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解析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解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通识教育理念缺乏认识

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地方工科院校大多仍停留在文化素质教育层面上,认为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就是通识教育,很多教师甚至没有听说过“通识教育”这一名词。这必然会导致通识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常常指通识教育内容,其核心强调通过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或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通识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但是对其内涵仍然说法不一。虽然人们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莫衷一是,但是对于通识教育不是什么,却有一些共识。因此,我们在讨论通识教育的时候,有必要先搞清这些问题,以此来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错误观念。

1.通识教育不是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只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方面。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对立的,从广义的角度讲,专业教育也应依据通识教育的理念内涵去实施;从狭义角度讲,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目标指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通识教育不是开设几门课程就可以的,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理念,课程的开设必须经过整体设计,不能“杂而无统”。

4.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通识教育除了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多维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自身及社会的深层次认识,等等。

(二)通识教育课程形式化、专业化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这种理念的实施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课程的方式,因此,通识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模式。我国大部分高校自实施通识教育以来,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了通识课程,一些重点高校有条件开设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而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来说,虽然也开设了通识课程,但大多流于形式化,没有系统性,课程没有按模块开设,而是多学科课程的大杂烩。在课程教学中,通识课程也多表现为低水平的专业教育。另外,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通识课程也存在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基础性、广博性较差,过分强调了课程的专业性、应用性和工具性。

(三)师资匮乏,课程资源短缺

学校能否开设足够全面的、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取决于教师。对于工科院校而言,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有高校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以专业教育为主要培养模式的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对于通识教育缺乏了解,并仍以专业教育的模式讲授课程。另一方面,工科院校侧重于工科专业的发展,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则很薄弱,师资结构不均衡,导致通识课程无法系统开设。这些原因一方面导致课程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

(四)重视不足,监管缺失

通识课程开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学校对于通识课程的忽视。在大多地方工科院校,学校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而对学生的长期发展缺乏关注,因此,在课程方面,把主要关注点都集中在了专业课程上面。这就导致通识课程多为以考查形式结课的公共选修课,而且大多将课程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这种轻视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往往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降低难度而后作为通识课程讲授,学生则带着混学分的态度上课,甚至有人将这种教师要求不高、学生也只是为拿学分而开设的课程称为“酱油课”,直接导致了课程质量偏低。

二、解决方案

(一)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明确通识教育目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实施通识教育,必须首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贯彻的对象除了学校的相关管理机构和教师,还有学生。比如,在斯坦福大学的本科课程表中就有“通识教育要求”这样一门课程。只有明晰了理念,才能够把握方向。在明晰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明确的目标。如麻省理工学院将通识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广泛的社会学科基础、专深的理工学科知识。日本东京大学将通识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理解一切民族思想精华的公民。香港和台湾则表述为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完整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应该是我国教育的总目标,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通识教育目标。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1.整合校内资源,调动各专业教师参与到通识课程中来,充分调动各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并在制度上予以倾斜。

2.探索校际合作的方式。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大学都不只一所,可以采取校际合作的方式,互通有无。也可以采取跨校辅修的方式,高校间互相承认学分。

3.网络课程现在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继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推出网上公开课后,我国也相继推出了多门在线精品课程。最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相继加入edx(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4月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大量高水平的在线课程出现。如果能将这些在线课程纳入通识课程,将大大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在线课程对学习者的自觉性、理解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建议采取课堂/在线混合式教学方式。

(三)加强评估管理,不断深化通识课程改革

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通识课程的管理以及课程改革。在已建立起通识课程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持续监管与评估,发现不合理之处要及时整改。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即使是我们尚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哈佛核心课程也在不断地改革。因此,应该从现有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入手,精心管理,使其精致化、规范化,提高其地位;再不断发展,开设更多、更有质量的通识课程。

(四)重视隐性课程,加强文化建设

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通识课程都是显性的,此外,高校中的隐性课程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各类讲座等。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及认知能力,各类讲座等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专业兴趣等。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人,除了以具体知识育人,校园文化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比如大学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大学精神,是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基础上的更高精神要求,也应该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更要引领文化。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有对社会文化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应为近些年社会的急功近利、浮躁浅薄所左右,应该保留大学生的本来特色,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学习期间的最高追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强化思想引导。

作者:杨朝霞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