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探析(6篇)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探析(6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发展

摘要:

无论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体育教育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在高校中体育教育更是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学校需高度关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还具有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的特殊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认真浅析和探究,并制定部分适当的未来发展对策,希望值得广大同行借鉴。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未来发展;对策

体育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随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不断转变,如何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社会和国家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仅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还是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热点课题。为此,高校体育教师需明晰体育教育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促进体育教育在未来获得良好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育具体现状的认真分析

第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现行的教学指导思想比较特殊,主要针对提升全民综合素质健康为目标制定的:高校需将健康意识当作第一指导思想,真正强化体育教育工作,明确要求体育教育的核心为整体学生,切实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第二,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现状下,高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基础,且进行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出现俱乐部体育、成功体育和愉快体育等新颖个性的教学模式,不过受限于这些模式的约束,不利于体育教育面向多元化发展。第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颁布和深入实施,对高校体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广大体育教师都在主动探索与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其中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仍然深受传统竞技体育思想的禁锢,缺乏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高校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适当对策

(一)更新体育教育观念,真正落实育人为本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想改善当前现状,及时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十分重要,教师要真正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将育人为本当作体育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也是新课程发展与改革中提出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育属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社会实践与一种文化形态,其价值与意义主要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满足他们的发展、享受与需要,育人为本已经成为本质要求。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将育人为本理念融入到具体教学目标中,提出以发展学生身心为本,并不是传授他们体育技能和技术动作为本。并基于社会发展的视点出发,更需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同时,高校体育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观念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自然内化出一种体育精神,其对体育精神进行追求,起始点均为育人。教师需明晰体育教育的培育学生的目的是以传授技能的基础,掌握锻炼技巧和方法为长远发展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念,以及形成自我锻炼身体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教师最终形成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主线的体育教育观念。

(二)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构建立体教育模式

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当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之后,在课程结构方面教师需树立一种大课程观,不断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构建包含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立体教育模式,让体育教学超越课堂与校园的限制。高校体育教育为获得良好的未来发展,教师不仅可在课堂、教室和运动场上组织学生锻炼身体,还需利用一切空间和场所展开训练,从多个方面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与校外、课外体育活动有机整合,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等纳入到课程中,形成课堂内外有机关联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另外,大学生身心健康情况的改善与身体素质的强化,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除利用课堂时间以外,还需将课外体育当作课内体育的延续和补充,以此促进他们在不一样的环境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激励评价体制,增强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力度,促进“阳光体育”的展开,从而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活动氛围。

(三)精选体育教学内容,坚持科学实效原则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教学内容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并关注到新课程改革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和有效开展。在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可行性与科学性、实效性与选择性、文化性与健身性等有机融合的原则,借此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且着眼于满足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社会需求与长远需求。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突出终身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的特点,以此满足与适应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需要,尤其是使用部分职业的体能性体育项目,促使他们掌握几项专业的健身项目。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可结合教学对象的兴趣爱好与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让运动项目由竞技性转变为实用性和生活化,让体育运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此提高他们的体育实践能力;由复杂化转变为简单化,将正规的体育运动规则、技术、器材和运动场地进行简化,让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教学目标、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并突出文化色彩,在竞技体育运动中提取和升华文化要素,使学生感受到运动文化的氛围与情调。

三、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认清现状制定科学的未来发展对策,并从更新体育教育观念、优化体育课程结构、精选体育教学内容等多个角度切入,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和手段,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者:赵怀东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丹.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5).

[2]陈慧.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6).

[3]陈佳鹏.浅析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现状及其应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26).

