布局,教室的布置、实验室用品的陈列等都要考虑美观大方、整洁有序,要能够体现育人的底蕴,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养的提升。从精神层面来说,高职院校要尽力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自觉地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冶炼性情,内化情怀。学校应该是专门做学问的地方,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和学习,不应该融入社会上太多的商业化、市场化和功利化成分,而是应该让学生潜下心来,静心做学问,通过系统的通识教育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使自己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品格,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梁书凤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