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体育教育思考(7篇)

高校学生体育教育思考(7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健康体育教育研究

摘要: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基于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促使学生可以掌握健康体育运动知识,强化学生形成体育运动健康意识,使高校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方式,还能够提升体育教育发展水平,发挥积极实践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分析高校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与体育教育的融合策略,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学生健康促进政策;融合发展

引言

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重视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基于学生健康促进政策,将学生健康促进政策引入体育教育课程中,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1]。对此可以优化制定体育教育发展决策,将学生健康促进政策引入到体育教育创新改革中,促进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与体育教育融合发展,为学生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健康。

一、高校中执行学生健康促进政策的作用

健康促进政策,就是促进学生行为和改变,优化学生健康的教育政策,可以促进学生转变健康行为方式,培养和形成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生活健康质量,使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水平提升[2]。在高校中,应用学生健康促进政策,可以推动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使体育成为高职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引进学生健康促进政策,突出体育教育应突出其干预学生学习健康知识、巩固健康行为、养成健康运动习惯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二、优化制定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1.优化设计体育教育健康课程

高校在体育教育之中,能够积极倡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体育健康知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健康理念,优化设计开放性体育健康学习课程教材,使体育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基于学生健康促进政策,在高校学生体育教育中,优化设计体育健康课程,使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使学生可以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自觉接受体育教学纪律约束,以参与体育运动来磨练自己,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同样,在高校学生健康促进政策支持下,优化制定体育教育课程,有效利用体育课程资源,设计体育教学课程,以简易的体育活动重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降低体育教育项目难度,使体育教育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3]。同样,拓展高校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简易化处理体育教育中的常规体育项目,易化处理篮球、排球等运动,降低体育活动的比赛难度;简化体育活动的场地要求,如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中跳绳15分钟,打篮球20分钟,鼓励高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2.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水平

在高校学生健康促进政策支持下,促进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康促进政策的融合,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发挥自身在体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体育,使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使学生彻底从内心接受体育运动,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体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健康观念,积极参与体育教育,促进健康促进政策与体育教育的融合。高校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保健工作,将健康体育运动纳入自己的健康价值观中,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运动环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健康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健康的责任感,使高校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学习。

3.优化制定体育教育健康评价决策

在高校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下,能够以健康为原则,优化制定体育教育健康评价的相关决策,可以从达成监控目标、提高体育目标以及体育体验目标3个不同的阶段,进行体育教育中健康促进政策下教与学的评价,以促进体育教育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优化制定高校中的体育法规,制定规范的体育教育健康评价条例标准,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有效规范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下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确保完善体育教育融合策略,顺利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与体育教育活动。在学生健康促进政策下,可以加强对学生进行常见疾病以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监控评估高校学生在体育计划过程中的活动,提高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科学化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体育发展中,立足于健康促进政策,构筑以健康促进政策为指导的体育教育发展决策,促进二者融合发展,把学生健康落到实体育教育发展中,切实保证高校学生能够养成运动习惯,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参与健康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能够为今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健康。

作者:王回民 李雅丽 刘海霄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君伟.建构高职体育教育课程知识体系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2):66-68.

[2]袁利红,朱富强.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及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5):55-56.

[3]李琛.健康体适能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育构想[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24):21-22

第二篇: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探讨

摘要:

体育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高校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或因素,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终身体育教育对于整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当下,我国的许多高校的终身体育教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课程安排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的方面。该文简要介绍了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终身体育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出了高校在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以及课程安排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现实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当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教育

1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

所谓终身体育教育,是指个体在成长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地点都要树立一种体育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把体育活动看作是个体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念能够使个人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进而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实现然人生理想。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教育目标。高校教育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终身体育教育应该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贯彻的一个指导思想。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人们参加学习、工作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在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指导下,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强身健体,以饱满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身于社会活动,为社会和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不先进

我国高校在体育终身教育方面的教学理念还比较滞后,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只是一个摆设,我国的高校通常将体育课程放在一个比较次要的地位,而认为做好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体育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比较低,重视程度不足,更别提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了。而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认为体育课程在所学课程中的地位最低,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等比较少,整体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学习的氛围不够浓重,师生对于终身体育教育和学习都没有足够的重视,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2.2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教学设施不完善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不足还突出表现在体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据教育部统计,我国近六成的高校没有足球场,多数高校中只有简单的篮球场、乒乓球场,体育设施比较单一,可供体育课教学的设施太少,这极大地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3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上,文化理论课程占据了高校课程的绝大部分,体育课程安排较少,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单一枯燥,多数体育课的安排只是形式和摆设,并未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通常,高校体育课设置只是为了让学生修够一定的学分,并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另外,体育教师的专业程度不高,对于体育课程的重点和精华无法真正传达给学生,不能够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涉和沟通,不能够准确发现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体育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影响到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使整个高校的终身体育教育发展滞后。