第二篇:高校民族体育教育文化传承方法

【摘要】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带来新鲜活力和强大动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本文通过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以及高校体育教育方法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经验与课程评价进行实践研究,深刻认识到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从而满足高校大学生锻炼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高校体育;教育方法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强大的功能。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此,为了保证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更要重视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使民族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民族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调查可知,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素养方面,不管是对现代体育还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狭窄,思维方式单一,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二是敬业精神方面,体育教师缺少一定的拼搏精神,并且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竞争意识、创造力和研究能力弱。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传统体育存在偏差,他们往往认为体育就是田径、体操、排球、足球以及篮球等,将民族传统体育看作是单纯的游戏,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体育。因此,很多高校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来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

(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现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加之功利性思想的诱导,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得不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以及民间社会团体在现代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上有较大投入,但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场地以及设施方面的投入较少,因此,很大一部分高校体育课堂很难顺利开展民族体育教学。二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不仅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缺乏将民族体育融入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能力,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综上,大力促进民族体育融入我国高校体育课堂,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体育文化的方法

(一)加强高校体育师资在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培养。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对于民族体育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师资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要想通过课堂教学来高效整合民族体育文化资源,首先就要定期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知识培训。

(二)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课堂教学时,要确保其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活动,基础是方法,最终目标是理解与建构,可以说,教学活动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选课时,首先应该仔细研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不恰当部分进行合理修改。其次,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民族体育项目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三)民族传统体育融入课堂教学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形式。相对于现代体育来说,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不一样的特征和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民族传统体育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形式。首先,要明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属类别,按照类别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其次,按照已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教学形式;最后,按照所选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教育功能来选择教学形式。

三、结语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体育文化,体现了现代体育与民族体育相结合的教学特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快乐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希望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高校体育教育方法的探究,为我国高校体育学科的改革和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关树标 单位:山西省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宁贤,马耘.基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视角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J].商,2014,(13):190.

[2]黄家莲.高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大众科技,2011,(09):162-164.

[3]邵玉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传承保护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15-118.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修课程调查研究

摘要:

本文以新疆5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新疆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的开设项目内容、开设的时间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所调查的5所高校的专修课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新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

1前言

体育专修课程是普修课程的延伸和提高,是在普修课程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或者将来工作的需要而选修的进一步提高,以达到一专多能目的的课程。但它又于以提高竞技能力为目的的训练课有很大区别,它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专修课与普修课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在于:1、教学内容难度的增加,2、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增加,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4、增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所含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昌吉学院、伊犁师范学院、喀什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检索、搜集有关体育专业专修课程设置及其相关方面的著作,并进行仔细地阅读、分析。

2.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根据本人研究的内容与目的,制定并设计了《新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问卷。现场发放和信函方式对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昌吉学院、伊犁师范学院、喀什师范学院5所院校的大四学生各发放30份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149份有效,有效率99.3%。

2.2.3访谈法

对新疆师范大学和昌吉学院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对其余3所院校学生进行电话访谈收集信息。

2.2.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整理与统计,使用Excel2003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并绘制成图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1.1新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新方案)中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校自身的特点,各个高校都调整了各自培养目标,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培养中等或中等以上学校体育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在大学中,体育教育专业就应当运用“一专多能型”的专修课程模式,开设多种专修项目课程,学生在主修自己专项的同时,辅修其它的项目内容,但重在本专项的学习。

3.1.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期望

据调查显示:其中有53%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应当培养出一专多能复合人才,此外有15%的学生认为应当培养出专才型的教练员。12%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出通才型的全能人才。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除了学习的普修课程之外,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修就是为了培养这种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修课程必须达到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才能够实现这一目的。

3.2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设置现状及分析

3.2.15所院校目前开展的专修课程内容

根据调查得出,新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开展的专修运动项目各不相同,其中除了昌吉学院和伊犁师范学院之外的3所院校,都是由学校选出几项运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和工作需要等原因进行选择,人数达到一个小班标准即可开课,否则取消该运动项目,而伊犁师范学院则没有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了篮球主项提高课,第二学期开设了田径主项提高课,是由学校安排项目,学生统一学习;昌吉学院则是高考体育加试时的专项选择专修项目时就要选择该项目。新疆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类目的选择上,田径类、大球类仍然占有主导地位,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都开设了此类课程。其中新兴体育项目跆拳道在近几年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有3所院校都开设了该项目,因此,在学校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应当尽可能将这些新兴的项目纳入专修课程内容中来,为专修课程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顺应时展的方向。

