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素质教育课程构建(3篇)

高校素质教育课程构建(3篇)

第一篇: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启示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涵及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涵

1.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中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人格的全部。本我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遵从“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自我经与环境交织而成,是十足的“现实主义者”,在本我与环境间架起桥梁。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熏陶下形成的,它遵从“至善原则”,是人格的理想状态。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了人格这一微型心理“生态”系统,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维持人格的和谐状态,倘若此平衡被打破,人格就会出现异常,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2.人格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在人格结构中,自我承担着应对外部世界,协调本我与超我的重任,当这三者发生冲突时,自我表现出软弱无力,此时就产生了焦虑感“。真实性焦虑或恐怖对于我们似乎是一种最自然最合理的事,我们称之为对外界危险或意料中伤害的知觉的反应。它和逃避反射相结合,可视为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表现。”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可以防御的,他提出了以下几种防御机制:压抑机制、投射机制、反向作用、合理化作用、否认作用、抵消作用、升华作用这七种防御机制。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人格不健全,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以致心理疾病趁虚而入。自我作为“守门人”在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自我的最重要职责是应对外部世界。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焦虑感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外部世界。就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而言,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学业、情感、生活,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这些挫折和压力,就会产生焦虑感,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抗挫折能力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从弗洛伊德人格适应理论中获得启发以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挫折,使他们进行自我调节,从而缓解焦虑感,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二、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现象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差的表现

1.自我认识不足

公正客观的自我认识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自我认识既包括对自我的认识,也包括自我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认识。这些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当代大学生能否准确定位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有人指出当代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缺乏长远目标的指引,人生迷失了方向。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2.抗挫折能力差

挫折无处不在,抗挫折能力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具备了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取得成功。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面对挫折,他们常产生无助感,沦为挫折的奴隶,甚至走向极端。归结起来,大学生的挫折主要来自学业、情感和人际交往三方面,诸如独立能力欠佳、学校教育不均衡。因此,有必要着眼于此,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3.环境适应力弱

适应能力的形成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归宿,认识自我和提高耐受力都以适应环境为指向,从而完善自我,获得成功。大学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生活,而且要适应社会生活,在适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面对来自考试、经济困难、交往障碍和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能恰当应对,学生常产生无所适从和焦虑感,这充分暴露出当代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欠缺。

(二)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分”为本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成绩和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学生的心理素质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这种无“心”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实行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伸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理念在现实教育实施过程中没能成为教育者们的“旗帜”。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程,有的学校将工作重心置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面,认为学习成绩就是一切,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教育理念误读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偷换成了“以分为本”,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单条腿走路”,创造性受到压抑,适应能力欠缺,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不利。

2.理论布道阴影

纵观心理素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摆脱理论的束缚,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抽象理论的灌输上,忽视了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的社会实践。心理素质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激发创造力,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心理素质教育将重点放在心理问题的矫正上,用“治疗”取代了“养成”,这完全偏离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初衷,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丧失了认知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

3.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

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掌握着心理素质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这个群体的素质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但是,当前的辅导员群体来自不同的高校,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毕业于心理学、社会学相关专业的人只是其中一部分。对于心理素质教育,辅导员群体中的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的人,他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人格理论引导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下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首先要向学生们传授关于人格的理论,通过对人格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发现态度以及行为的动机,保持心理的平衡状态,减少心理冲突的出现,从而遏制心理疾病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是高校这一主体将理论传授给学生,但实际上真正将理论内化于心的是学生,高校以及教育者扮演者“领路人”的角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冲突的出现是必然的,但不是所有的心理冲突都转化为心理疾病,心理冲突不能避免但可缓解。作为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人格中这种冲突是一种必然现象,接受现实;其次,意识到了就应该有所作为,比如采取适当压抑的方式、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等进行自我调节,缓解焦虑感,从而调节态度和行为,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鼓励学生进行自助教育