3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对策

3.1培养终身体育教育理念,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调整,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应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把握好体育终身教育的总方向,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工作,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重点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激发高校体育教育,从上层建筑方面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指明方向。另外,教师也应该该重视体育教学活动,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念并把这种观念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传达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终身体育学习观念。

3.2调整体育课程设置安排,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另外,高校可以从课程安排上来贯彻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切实做好体育课程考核,发挥好体育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合理调整体育课程所占比重,注意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体育课程,注重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可以通过课堂比赛、学校之间联谊等方式来开展体育课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使得文化课程和体育课程共同推动学生的进步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

3.3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打下终身教育基础

高校还应加大校内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体育器材设备、体育场地的投入力度,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完善高校的体育设施,打造一个完整式、立体化的体育设施,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

4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自觉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之中,更好地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能够推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该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概念、意义以及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终身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对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更好地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王晶 单位: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青娟.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学周刊,2014(30):46-47.

[2]张胜波.学校体育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研究[J].运动,2010(8)73-74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足球普修课教学改革

摘要:

足球是大学体育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教学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从教学实践结果反馈可知,教学效果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教学理念及方法相对比较落后,使学生很难对足球教学产生足够的兴趣,因而导致课堂教学并不理想。该文中将重点剖析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教学存在的弊端,并且对其弊端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最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增加学生对足球教学的兴趣。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教学改革;对策

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及身体素质,提升学生运动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并且对学生之后的生活和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足球普修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完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才能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文中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教学显现出的弊端,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进一步促使足球教学改革取得更理想的效果,谨以此为之后的足球教学给予参考依据。

1足球普修课教学显现出的弊端

1.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高校足球普修课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这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究其原因,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技能是分开的,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显著的弊端就是教学衔接效果较差,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对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全面。此外,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大众式教学为主,并没有对个体差异性进行考虑,对于学生潜能的激发也是非常不利的,因而难以达到极高的教学质量。

1.2教学指导思想落后

从某种层面来说,教学指导思想是推动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直接因素,近些年来教育体制不断完善,部分高校在此过程中构建了足球专项课程,而且建立属于自己的足球队,并且将更多的教学重心放在足球队建设方面,继而忽视足球运动在其他教育专业中的推广,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打击,而且对足球运动的推广也是极为不利的。

1.3教学设施不健全

足球运动需要实践检验其理论的可行性,因而需要大量实践操作,从而进一步促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高校足球教学相关设施构建并不全面,存在足球场地质量差且场地少的现象,最关键的是教学器材更新换代相对较慢,这严重影响到教学实践成果,很容易促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情况。

1.4选取教材不合理

从当前情况分析,很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的教材相对比较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严重制约足球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并且缺乏新颖性,没有趣味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足球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完善足球普修课教学的有效对策

2.1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思路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教学要想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从教学理念层面着手,积极引进全新的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改的推广,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因而教师需要基于实际情况开展全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着手实行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发展以人为本的足球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除此之外,教师不仅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还需确保学生技战术掌握能够同步得以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足球技术掌握的具体情况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思路的运用必然会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要充分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2.2增加教学设施,提升教师素质

教学设施完善是推动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效果的有效推动力,因而高校需要在这一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积极构建足球场地,增加教学器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推动足球普修课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教师要及时更换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器材,并且替换容易造成学生损伤的设备,继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足球运动环境。与此同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他们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推动足球教学成绩更为理想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应该加强足球教师的足球素养及教学能力,并且定期组织其学习最先进的足球教学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足球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进一步促使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强化专业知识及技能,活跃思想,继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改进,创设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质量。

2.3创新教学方法,更新足球教材

足球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而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教授,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使教学相对片面,难以真正提升学生足球运动能力。针对现阶段的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从足球课程灵活性层面着手分析,采用增加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或是可以通过比赛形式使教学更具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教学模式,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以不一样的趣味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使学生在足球训练过程中具有探究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个性特征着手,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阶段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足球教材是足球教学推广的参考依据,而随着时展的加快,足球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因而高校应积极做到与时俱进,筛选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足球教材,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适合的教材,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促使教材编制更具趣味性与实践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

2.4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

从某种层面来说,足球运动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运动,在之前的运动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以技术教学为主,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理解技术的运用,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及理论教学脱节,因而在现阶段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状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综合,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开展的依据,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实战经验,完善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促使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进一步促使学生在足球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继而实现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教学目标。

3结语

总体来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存在教学的弊端,如不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将会使足球教学难以更上一层楼,教学效果堪忧。该文重点分析了当前足球教学显现出的弊端,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足球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高源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教学改革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4):160.