3.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通过调查得知,各项项目统计平均最受学生喜爱的项目是小球类占56%,其主要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其中最受喜爱的是羽毛球,羽毛球作为一种新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以独特的魅力深受学生喜爱,网球也是十分受欢迎的,但由于学校的场地限制原因,目前新疆5所高等院校只有石河子大学开展了网球项目;其次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占第二位的属于武术类,占到了52%的比例,武术类主要有:武术、跆拳道、散打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的体育项目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大部分学校都是把这类项目作为必修课程开展,专修课程却很少开展此类项目;排在第三位的是大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近2年的田径必修学习,估计大多数的学生都厌倦了该项目,因此田径类并不是很受学生喜爱。由此可见,学校如果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体育教育专修课的内容,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体育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如果能够把许多健康效果好,娱乐价值高,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锻炼形式应纳入教学中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街舞、健美操、跆拳道,如果能加以改造够纳入到专修教材中来,相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3.2.3五所院校专修课程开设时间及课时

专修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项课程之一,其开设的时间在新课程方案中并没有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至于具体的开设时间和开设时数,新疆5所高校都不一样。根据调查得知,新疆5所院校体育院系专修课开设时间均为三或四个学期的上午学校从第四或五学期安排专修课,还有的在第7学期才开设专业课程。只有保证专修课的学时,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它是教学质量的基础,按照最新的《全国普通高师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的学课时标准要求,规定专修课程的学时为270,各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加以调整。按课程方案的要求,新疆其他有体育专业的院校各校课时设置均没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的最低学时270学时,尤其是伊犁师范学院和喀什师范学院的学时仅有136学时,这对保障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时数越多,学生所学的内容也就越多,所掌握的技术也会更好。因此,教学课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时数才能满足该要求。

3.2.4学生理想的专修课程课时及开设时间

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专修课时数多一些,学时间能长一些。在访谈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习的专修课的时间太短,基本不能充分掌握运动技能,应该增加课时数,多学习专项运动技术,更加强化自己的专项技能,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在访谈调查中有的学生谈到,过早或者过晚都不佳,过早学生基础没有打好,可以在普修过后在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修项目;过晚运动技术学习效果也不好,不能充分掌握所学的技术技能,尤其在大四学生都忙于毕业论文或者找工作,没有时间和心思上专修课,因此安排在前面的学期开始选课,既增加了课时量,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加强。一专多能的“专”就体现在专修上,是需要时间来磨练巩固提高的,并不是短短时间就可以学好,所以建议提前开课,在大二开始最为恰当。

3.3影响学生选择专修课的因素

3.3.1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基础水平

调查显示,影响学生选择专修课程的因素有许多,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对该项目的喜爱程度。学生进入体育院系学习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加上有运动方面的天赋而选择的体育;调查显示,有71.3%的学生选择专修课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基础水平也十分重要,在调查中有30%的学生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修课是由于自己的专业基础,有的学生高中在校队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样学起专修项目来就较为容易。

3.3.2运动技术技能

有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项技术,而选择了所修的运动项目,如一些高考专项是篮球的同学,在专修选择时同样也选择了篮球,就是想在自己的技术水平上更加提高自己的专项技术能力。

3.3.3对教师的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满意程度

在选择专修课时,学生还会提前了解下授课教师的技术水平及能力,专项技术强的老师,学生会是十分认可的,在调查显示中,有39人在选择专修项目时会考虑教师的技术水平与教学能力。

3.3.4场地器材原因

在调查中得知:5所院校只有石河子大学有网球场地及室内游泳馆,而其他学校场地器材明显缺乏,场地器材设施不够完善,则严重制约了一些专修项目的开展。例如本校新疆师范大学室外篮排球场地数量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室内场地数量却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很多室内场地都是混合使用的,排球和篮球或羽毛球球等场地套用,此外,还因为场地有限有些运动项目不能开展,比如网球、游泳等项目,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选择专修课程。