1.进行自我防御。

高校学生在产生挫折心理时,一是应采用积极的自我防御形式。把所不能容忍的本能冲突净化、提升成为某种高尚的追求,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二是采取压抑策略,即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苦的思想和欲望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以致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无法觉察到。

2.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内在潜力而实现的。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应帮助他们学会运用以下几种自我调节机制。一是调整心态,二是调节情绪,三是总结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依靠行动去消除矛盾和冲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三)人格提升效应下: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育专业性

1.提高教育者的素养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所在,也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仅仅依靠辅导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建设一支不仅有理论支撑,更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坚持“群众路线”,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从而更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动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和教育。高校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师的培训,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积极状态,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提升教育者的专业水平

科研是教师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其专业水平的捷径,更是心理素质教育层次提高的保障,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学科建设,完善课程设置,鼓励教师投身到科研活动中去,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科学研究指导。此外,高校应该完善其心理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推动教师们积极投身到教育活动中。

(四)改善和塑造学生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在拓扑心理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完形心理学区分了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学者苏世同认为,心理环境是一种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环境,是一种主体通过对客观环境的内化、整合表现于一定的心理时空中并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影响的观念环境。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又不同于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刺激所出现的心理反应,它通过主体心理在一定心理时空积淀、扩展而产生对个体、群体的一种心理影响。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心理过程中,主体通过对客观环境刺激的认知,产生某种特定心理现象,进而影响其心理行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要帮助学生合理认知,形成正确观念。如果客观环境引起的观念影响引起了学生心理环境的不平衡,此时就应该积极干预,使其适应客观环境,缓解心理冲突。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自我扮演者沟通心理与外部环境的角色,是“心理我”,只有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体才能安宁。因此,要通过情景训练等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形成完整合理的自我认识,保持心理平衡。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渗透于校园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它既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就心理素质教育而言,在物质方面,高校要增加心理咨询中心建设的投入,除了要配备相应的工作仪器设备外,还应当引进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比如建设情绪宣泄室、沙盘室、开通热线电话等等。在制度层面,高校管理层应该将心理素质教育置于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地位,在制度设计上向心理素质教育倾斜,既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又能增加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在心理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上,改变仅仅依靠量化的指标,应该侧重于心理素质改善和提高的过程。在精神文化层面,定期开展“心理素质养成月”活动、开设校园广播心理模块,向学生宣传心理方面的知识和应对普通心理问题的技能,提高他们的自育能力。

作者:李小敏 翟金秀 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高校素质教育网络课程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以安徽省开设网络素质课程的部分高校大二、大三学生为主要对象,共发放问卷968份,回收927份,有效问卷879份,有效率为95.8%。接受调查的大二学生317人,大三学生562人,男生369人,女生510人。调查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回答,以确保所获得的数据真实有效。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从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学习现状、学习效果、与传统选修课的比较、问题与期望等四个维度展开,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2.1学习现状

2.1.1学习时间从调查数据看,有37.9%的被调查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35.6%的学生每周坚持学习,9.6%的学生每天学习,还有9.4%的学生平时不学而在课程快要结束时集中学习,这一结果符合网络学习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的特点。

2.1.2学习专心程度

在调查“当你在网上学习时,能否做到停止娱乐活动而专心学习”时,有53.3%的被调查学生基本可以做到停止娱乐,30.5%的同学处于边学边玩的状态,4.1%的学生做不到停止娱乐活动,还有6.5%的学生根本没有学习,仅仅挂着视频。这一方面反映了网络学习在学习过程监控方面存在缺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网络课程设计和制作在趣味性和新颖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1.3作业完成情况

在能否独立完成作业任务的调查选项中,有52.3%的被调查学生能完成大部分,21.7%的学生能完成全部,另有25.6%学生只能完成少部分或者不能完成作业,显然,这一部分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存在问题。