[2]苏,李保安,李涛.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5):117-119.

[3]王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3(23):78-79.

[4]徐文泉,姚建军,孙春霞.体育院校和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考核特征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3,34(1):85-88.

[5]朱永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教学内容重要程度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3):38-39

第四篇: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培养

摘要: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定位应建立在民族性、地方性、师范性、教育性基础上与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相结合而设立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现阶段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转型提出一些理论思考与探索,旨在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

一、前言

当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主动力,是新兴产业的催生剂。可以说“新技术革命不仅促成了各个时期主导产业的变化,使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发生变动,而且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1]。”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在社会文化建设的推进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我国推行实施。由此,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突显出来:“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2]”为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2014年6月24日,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也明确指出:“引导一批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高校和民族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提高工、农、医、管理等学科比例,支持办好师范类专业,提升民族特色学科水平。”为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培养社会所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所地方高校作为第一批应用转型的学校,从而拉开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

二、民族地方高校教育专业培养定位与转型的认识与思考

(一)民族地方高校转型

民族地方高校转型是时展需求,这一变革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所涉及内容包括办学思想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制度重建,管理与运行模式等,是深层次的改革与全方位的变革,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将之称为“重建大学,甚至是彻底改造大学”[3]。由此可见,民族地方高校转型涉及方方面面,面临全方位的变革。民族地方高校如何转型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中,已经指明了民族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一是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二是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三是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民族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二)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的“高等教育整个体制以及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对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4]的思想,依据教育部“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5]总体思想的基本原则要求,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必须找准切入点,务必明确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因此,结合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学科专业特点及服务面向,以服务未来体育教师职业需要为导向的教师职业生涯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目标。在加强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以及专业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着力提高具有创新性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专门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运动技术技能教学型人才的职责使命,是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应用转型必须根据所服务对象的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及发展需求,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从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来实现转型与发展。

三、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

民族地方高校教育专业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转型中求发展,发展中促转型,两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进步。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未来走向应是走应用型、技能型为主且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发展道路,同时应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办学思想与定位,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科学研究与制度重建,管理与运行模式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改革。基于大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全方位开展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使专业发展步入应用转型发展的轨道。

(一)立足服务面向,明确发展目标定位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在办学思路的拓展与发展目标的定位上,首先应依据国发〔2014〕19号、国发〔2015〕46号、教发[2015]7号等文件精神及要求来确立;其次,要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来定位,第三,依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综合考虑。使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符合高校转型时期通识教育的精神,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为道德品质优良,文化知识丰厚,运动技能良好,运动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人文素养较高的专门人才,在适应职业教育大发展,民族文化大繁荣的同时,培养具备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的,并具有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高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凝练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办学定位,是我们必须做足的功课。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否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求实的教育精神、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为能扎根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体育教育“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大任务与改革。

(二)立足应用转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在满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并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高校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必须立足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实际,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能干事”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的有效培育与提高为导向,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对课程内容体系及学分进行了重新修订。除满足通识教育平台板块安排的必修与选修课程外;应注重了解专业教育平台板块上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安排;重在实践性教育平台板块上的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创新性实践、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必修与选修安排。在专业选修课程安排上,除了设置了传统的田径、体操、球类、健美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创伤、运动营养、体育休闲、跆拳道、体育舞蹈、网球、社区体育指导及户外拓展等专项课程外,还应增设了特殊体育教育与实践、职业体育教育与实践、幼儿体育教育与实践课程,以扩大学生的职业服务面向。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课程教育,学生在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应得到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素质、科学素养、身心素质的提高;体现在对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体现在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能力与技能的提升。特别是在体育教育专业技能与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三会”(会讲、会教、会做),以不断提高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能力、各种体育赛事的组织与裁判工作能力,服务于学生毕业后走上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岗位,走向特殊教育岗位、中等职业教育岗位、学前教育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育的多功能型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立足教学方式改革,开展新型课程建设