3.3.5就业工作的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的培养对象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其中小学主要教学内容普遍为田径、大球、小球类,这也成为了学生选择专修课的重要决定因素。绝大部分学生会想选择一项未来工作就业时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新疆5所高等院校专修课程的开课项目内容各不相同,其中田径类、大球类仍然占有主导地位,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都开设了这几类课程。新兴项目跆拳道在近几年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也有三个院校开始了该项目。但由于各校为了保证各项目的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平等性,在开展专修课程时实行平均主义原则,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并不是完全的自由,都是学校规定了选修的运动项目,在平衡各项目人数的条件下,而被调剂到别的专修项目,或者直接取消选择人数较少的项目。

4.1.2在专修课程设置上,新疆5所高等院校专修课程的教学时数与开课时间安排情况都不一样,课时分配也都不相同。教学时数差距较大,最少的只有136学时,最多的有272学时;课程开设时间有2个学期,有的3个学期,有的4个学期;有的从大一入学便开始了专修课,有的则是从大四才开始。

4.1.3影响新疆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开展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兴趣爱好、基础水平、就业需要、教师的技术水平及教学能力和学校场馆及器材设施条件等都是是影响专修课开展情况的重要因素。

4.2建议

4.2.1优化课程课时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各院校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科学安排教学时数和开设时间,开设时间应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教学时数应保证学生足够有时间掌握课程内容知识,以确保课程目标的顺利达到。

4.2.2丰富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各院校在开设传统的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在学校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当尽可能将一些新兴的项目纳入专修课程内容中来,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2.3加大对运动场地器材的建设

充足的教学场地、器材设备也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物质基础,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专项练习的重要物质保证。因此,必须加大各个学校体育场馆的设施,积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4.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的开展新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及培训,不断拓展更新知识,提高个人技术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知识业务水平及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

作者:郝洁晴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兴胜,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101一104.

[2]袁芳,郑沪娥,赵振东.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27).

[3]毛丽红.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6).

[4]李静山.对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4):86一87.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1一3.

[6]彭贻海,王莉,严精华等.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社会需求的相互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89.

[7]陈兴胜,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101一104

第四篇: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各大高校慢慢在要求学生拥有一个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对学生们的思想、体魄有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体魄是支撑成功的垫脚石,而一颗强大且充满自信的爱国之心则是复兴中华民族的根本,因此,各大高校逐渐在体育教育中纳入了民族传统项目,以期在提升学生体魄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当然在学习的时候,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非常浓厚的特点和风格,不同地区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其感染性和独特性都是难以言喻的。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日常的体育教育计划中,不但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的进行,而且有利于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出去,让世界看见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由此看来,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育计划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它有着很高的实践教育意义,可以在增强学生们身体素能的时候,增加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这符合我国的发展目标,促进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设置;民族传统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保护;作用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逐渐创造出了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有着鲜明特色的各族传统体育项目慢慢成为了各个民族的代表性体育项目,其中有些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娱乐项目。这些有着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隐含了不同民族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有的奔放、有的含蓄、有的热烈、有的浓厚。透过这些体育项目,可以发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我国现有法律章程已明确规定,各大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这一要点。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以发展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目标,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计划当中,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的优良体育文化,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和时代相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点,将民族性和世界性结合起来,展现中国特色。

1、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我国各个民族在长时间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以强身健体、增强自身综合素养以及日常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我国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色、道德风尚及宗教信仰,它是综合了各族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一种人们对生活的思考的表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大致分为有形内涵和无形内涵两个方面。其中无形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肩负着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现方式不同,其所代表的民族特点、风俗差异等也不同。而有形则指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和动作。民族体育的特点有很多,例如娱乐性、健身性等。到目前为止,民族体育已经从单一的表现形式中释放出来,少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渐和世界体育接轨。民族传统体育变成了有着大众性和竞技性双重特点的体育项目,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在不断发展、壮大。但要将民族传统体育充分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还需要人们的不断努力。各大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和传播地,肩负着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重大使命。