2.2学习效果

2.2.1学习益处

调查选修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最大的益处时,认为“网络学习非常方便,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的学生有384人,占43.7%;认为“能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开拓视野”的学生有309人,占35.2%,认为“能听到来自名校教师的名课”的学生有119人,比例为13.5%。网络开放式教学的这些优势,让同学们在素质教育学习中受益匪浅。

2.2.2学习效果

在关于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习对自己学习能力提升度的调查中,有74.3%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有所提升,14.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升,即约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选修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其中有七成以上同学选择“有所提升”,这说明实际提升效果和期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2.2.3学习满意度

在“对自己独立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素质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如何”的调查中,有56.2%学生比较满意,11.3%的学生非常满意,19.8%的学生不太满意,3.1%的学生非常不满意,也就是被调查对象中大约2/3的学生对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学习持满意态度,近1/4的学生不太满意,还有部分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目前的网络课程在向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方面还需做更大的努力。

2.3与传统选修课的比较

2.3.1对传统选修课的评价

调查传统选修课授课效果时,有39.9%的学生认为可供选择的课程偏少,感兴趣的不多,反映了目前传统素质教育选修课资源的不足,21.6%的学生认为课堂授课有时间和地点限制,8.9%的学生认为本校师资水平不高。学生对传统选修课的这些看法,反映了学生的新需求,传统选修课亟需突破这些制约,加快向网络课程方面转型。

2.3.2对网络课程的评价

和传统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相比,认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好的学生占48.5%,觉得两者差不多的占34.2%。可见素质教育网络课程虽然得到了近一半被调查对象的好评,但仍有1/3以上并没有给予充分认可。

2.4问题与期望

2.4.1问题

针对在当前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38.4%的学生认为学习氛围不够,30.7%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学习资源不够丰富。此外,有接近1/4的学生在在学习过程中遭受过“挫折”,如遇到问题没人给予解答、缺乏网络支持服务、上网条件和设备不理想以及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等,还有近20%的学生反映自身网络学习的能力不高、管不住自己,以及学习缺乏过程评价和监督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是近年来教育改革重点关注的问题。

2.4.2期望

关于对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习的期望,有39.4%的学生希望增加专业类学习资源,36.9%的学生希望增加互动学习资源,31.2%的学生希望增加在线辅导资源,25.1%的学生希望增加生存生活类资源,也有一部分学生反映素质教育网络课程资源主要是以人文类为主,社科类较少,选课时难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部分学生从学习、交往和未来就业等方面考虑希望增加面试技巧、职场交往、礼仪相关生活类的学习资源;还有部分学生希望开设心理课程等。调查表明,当前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习时间灵活自主,在学习益处、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已经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促进了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但调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如学习时间的监控缺失或低效、课程的吸引力不强、作业设计的创新不够、学习资源缺乏进一步优化等。只有这一系列问题在得到逐步解决之后,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作用才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3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建议

慕课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解决了学习者的时空限制,给学习者提供了灵活自主的学习平台。鉴于传统素质教育公共课的诸多制约因素和网络课程的系列优势,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作为植根于网络时代的教育模式,必将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但由于慕课本身还是一项新生的事物,自身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我们有必要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建设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设计,推动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更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1全面科学认识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绝不能只培养技能,而应同时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教给学生基本的技能,使其在未来面对就业需求、产业发展时可以找到最适合的、最捷径的道路。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已经使网络成为年轻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慕课平台支持下,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优势明显。首先是不受学习者数量限制,一门课程上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同时学习都能实现。其次是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特征,任何想学习的人,不管来自于世界的哪一个地方和角落,只需通过网络便可参加,不受时空限制,而且丰富的学习资源给了学习者更多的选择。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反复进行,强调学习者的体验和互动,赋予了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主权。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认为,慕课将引发全球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借助慕课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因此,高校应全面科学认识网络素质教育课程,把握其发展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在网络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积极谋划布局,强化主导,加大投入,并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外部机构协作,宣传、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学习,推动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学习落地生根。先行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从外部遴选出一部分优质网络课程引入校内开展教学,待条件逐步成熟时,循序渐进组织骨干教师投入到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制作中去,提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

