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中医类院校肩负着国家中医药事业的重任,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和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教育。因此中医类院校在实施体育教育时,应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将学生中医专业和体育教学进行结合,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对我国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发展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在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中医类院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改革与创新体育教育,鼓励师生参与体育教育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形成正确的健身习惯,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1]。当前中医类院校的体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彰显中药类院校的教育特点,因此加强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一)特点

第一,学生个性差异性大。中医类院校学生具有较大的个性差异性,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层次、家庭情况等,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教学要求、锻炼喜爱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个性差异性进行考虑,构建差异性和层次性的体育教学体系,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第二,职业化特征明显。中医类院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化特征,教学资源使用的指向性强,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化能力,这就需要体育教育学科服从于这一目标,将实践性和职业化的特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过多地设置理论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2],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第三,部分专业的性别比例特征。中医类院校专业培养方向中的女生比例较高,如健康保健咨询和护理等专业,这与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和院校教育内容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方式方法和检测内容等方面结合这一特征,使体育教育更符合院校实际情况,防止学生难以接受或不能完成课程。

(二)作用

随着世界范围内各项运动项目的开展,人们对越来越热衷于体育竞技,这使得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愈加突出。中医类院校的体育教育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重要方式,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①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现代生活具有压力大、节奏快等特点,中医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自身身心的健康成长,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始终保持心情的舒畅与精神的愉悦,增强自豪感与自信心。通常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和不健康的心理时,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及时消除负面情绪,陶冶情操、舒展身心,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3]。②提高学生身体状况。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体育运动能够保持思维的活跃和头脑的冷静,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当然体育运动也具有其他的作用,如促进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强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等,适当调节人体机能,改善原有体质,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③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中医类院校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指导学生未来的良性发展。学生步入社会之后,一切事物都充满挑战性和新鲜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内心,而中医类院校的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即便进入职场也可进行体育运动,保持强健的体魄。

二我国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单一。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有少数中医类院校结合改革要求,改变以往单一的普修课教学模式,将其转变为普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并且实施学分制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但是课程的内容仍然设置单一的技能学习,没有办法达到学生的运动需求。同时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充分展现健身性和科学性,没有更多体现出体质健康测量、养生理论、体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影响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提高。其次,教育理念滞后。中医类院校进行体育教育活动时,往往过于强调“短期效益”的实现,而忽视或者不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没有全面意识到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仅仅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衡量标准,导致改革效果不佳。此外,我国一直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有些中医类院校对这些法律法规不重视,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院校领导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较为滞后,基本上与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相同,没有把目光投降学生体育理念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影响体育教育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自身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中医类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是以便于开展的项目以及传统的田径和三大球等体育项目为主,在改革背景下开始将新兴体育设置在体育课程中,如健身气功、健美操、网球等,进一步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培养成健康积极的运动习惯。同时体育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更为多样,如武术套路、篮球、健美操、排球、足球等,而在普修课中已经开始学习体操和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加上项目过于枯燥乏味,与医学相关的体育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新兴的体育项目基本上都没有开展,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国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教育理念

中医类院校可以体育课程改革为依据,充分利用自身的学习优势,将体育和医学进行结合,开展全面健身计划和阳关体育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由竞技体育转向为大众体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身运动,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树立积极健康的体育理念,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医类院校领导者要意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提高的重要性,转变体育就是公共课的理念,以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为基础,加强技能培训,将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相结合,继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中医类院校的特色体育学科发展。

(二)多元化设置课程

由于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以育人为目标,使其与学生未来的发展相适应,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身体素质的要求,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在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环节,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为依据,增设一些拓展型、趣味型、娱乐型的体育项目,如跳绳、毽球等。另外,中医类院校也可以构建综合性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如拓展运动、休闲运动、竞技运动、传统保健体育等的结合,以此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三)突出传统保健体育教学

以往的体育教育大纲和教材仅仅只对经济体育加以突出,内容结构的合理性不够,项目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已经无法满足中医类院校体育教育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医类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与人才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将体育教育的特色加以凸显,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选择体合理的育教材,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通常传统保健具有自身的特色,是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类院校应该结合实际选择教材,适当增加传统保健体育的相关内容,使其与专业相符,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实现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中医类院校在实施体育教育活动时,可以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学赛结合、以赛促学、以赛带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院校应该对第二课堂加以高度重视,使课内外相结合,适当打破传统课程的局限,树立“大课程”的发展眼光,在课程体系范畴内纳入课外活动,组织群众性强和普及面广的体育竞赛活动,如集体性太极拳比赛等,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类院校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忽视终身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导致体育教学改革效果不佳,不利于医学生未来的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基于这种情况,中医类院校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创新体育教育理念,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发展,突出传统保修体育教学,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吸收传统体育的优势,从而培养出应用性和综合性的医学人才,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效果,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路俊艳.我国中医药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思考[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2:55-57.

[2]夏宏武.安徽省中医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学理论,2011,15:295-296.

[3]刘宾,潘万旗,孙翠,卢旻.中医院校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08:126-127.

作者:郝震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