2、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危机

2.1、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开放式的国策给中国大众带来了西方的异域文化,新奇、奔放有着独特风情的文化项目渐渐被民众所熟知,受到我国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崇洋成为一种时尚。随着时间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在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冲击下,其完整性、民族性及本土性受到严重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慢慢的已淡出人们视线。由此看来,充分发挥高校的宣传性,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迫在眉睫。

2.2、学校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重视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以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为主,本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没有形成完整的民族教育教育模式,以考为评价体系的传统教育使学生和教师中心以学习成绩为主,以重点学校为主,以重点大学为主,形成了高考论英雄的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在高考制度模式下,显现出柔弱与无力。我国青少年学生在高压下他们追求刺激、新颖、具有挑战性的高大上娱乐方式,如跑酷、滑轮、自行车、摩托车等等惊险项目,在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单一、古老、以集体形式为主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难以进入学生的视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继承更加困难,有些民族传统文化甚至已经失传;任何一种文化,保护与传播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校教育,民族精神要从小、从幼儿教育开始渗入,在学校开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肩负着重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势在必行。

3、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各大高校日常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文化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表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民族传统体育是各种人民生活文化的浓缩点,代表着各个民族发展的轨迹和程度。每个体育项目的形成都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映射了当时的社会史实。各大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不但向学生们传授了体育项目的来源和招式,同时也向学生们传授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们身体技能的时候,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培养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中是十分必要的。

3.2、娱乐和健身价值

高校将“健康第一”作为教学指导思想,老师们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倡导快乐体育,并提倡学生们增强体育锻炼以增强自身综合素养。而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通常都十分有趣味性,而且这些体育项目的活动方式和学生们的日常体育活动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很容易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很丰富,样式也很多十分适合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通常来讲,高校引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很简单,学生们也很容易学会,与此同时,这些体育项目一般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自然性。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学生们很容易在整个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且因为有了一定的运动量,所以也起到了强健体魄的作用。

3.3、精神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不同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生活方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各民族人民民族意识的培养、民族精神的培养、民族文化的学习及传承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民族责任感,对弘扬爱国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时候,不但可以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益于学生们对各族人民风俗风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学生们对各族文化知识的充分掌握,进而增强了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最终达到了增进民族团结性、强化民族凝聚力以及增加民族自尊心的作用。

4、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的意义

4.1、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保护的作用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外来的体育文化逐渐在世界各国风靡起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严峻的挑战。需要知道的是,高校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地和宣传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十分有利。各大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对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符合自身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在技术上和比赛规则上稍作修改。除此之外,高校有着许多素质很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这也是高校对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保障。

4.2、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和传承的作用

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不同的地区,学生们的教育背景和学习基础都是不同的,这就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上。此外,高校是学生们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师们进行知识传授、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良的学习设备使得民初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成为了可能。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当中,是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背景,并掌握其技术和精髓。大力提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十分有利,而且有利于中国传优秀统文化的宣扬。除此之外,教师们在向大学生们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候也要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

4.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社会化、产业化的作用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一定要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并且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为只有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文化充分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价值。各大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多种发展平台,结合各民族文化特点,进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

5、结语

我国是一个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国以来,我国领导人曾多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一带一路”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当中正好符合了这一国策。与此同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还有着推动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有着众多民族特色、表现形式多样化、地域性十分鲜明的传统民族运动形式,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不但可以起到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计划、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目的,而且有益于提升高校学子的综合素养,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除此之外,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大高校的日常体育教学计划当中,还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承认感,增强学生们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进而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各大高校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交流地区和传承地区,肩负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的重任,因此,各大高校在日常的体育教育计划中一定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其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保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质量,并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将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陈文灿 单位: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兆臣.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2]刘金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9.

[3]朱桂华,肖年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04.

[4]郑大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教育探索,2011,04.