3.2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网络课程规律,设计课程建设规划

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人文、社会、经济、法律、礼仪等综合素养为目的,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是借助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将这些内容按照学习者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提供给他们。在设计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规划时,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专业类、生存生活类、职场类、心理类资源等方面均有学习需求,因此在课程规划中应当有针对性的丰富学习资源。其次,素质教育课程本身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建设时不仅要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解构、重构与碎片化,还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新颖案例,并运用现代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生动形象、直观简洁、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此外还要进行教学互动、教学考核与评价的设计等,这些工作开展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高校还存在师资紧张的现象,因此高校应充分立足自身实际,坚持质量为先,确定合理目标,不盲目追求数量和体系。第三,课程规划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尤其是跨地区、跨学校的团队。由于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质量高、事项多,因此要特别注意集中优质教师资源,打破校际壁垒,构建高效团队,合理分工,有效协作,共同提高。第四,课程规划要分阶段、分批次,善于“拿来”。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工作量大,在规划时需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充分利用网络共享传播的优势,围绕学习诉求,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专业知识素质教育、身心健康素质教育、科技人文素质教育和就业技能素质教育五大领域丰富优质学习资源,竭尽所能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3.3充分发掘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教学优势,夯实课程建设基础

调查表明,当前传统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在时间、地点、师资、人数等方面均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而这正是网络课程的优势,不仅如此,素质教育网络课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远近结合的表现形式为学习者呈现出了极具直观性、生动性和真实感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其次,网络课程在课堂互动方面也展现出了卓越的一面,如学习提问环节可以和所有学习者一起探讨和交流,既能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又可以促进大家的交流,丰富了学习形式,实现了引导学习者自发、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效果。当然,网络课程展现出来的这些优势除了时空和共享是网络与生俱来之外,学习效果则主要取决于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一是在如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者的注意力很难在较长时间始终保持集中,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将内容做合理的解构与重构,对知识进行碎片化设计和处理。二是内容的形式要结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设计有针对性的新颖案例。如在学习中国孝道文化时,将身边或者媒体报道的事制作成微视频融入课程设计中,而不仅仅是罗列几千年的孝道案例,这需要时刻关注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并巧妙嵌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三是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不断涌现,教师要借助各种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资源的呈现效果,使之生动形象、直观简洁、活灵活现、声情并茂。此外,在教学互动、教学考核与评价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如在学习过程监控方面可设置间隔5分钟不点击鼠标即暂停教学视频播放,在过程评价方面超过2次不按时提交作业即认定考核不合格等。好的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犹如一幅能够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但是优秀作品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精雕细琢基础之上的。

3.4积极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延伸课程教学空间

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联动。首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政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着促进和支持教育发展的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在推进“校、政、企”三方联动,有效延伸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空间方面,政府更应发挥主导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将包括素质教育在内的慕课课程列入到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来,通过立项予以支持,并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予以推动和推广等,高校应积极利用政府在政策、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持。其次,校际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往往能够围绕目标,协同发挥各自的师资及平台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广泛开展校际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合作。其三,高校应注重校企合作,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和信息教育公司的合作,如与目前的尔雅、超星、网易公开课等专门从事网络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公司通过优势互补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和社会企业开展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在线学习平台,促进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这也有利于实现企业员工和学生们的沟通交流,提升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教学效果。

4结语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学生技能技术为重点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近年来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呼声却与日俱增,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善。而网络课程平台提供了比较多的有关素质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课程资源,较好地弥补和丰富了当前素质教育的不足。本文在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现状、学习效果、与传统课堂的比较、问题与期待等进行了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分析,就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网络课程的实施效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者:汤礼军 吴鹏 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第三篇: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构建

