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与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与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发展方向,分析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人学现状和体育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途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学;学校体育教育;现实;发展

人学观是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建设与实践工作的支撑,学校体育教育要站在人学视域下,正确理解人的内涵,审视人的境遇,分析人的发展走向。现阶段,我国家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着与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相背离的现象。学校体育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学发展,就需要担负起反奴化、反物化的人学使命,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价值转变。

一、人学和学校体育教育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人学现状

人是一种教育对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中的人是一种有价值、情趣和尊严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是人学。人学是一门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是一种基于人历史性实践,站在现实生活角度审视人的境遇和发展姿态,探讨人的教育与发展的哲学意义,从整体上对人性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人的存在、本质、价值等基本问题。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人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的主体精神在接受现代体育教育强化之后,将会深化发展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对促进学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人生义务、发展自身人格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人,但是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却广泛存在着背离这一根本原则的情况,我国的体育教育也存在着对人这一教育基本点的忽视和认知上的偏差。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被视作简单生理练习,甚至被当成身体的改造和规训,人被错误理解为碎片式的工具和工作对象,在人学范畴表现为关怀上的冷漠和放逐。人是教育主体中的人的概念已经被曲解和异化,人被当做了人形机器,或者是附加其他物的动物,又或者是这两种概念的衍生变种,但是其本质都将人当做了物。站在物的角度和思维理解和掌握人的特点与规律,学校教育中的人不再是单纯的人,学校教育的本质更无从谈起。学校体育想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场所和途径,就需要重视学生人的根本属性,从身体、心理以及社会生命的多个方面,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人学视域下,对学校体育教育中人的境遇、内核准确把握,确定学校体育教育的独立品格,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和人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和人性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生成性的,人需要在社会实践和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并丰富自身的本质,充实和发展自身人性。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与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内在本质,生活只有在摆脱欲望与工具束缚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自由也是人性本质追求的一种体现,体育是以人的身体为内容和中介的一种实践方式。从体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文化来自人类的劳作劳动、技击搏杀、军事战争等实用技能练习,但是人有着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自觉、自由以及无限的想象力,在来自使用技能练习的体育项目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的非实用意义的技能技巧,从而使体育运动项目逐渐超越了自身的生存目的,逐渐发展为肢体形式、超功利性的精神层次游戏,发展出帮助人们摆脱物质世界的桎梏、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的更高价值。在追求身体健康、身体美丽,以身体经验为最高认知境界的体育活动中,人才能够摆脱种族主义、不公正、不自由带来的压抑和痛苦,进而追求无限制的自由和人之本性的展示,追求个体心灵的解脱与超越。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体育学习从各种运动技能开始,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不同,需要借助身体的直观和体验来驾驭身体客体世界,实现心和身之间的统一。身体是一种实践性的真实感受,心则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要素,将人从身体的运动形式引入感官世界中,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也不只是简单的模仿与掌握,更是对技术背后意义的理解和认知。

(三)体育与人的存在

在学生运动技术还没有掌握熟练之前,身体难以服从主体认知,而掌握了新的运动技术之后,思想将会更好地驾驭身体,达成了身心合一的状态,个体也就拥有了支配身体的意志自由。学生在掌握了某种运动技术之后,身心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能够更加完整地感悟和理解游戏和体育的意义,从而超越了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感受所有体育运动员感受到的精神自由和主观感受。人的存在和发展是各种意义和价值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逻辑前提。学校体育教育也服从这一根本性的本体论思维,学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又普遍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更加依赖身体这一客观工具,和其他文化学科教育不同,体育教学更加关注身体性认知,强调身体工具的直观性和亲历性,从主体直观的角度理解身心世界,形成自我认知。学校体育教学是身──心结构基础上的身体感知性教育和学习方式,信息发生以及主体感受都自然直接的发生,对于学生而言,会获得一种质朴真实的感受,这是体育学习直观方式对主观世界把握的独有价值。

二、人学视域下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路向

(一)尊重学生的人性

人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持续发展的高智能生命个体,体育教学要从人的生命需要角度出发,尊重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人的生命本性,通过体育教学,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帮助学生发现、发展自身的生命价值,这是学校体育教育体现其人学价值的重要前提。对学生生命本性与人性的尊重,代表着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要深刻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性,教师不能惩罚学生,不能嘲笑、贬损或侮辱学生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体现出了教师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发展权,学生自身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拥有自身的选择权和发展权,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生命之美、差异性之美,注意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加开放的自主选择,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发展。教师在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的条件和空间,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认知程度、兴趣爱好以及特点特长,开展各种丰富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从而在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尊重学生的生命和个性,也意味着学校体育教师要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性,创造是人重要的本质属性,人要不断的自我创造、自我更新,学校体育教育要唤醒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保护并欣赏学生体育运动中迸发出的各种奇思妙想,并对学生创造方向进行适当的引导。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实现方向,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由、选择、生命的意义和权利,从而生成并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实现学生最大程度的成长与发展。

(二)回归学生生活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都对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阐释,没有教育的生活将是低效和迷茫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将是枯燥乏味的。学校体育教育也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和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让体育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拉近体育教育和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让学校、教师以及体育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体育教育回归学生生活,教师要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有价值的生活要素,从而让体育融入教育,而不是沦为体育训练。首先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人本理念,在体育教育中保持高度的生命意识。教育方法上,则要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和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突出学校体育教育的感悟、体验、交往等社会价值属性。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和创造过程,引导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学校体育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不仅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为体育教育提供各种基本性的物质保障,同时还为体育教育带来各种直接的教育感受。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学校要积极转变现阶段体育教学存在的难、旧、偏等问题,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能力,为学生选择有益于其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养成的体育运动项目,突破传统封闭的教材体系,追随体育运动社会潮流变化。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内在、本质的规定性,是人活动与行为的驱动力,需要的满足和人的本质实现关系密切,满足人的正当需求,是人不可剥夺的普遍权利,压抑、抑制人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对人学原理的违背和亵渎”。满足是个体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源头,也是个体一切行为活动的动力来源。学校体育教育也要尊重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教育需要满足的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对学生自我的创造和发展有益的需求,不是无条件的满足学生需求,不是违背人的本性的需求。学校体育教育如果真正实现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体育课堂将充满情感和生活气息,而不是一个毫无生机的技能训练过程。尊重学生对体育的合理需要,要求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不能给学生强加自我意志,压抑学生游戏天性,剥夺学生体育权利;要求学校不能打压学生体育学习的自然动力、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学校要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一个热爱体育的机会;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成为、发展和创造自己,采取更人性化、更科学的教学方式,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设置,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收获。但是在满足学生正当需要的同时要认识到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教师要在完善的制度体制保障下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避免进入杂乱无序的状态。自由是社会秩序中的自由,社会秩序健康发展,自由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体育课堂也要设置保障自由的纪律和规则,才能够发展学生自由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语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学校体育教育则通过发展人的身体力量,展示人的感性魅力,追求身体和心理的融合和发展。在今后的学校体育教育中,要加强教育方式的人学转变,以尊重人性和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体育教育方式,回归体育和人的本质,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完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科.学校体育,路在何方?——专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J].体育与科学,2016(2).

[2]王子朴,孙学明,李晓天.中、俄、日、韩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比较[J].山东体育科技,2017(5).

[3]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6(11).

[4]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

作者:潘春江 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