[5]黄凤月,魏永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0.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

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明确其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逐渐提倡均衡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基于此,本文以教育均衡发展为背景,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

教育均衡;发展背景;高校体育;教育再思考

均衡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是教育的理念和方针,我国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结合教学改革、理念创新等方面,对各高校体育教育进行了指导,并举办相关思想教育活动,以深化体育教学,同时结合教育思想活动进行总结,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1均衡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均衡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理念和目标,发展均衡教育,创建一个文明、和谐、正能量的体育教育背景。体育教学是贯穿在全部教学阶段的课程,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体能和能力拓展,进而增加团队意识。而这也正是体育教育所倡导的,其目的是相同的,共同为了学生的身体着想。

1.1增强体能

体育活动能够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创新思维,百利而无一害,当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自身免疫力。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能够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统,促进成长发育。通过体育运动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吸收大自然氧气,感受自然的美好。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尤其是对各高校的学生,长期在一种高压力的环境下学习,成绩虽然提高了,但身体素质却下降了,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那么一切学习、事物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增强体能,从学生开始,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学习,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1.2增强心理素质

现如今,人们所提倡的健康,并非是单纯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心理素质。例如:让学生从事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学生会欣然接受,心情愉快,同时提高自信力。而学生在高压力状态时进行体育活动,能够缓解压力和疲劳,使之恢复一个健康的心态,重新燃起意志。学生群体之间进行体育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2均衡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困境

近几年,我国在不同的地区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由于资源的限制、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体育教学改革未有明显的变化。进而使新时展下的体育教学受到影响,无论是在制度管理还是在体育文化意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2.1教育思想落后,缺少认知

如今,各高校学生在不断地增加,但学校规模有限,有些学校出现体育课要将学生分批教学的情形,由于活动场地有限,学生众多,一些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相关体育器材、项目资源有限,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使教育效果平平。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校过于重视学术性的教育模式,教学枯燥,缺少活动意识。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内容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例如:800米跑、100米跑、立定跳等,剩余体育时间,学生多数是在某个位置依靠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理念毫无体现,教学理念也只是形式上的东西。

2.2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教师早已习惯了传统的及教学方面,对于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一时难以适应,这也是造成教学困境的原因之一。教学的改革要求,不只是竞技,对教学上也有一定的要求。现阶段,该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均衡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出路

3.1制定教育目标

均衡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以教育公平为核心,换句话说,教育均衡是提倡,学生的权利和机会是平等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让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这是国家的义务,也是理念。现如今,提倡健康体育,其分为: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自身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各高校就要多元化地培养学生。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体育活动比赛,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能力,组织小组赛,以增强学生凝聚力和团结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学生充分感受体育教育的魅力,增加体育知识,了解体育存在的意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想要实现这些,就需要教师制定教育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向着健康体育发展。

3.2体育教育优化策略

其一,体育终身意识。学生进行体育是为了考试,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是职责所在,对于体育意识并未有过多的认识和了解,进行体育活动对人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而终身体育意识,则正是要求人们在一生中进行体育活动,进而强身健体。但从目前形势看,终身意识并未存在至人们思想意识中。怎样才能树立学生的终身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开始,通过课外教学,以竞赛的方式,以形成终身意识。教师要利用学生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体育习惯,当学生走出校园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之余,依然能够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终身意识的体现。其二,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就是要激发人们思想意识,继而创新发展,帮助人们多样化的发展。而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的地方。因此,首先要在教学上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继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包括对体育活动或是体育意识等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模式,深化体育精神,注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以深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4结语

均衡教育是现阶段教育理念相符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尤其是体育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存在教育失衡的情况,这给体育教育造成一定的阻碍。从客观的教育而言,教育的失衡,多数是缺少优质的教育资源,现阶段,只要改变这一弊端,我国的体育教育将会发展得更辉煌。

作者:董建明 单位:天水麦积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张顺超.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体系的建构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8).