在各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强调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凸显课程的综合化与跨学科的对话。在国家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并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开发课程、管理课程、设计课程,同时注重学生团队合作与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国家课程改革需求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专门人才。众所周知,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是形成自我教学特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中,应着力强调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帮助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传统的课程授课方式仍然显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鉴于转型发展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民族地方高校必须将现代的教学方式吸纳,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完成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在知识、技术与技能的传授上,要采用自主学习法、探就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成功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讲授法,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教学。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引入新的课程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新型的教学资源,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在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应主张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开展新型课程建设,一改传统教学方式,为现代90后、00后创建良好的学习服务平台。对此,建立攻关小组,学习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把学习微课视频化教学资源制作,作为开展微课程建设的重点,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突破点。有选择性的微课程建设将会给我们带来新型课程建设的偿试,对分课堂的教学将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动力。新型教学方式与现代人的高级“碰撞”,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对话方式,这种新型的对话方式对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高效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立足创新发展,构建创新职业性课程

转型发展要求综合改革必须深思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效性和职业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新形式下的体育专业教育合格人才,为学生就业打造良好的基础。为此,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除了满足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外,还考虑到如何创造性的安排符合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从而构建了新型职业发展方向性课程,帮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针对职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机构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仅是要满足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还要拓展服务面向,创新性地培养学生在掌握中小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传授特殊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创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构建创新职业性课程体系。

(五)立足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民族地方高校学生生源,大多来自本省各地州,其少数民族学生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入学动机也各不相同。对此,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尊重、包容的理念,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坚持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实践能力为主,不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建立课程引领、实践砺炼、自我塑造的培养体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与知识文化的感知能力、运动技术与技能能力、教学实践能力。转型发展我们要求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生活诉求,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工作,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运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夯实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在社会转型发展中的适应能力。

四、结语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前瞻性大学”,“新模式大学”、“创业型大学”、“复合体大学”这些新型的名词将会不断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以改革传统大学的办学思想与理念。在高等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必须明确转型发展的具体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职业性就业方向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强专业建设,增加专业核心竞争力,把民族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体育教育专业。

作者:罗玲 孙群群 黄伊聪 李因霞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产业结构,互动百科.[DB/OL].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DB/OL].

[3][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王定华,审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1.

[4]王晓辉.全球教育治理:国际教育改革文献汇编[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5]百度文库.[DB/OL].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育项目教学法研究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积极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去,对于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不断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导致项目教学法的推进出现了不少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学的进步。该文将重点来对高校体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提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高校体育;创新精神;师生关系

当前高校体育项目教学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意识的淡薄及实践经验较少,导致体育项目教学缺乏一个整体的体系。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不受重视的教学大背景下,体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整体身心素质的提升,更无法实现高校教学目标。因此,有必要来对目前高校体育项目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体育教学开辟新的思路。

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内涵及特征综述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学生自主完成具体项目来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实现对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选择,在每一个环节中来实现自身学习和成长。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效的统一起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对于项目教学法来说,它有效的保证了师生关系的对等性,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主观动力得到了开发和提升,促进了创新素质和探索精神的进步和飞跃。第一,项目教学法突出了目标的指向性。传统的知识传输已经被淘汰,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第二,项目教学法见效快,通过将知识在短时期内、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融汇到项目中,可以让教学起到有效的效果。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展,将固定的知识转化成为活态的能力,进而为学生未来学习和进步创造有利的条件。总之,项目教学法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能够从根本上来实现教学资源的配置,并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体育课堂活力。

2项目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体育项目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第一,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意识淡薄。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来看,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教学主流,教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还是主要的教学途径。教师很少能够想到项目教学法的使用,导致体育教学课堂创新性不足,对于教学效果提升十分不利。第二,高校体育教学缺乏成熟的项目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很难有效的掌控学习的进度,也无法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提升,这样就很难充分的提升教学效果。总的来说,要想让高校体育项目教学法取得相应的效果,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对于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意识,多尝试这一方法的使用,从而来督促教学效果的提升,为今后体育教学奠定基础。

3项目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实现思路

在进行高校体育项目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实现项目设计、项目介绍、学生分组、学习实践、教学评价,从而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项目实践,制定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做好课堂体育项目任务的管理、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实现公平的体育项目教学评价等,从而来有效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1制定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