一、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概述

(一)音乐素质教育的内涵

普通高校音乐学科具有很多的功能性,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倾向,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校开始实行音乐素质教育。音乐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身心健康开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高校美育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音乐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音乐审美进行教育,还要重视学生音乐体验、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倾向,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二)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具有严谨缜密的思维能力,普通高校大力实施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普通高校实施音乐素质教育能开发人的思维,学生在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上应该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将自身在音乐素质教育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有效的转化为内在的创造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创造性想象。普通高校大力开展音乐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

普通高校的学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和欣赏能力,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是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利用音乐技能、知识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普通高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重视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普通高校开始大力开展音乐教育,我国的音乐教育质量突飞猛进,从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理念层面来看,音乐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音乐素质教育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普通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创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和了解,采用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对普通高校的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从音乐教育实践层面来看,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在不断革新和优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质的提升,许多普通高校为了大力实施音乐素质教育,设置了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加大了高校音乐教育硬件设施。但是经过细致的考察研究可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音乐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普通高校的重视,这就导致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受到一定的阻碍。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对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也出台了一系列与音乐素质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对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也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音乐素质教育体系,这就导致普通高校学生缺乏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审美素质低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热爱音乐,但是掌握专业音乐知识的学生少之又少,许多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几乎为零,学生的音乐素质很低,这就导致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面临着重大的困难和阻碍。

三、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许多音乐素质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很多音乐素质教师都是由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顶替的,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素质教育水平,普通高校采用这种方式虽然节约了教育成本,对学生进行了音乐素质教育,但是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倾向,不利于学生美育、德育教育活动的进行,长期发展下去导致学生缺乏专业的音乐素质。

(二)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具有不科学不合理的特征,许多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都是音乐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要教学意向自主设置的,没有在设置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音乐学习心理和音乐掌握能力,这就导致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堂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普通高校中具有唱歌特长的教师会将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为声乐课程,具有乐器特长的教师会将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为乐器课程,这就导致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违背了教育部门的教学宗旨,使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转变为音乐兴趣教育,不利于音乐素质教学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音乐素质教育理论重视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对音乐素质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主要表现在我国普通高校忽视了音乐素质教育理论建设,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素质教育的本质,教师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倾向的培养。

四、完善我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要想加强音乐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定期对高校音乐素质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确保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质量良好,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普通高校应该广纳人才,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扩大音乐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对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学成绩进行严格考核,加强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学管理,提高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师资队伍。

(二)对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普通高校要想提高音乐素质教学质量,必须对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对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有效完善,按照国家规定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大力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从而有效提高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学质量。普通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开设音乐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使得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选修,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重视并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理论教育

国家应该意识到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门和普通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党的方针,贯彻实施先进的音乐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并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理论教育,提高各级部门对音乐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普通高校还要定期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研讨会,关注并重视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确保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良好,教学设施充足,教学体系完善。普通高校在大力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时候,还要重视音乐素质教育课程实用性的提高。普通高校在选择音乐素质教育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握能力进行选择,选择适合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和发展的教材。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革新和优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探究性教学模式,提高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学成果。

五、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构建

(一)重视音乐教学实践

普通高校在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音乐教学实践,这是音乐素质教育的延伸,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演奏乐器和舞台表演,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音乐技能和巩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在音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参加音乐活动、文艺汇演和歌唱比赛,使学生感受到音乐魅力,使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和审美倾向,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使其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创造力,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构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音乐鉴赏教学是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音乐素质教学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并向学生详细介绍音乐背景和音乐创作者的生平,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掌握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和音乐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赏析音乐作品。

(三)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师还要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教师在音乐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素质教学,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良好的素质教学,学生掌握了音乐基础知识,了解了音乐发展史,才能在音乐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赏析音乐作品,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教师应该在音乐素质教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四)构建普通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普通高校在充分了解音乐素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音乐素质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分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音乐作品鉴赏教学和音乐艺术实践教学,学生在掌握音乐史知识和基础乐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音乐作品欣赏学习和音乐艺术实践学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结语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教育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成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普通高校应该重视音乐素质教育,对其进行不断地改革和优化,实现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目标。

作者:贾孜拉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