[2]孙鸿,刘新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视野——从追求体育功利转向保障学生体育权益[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2).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育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所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现代田径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教学过程和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构建新的研究性田径课程教学体系,旨为田径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高校;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全国各学校的实施,新的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教学实践的多领域,尤其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定,学校体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田径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九门主干课程之一,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和意义是任何运动项目都不可取代的。但是长期以来受田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田径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仍然延续着竞技项目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数只注重学生对田径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革新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适时积极推行和实施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新的田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提供参考意见。

1.目前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1教学目标滞后,未体现时代要求

田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它是决定教学内容、过程、方法、评价和效果。田径的教学目标应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灌输终身体育的理念,朝着“多目标”、“多功能”的方向转移和发展,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田径类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达到一定的运动水平之外,侧重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但是受传统“竞技”的思想束缚,个别教师在田径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讲解-示范-练习的传习式教学方法[1],仍过分强调竞技项目的学习,忽视大众健身方法和手段的传授和创新;其次,偏重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轻视对教学方法和锻炼方法的传授,忽视学生对教学活动和各种能力的实践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未体现时代要求。

1.2田径课时减少,教学内容竞技化突出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其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田径课程的具体学时数,但总体规定了6个领域主干课程总学时数为846学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被缩减了田径课程的学时数[2]。目前很多高校的田径课程内容体系大多数仍延用竞技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短、跨、跳、投等技术性教学为主,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课时完成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多项目只能“蜻蜓点水”作为简单介绍。同时,受运动场地的限制和影响,势必造成教学项目的缩水,特别是撑杆跳、标枪、铁饼等技术比较强项目,甚至有的部分高校不作学习要求,更谈不上改革田径内容,体现出其趣味性和娱乐性,在田径课程教学中增设野外生存、定向运动等项目,即突出田径的健身属性,又能突破田径内容的竞技性的局限。

1.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受竞技体育思想和竞技运动内容体系的影响,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经常把竞技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制性地让学生学一些东西,只重视田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培养;不能按学生的意愿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只重视和强调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掌握技术中的作用,而忽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通常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而且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与手段简单,缺乏创新[3],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学习田径的主动性、想象性、创造性,而且还使学生失去对田径课程的信心。

1.4田径教学评价片面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田径课程的教学考核一般采用技评、达标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主要以量化考评为主,通常是以学生的运动成绩作为标准,将学生掌握田径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和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一般只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与熟练程度,定量化指标过多,而忽略了教学能力的考查,这种评价方法解决了对学生示范能力的考核,具有公平、公正、可操作性强的特点[4]。但是,这种评价方式造成教师缺乏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过于注重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未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考察,过多的追求分数和达标率,而轻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2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2.1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2.1.1教学理念

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学模式的灵魂,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以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的教学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研究性学习的经典案例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为策略。在田径教学中以课题或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共同探索和共同发展的教学观念,改变学生田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将研究引入田径教学中,“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为宗旨,以田径相关课题或问题为中心,把目前最新研究的思想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探索、学习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逐渐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5]。

2.1.2教学目标

在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田径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具有导向、评价、调节、激励等方面的功能,它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定位的成功与否直接制约着田径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等。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的特点,把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融互动,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素质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教学目标。

2.2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

2.2.1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开放性

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问题,一般选择可以是纯田径教材,也可以是与田径各运动项目教学相关的内容。如:田径运动具有哪些健身属性和价值,田径健身运动对青少年身体发育有哪些积极作用等等;还可以是社会热点的田径话题。如:辉煌过的中国女子中长跑没落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症结究竟在哪里?国际田径比赛中为何兴奋剂屡禁不止?诸如此类的田径素材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研究性学习多元化选择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需求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查找问题真像,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2.2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探究性

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以问题的形式为出发点,这个问题便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通常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理解记忆,而是找寻解决问题的依据,课堂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师生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例如:田径跨栏教学过程中出现跳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背越式跳高形成“坐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如何设计启发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些过程涉及的知识,需要学生不断地搜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综合,最终得出结论。