在推进高校体育项目教学中,必须要制定科学的教学项目,这是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基本前提。首先,结合学生需求来进行项目选择,把握学生的兴趣、弱项、个性等要求,来进行有效的项目选定,从而找到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相契合的体育项目,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其次,应该将体育学习项目的设计与教学目标有效统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紧密围绕学生学习需要来进行项目选定,这样可以最大化的保证项目的可操性和有效性。最后,体育学习项目的选定必须要与现有的条件结合起来,确保项目本身与硬件设施、器械等外在条件统一,确保项目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观察和实施。总之,必须要制定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这是开展高校体育项目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保证。

3.2做好课堂体育项目任务的管理

在高校体育项目教学实践中,应该对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全程的整体把控,从而切实推进项目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准备工作——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总结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充分管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例如,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而言,应该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提前来对学生进行热身,并教会他们熟知基本的动作和步骤,在此基础之上来对之进行有效的分组,让每一组的小组长来带领大家学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团队合作,加强教学功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实时指导,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

3.3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

对于高校体育项目教学来说,师生关系的好坏在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学生是课堂学习过程的主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项目设定和教学情节的安排,不断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不断地了解他们对于体育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自身体育素质的提升。其次,老师应该做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老师要深入到项目中去,找到体育教学项目的重点和难点,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难点的把控和突破,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从而来更加有效的实现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

3.4实现多元的体育项目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一环,实现有效的体育项目教学评价,有助于实现对于教学过程的回馈,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一,实现多元化的体育项目教学评价,多启迪学生思考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对自身的优势进行有效的认知。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地保证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对于督促教学后续改进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积极实现过程性的教学评价,将评价的标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不仅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于其表现情况、个性、特长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这样对于后续体育教学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4结语

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去,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不断的开发其创造力和主动精神,对于全面提升其体育综合素质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认真实现项目选定、项目教学管理、师生关系构建和多元教学评价,从而来打造完善的高校体育项目教学体系,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作者:陈新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晶.“游戏教学法”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许晓磊.情境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中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王浩磊.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裁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覃雯.项目教学法在职校趣味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3(11):133-134.

[5]时丹,黄昀.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评价体系研究——以体育大专院校新闻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2014(27):55-56.

[6]李明.利用项目教学法创新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6(5):183.

[7]陈建津.中职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J].时代教育,2016(8):158-159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文化研究

摘要:

篮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通过篮球文化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高校体育的社会化等方面研究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篮球文化;高校体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篮球项目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深入研究篮球文化。在当今社会,篮球文化已成为篮球项目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对篮球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增强篮球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促进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让大学生不仅练就高超的篮球技术,而且提升篮球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高校篮球文化的内涵

篮球运动在中国同时在世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过去简单的竞赛项目转变为当今社会对政治、社会生产力和文化传播都有一定程度影响的一种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篮球运动项目的普及,篮球文化也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篮球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由物质、精神、行为等元素组成。高校篮球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融合了一定的校园文化,而且包含与篮球运动有关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等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自身存在的独特作用,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2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高校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篮球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2.1篮球文化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篮球文化中蕴含着多种形式的运动技巧和运动风格。通过对篮球文化的学习,能够将篮球文化中不同的运动技巧和风格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篮球运动教学目标的实现。篮球文化中的相关运动技巧及体育制度,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基础,也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2.2篮球文化提高了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篮球运动是一项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对运动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很多动作都是在双方的对抗中进行和完成的。在整场比赛中,要求队员在不断奔跑的同时,能够随机应变,熟练完成运球、传球、跳跃、投篮等一系列相关动作。而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篮球运动者对篮球文化有系统的了解,对篮球运动技巧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并在不断的训练中反复琢磨和思考。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者的身体素质、奔跑速度、耐力和弹跳能力都会随之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不仅增强了篮球文化本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而且使得学生在篮球运动的学习、练习和比赛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并提高了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篮球专业能力。

2.3篮球文化提升了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篮球运动在高校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无论是体育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把篮球运动作为一项日常运动项目,给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学生在打篮球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汗淋漓之后胜利的喜悦,能够体会到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所带来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和积极性。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篮球文化,扩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一起活动,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4篮球文化促进了高校体育的社会化

篮球运动不仅仅深受高校学生的欢迎,篮球运动也是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篮球文化是建立在全球各个国家篮球运动基础上发展着的、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多元化能够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促使全世界篮球文化的源远流长。篮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开展及篮球文化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促使体育教学的形式多元化,提升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