2.2.3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实践性

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内容要体现实践性,注重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性,结合自学模式、合作模式和传授模式的高度优化组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传统学生注入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和尝试新生事物。例如:在投掷项目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风的天气,教师这可以设问学生,在顺风、逆风、没风三种情况下投掷标枪时,那种情况会掷得更远?让学生充分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投掷标枪亲身参与实践,体验三种不同的过程,从发现问题,然后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直到得出结论,做到实践出真知。

2.3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3.1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组织

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田径课程内容的目标进行选择,主要分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三种类型[6]。由于体育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与其他专业不同,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田径各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通常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班的人数设置为15—25人不等。因此,在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学生自由组合和小组合作研究的组织形式,把术科班分成4-5人的一个课题小组,教师适度调整学生课题组的能力结构,使相同兴趣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一个合理搭配,各课题组选举一名课题组负责人进行全面的组织和探讨,做到每个人有自己的任务,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做到互帮互助,取长补短。

2.3.2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投掷项目教学为例,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掌握田径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一般规律和心理特点,把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分为准备阶段、探究阶段和反思阶段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和逐层推进的[7]。首先,研究性教学准备阶段是由教师根据课题需要,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转化成为可研究的问题,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想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研究性学习之中,从而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题目。如教师在介绍标枪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时,让学生观看古代猎人用标枪狩猎的影碟,激发学生对标枪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对标枪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掷标枪时为什么要助跑,投掷标枪时出手的角度有多大,标枪的重心前移后,标枪的技术动作是否发生改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境,筛选研究问题,提出我们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可行的研究进度,收集研究课题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进展水平,从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其次,探究阶段是在学生明确研究目标后,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行设计、自主实施为基本特征,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有关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方法等。例如,在田径投掷教学中,学习小组在确定“在没风、顺风、逆风三种不同情况下投掷标枪时,哪种情况会掷得更远”的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收集和分析投掷标枪的信息资料。通过上网和查阅文献资料,学会判断信息的优劣和价值,有逻辑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在顺风、逆风、没风三种情况之间的关联,进行信息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2)调查取证研究。根据研究课题,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实践调查,标枪在顺风、逆风、没风三种情况飞行的轨迹是否发生改变,同时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同时根据空气学动力学特征对器械飞行造成的影响原理进行研究,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3)初步进行交流。通过收集各项资料和实践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进行意见交流,同时认真对待其它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反思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研究活动的过程进行总结和阶段评价,同时反思研究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该阶段主要包括将研究活动取得的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提炼的总结或报告进行交流和研讨,让学生相互探讨,互相学习,进行思想的碰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教师可根据研究活动的特性,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使研究成果在课堂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升华和提高。例如,同样的问题,在田径铅球投掷教学中,学习小组确定“在没风、顺风、逆风三种不同情况下投掷铅球时,哪种情况会掷得更远?”的课题,在研究对象发生改变时,情况是否也是一样?最后,此阶段教师在进行研究活动总结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分享研究成果,学会理解和包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问题。

2.4构建新的田径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8],它是随着培养目标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根据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的并且逻辑的结论。因此,构建新的田径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要以学生在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形式进行,建立一个科学全面合理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它体现了田径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体会学习成功和乐趣。同时,新的田径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构建还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1)开题评价环节,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中期评价环节,检查研究课题的执行和实施情况,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督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3)结题评价环节,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的情况,包括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8]。

3结语

田径运动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特有的健身价值奠定了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观念的提出,具有竞技体育特征的田径运动逐渐被挤得无立身之地,田径教学模式的改革日益成为普通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课题,而田径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恰恰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从根本上改变田径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树立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竞争能力,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作者:杨峰 单位:怀化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樊玉杰,周海涛.学校体育中“田径”课程教学的遗失与回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2):135-137.

[2]王明献,詹建国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10-114.

[3]刘平清.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3(3):112-114.

[4]黄松峰.高校田径课程失落的多视角透视与改革实践[J].体育学刊,2011,18(2):78-82.

[5]李宏祥,姚利民.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72-174.

[6]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2-43.

[7]刘光宏.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体操普修课教学中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114-117.

[8]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