3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议

3.1高校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为了提升传统篮球文化在高校教学当中的影响力,并在学校范围内形成高校自身独特的篮球文化,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让学生除了在上课时间能够学习到专业的篮球知识,了解传统篮球文化,在课余时间要定期组织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并组织学生参加与其他学校之间的篮球比赛,鼓励学生大胆“走出去”,而不是闭门造车,在与不同水平、不同打球风格的队员之间的切磋过程中,使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以应对不同的比赛场面,打出更高水平的比赛。

3.2多元化篮球运动的开展形式

在高校当中,主要通过上课和比赛两种形式学习和了解篮球文化知识和练习篮球技能。除此之外,应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开展篮球运动的学习,组织师生去现场观看比赛,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带着愉悦的心情去看比赛,只是客观地去欣赏和评价赛场上每一位队员的表现和技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这样,学生能够从观看者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篮球文化和篮球运动,从而让他们更加热爱篮球运动,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3.3提高篮球教练员的综合素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练员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教练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篮球发展动态,为学生讲解世界当前最新的篮球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优秀篮球队员的事迹增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自信心;提升自己的篮球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好地解答学生在实战中遇到的困难,才能训练出优秀的篮球队伍,学生才能在教练员科学的教学中学到精湛的技术,打出高水平的比赛。

4结语

综上所述,篮球文化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影响深远,让高校体育教育的形式多样化,更加系统也更加科学,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让体育教师和学生学习到篮球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运动技巧,而且能够通过这些知识和技巧让大家了解到篮球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感受到篮球精神,从而陶冶高校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不断的篮球训练和不同形式的篮球比赛中,能够锻炼出强健的身体,而且能够不断提升篮球技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应一帆 单位:晋中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铁黎,张建华.关于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2):123-124.

[2]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6):215-216.

[3]李颖川,孙民治,于振峰.新视角下的篮球文化内涵、现状与趋势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25):310-312.

[4]孟涛,周庆杰.中国儒家和谐思想与人文奥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31):138-139.

[5]常毅.多元反馈法在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七篇: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体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鼓励人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健康生活。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也在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体育教育改革

我国各大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大学体育教育教学。

一、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和生活环境探究

与过去的生活环境相较,现在的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以往相比,健康理念被强化,当前大学生的体育生活不再是单纯的追求实用,而且注重个性的张扬;其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增加,很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花费有了较大的提高;最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追求体育活动的质量,体育项目增加,学生们更加注重性别的区分[1]。高校的体育环境属于大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学校的环境以及社会的体育环境都会对它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过,高校体育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与文化优势。分析目前高校的体育环境可以发现它包含三大要素,一是物质要素;二是制度制定;三是体育宣传和舆论[2]。第一,物质要素属于高校体育环境外在的标志。因为无论在哪所高校要想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场地、体育设施、运动器材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机会接受体育教学;第二,我们都知道,舆论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体育舆论也是如此,它能够激发学生们锻炼的热情,促使学生们的体育观念、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等作出改变,使学生们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3]。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对策探究

(一)深入研究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

大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面向社会,健康的体魄是他们参加工作的基本保障,因而,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将面向生活作为基本的方向,对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是着眼点与中心内容。具体来说,高校应当加强健康教育学和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监理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科学的运动量。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应当关注体育课程的多样化、现代化,把体质教育作为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体质体能教育不能放松。

(二)改善大学生体育生活辅导方式

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应当贯穿他们整个大学生活,高校应确保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而,高校应当拓展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健全体育生活辅导机制,充分发挥社团、协会、俱乐部的作用。对于高校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应当给予支持。比如高校可以多开展非竞技性的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发现体育活动的乐趣;开展个性化的运动项目,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点。如果经济条件,高校应购置专业的体育器材,建设专业的体育场馆,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创作各种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

高校的体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学应当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进行辅助,对学生进行引导。所以,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会对体育教学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一方面提升体育教师在理论方面的水平,使之了解国家最新的体育教育政策;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之掌握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四)设置健全的评估体系

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检验学生体育生活的重要指标,比如定期对学生的体质情况和运动能力等各方面进行测评,为每一名学生制定体能表格,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体育锻炼,控制好学生的体育文化行为,这项工作需要高校长期坚持。

三、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一种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体育锻炼。此外,我国目前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在学生中间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高校改革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体魄。

作者:闫站站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林,周厚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走向——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189-190.

[2]李小芳.当代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构建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J].当代体育科技,2013,01:69-70.

[3]贾然.生活方式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审视与发展[J].现代交际,2016,1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