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8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8篇)

第一篇: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日益更新的环境中也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运用新媒体平台,扬长避短,规避由劣势引起的不良后果,帮助大学生摒弃陋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青年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提升个人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媒体平台在为其学习、生活和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新媒体平台,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引导他们轻松、快乐、健康地成长,已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1.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化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高、广泛度不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新媒体平台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着海量信息的平台,它的出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更为宽阔的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增加,学习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收转变。教师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将教育内容快速传达给学生,教育方式不再是生硬的灌输教育,而是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新媒体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教育形式更加具体化、生动化

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如思政任课教师可先给出命题,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到更多与此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课堂上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然后再进行分组辩论,问题越辩越清、越辩越明,最后教师进行综合归纳。这样,授课教师对知识要有较高的把控能力和综合评价能力,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能力。将学生自主领悟与教师总结归纳相结合,多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媒体平台上,高校可根据学生需求开展他们感兴趣的报告会、辩论赛、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对国事的理解、领悟和认识,加强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强化他们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学校也可利用新媒体优势,在学生中建立起QQ群、飞信群、论坛等平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年传媒公众平台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上发挥新媒体优势,大力拓展“创客沙龙”的影响力,激发创新意识,吸引创业项目,为广大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交流与实践操作的新阵地;利用微博推出了“毕业季留言”等系列活动,广泛传播正能量,获得了在校学生、教师及毕业多年校友的积极响应。

3.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显著提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和手段,教师讲解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却没有针对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无法一一满足。新媒体新鲜、活泼的信息传播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其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可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海量化的资源信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要,通过自主选择和互动合作,实现思想升华,锻炼其对假、恶、丑的辨别能力。新媒体环境下,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意见表达空间,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改革,进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对信息和教育内容进行自主选择,体现出了更高的主体地位,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学习效果也就得到了保障。多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得到更大提升,增强了自主学习意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二)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平台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形式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和新困难,如何应对和处理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多加思考和研究。现在的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们从新媒体获取的海量信息中,不乏有色情、虚假、诈骗、邪教信息、暴力游戏、网络黑客及封建迷信思想等方面的信息掺杂其中,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和思潮,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极易受到侵害。新媒体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新鲜事物,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削弱了大学生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宅男”“宅女”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新媒体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模糊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限,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也可以“教育者”的角色通过新媒体工具与外界互动。一旦有不懂之处,可以求教于“度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受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明显降低。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解决问题等不良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给社会治安带来了种种隐患。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以匿名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相互不认识和不了解更容易导致违背伦理道德、甚至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目前,对新媒体的监管尚处于空白区,给某些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同时也容易引发诚信危机。

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革新,并且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革新,构建高校新媒体平台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刻不容缓。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考虑学生需求,提升整体素质。在此,以新媒体为平台和手段,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注重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实教育人、社会锻炼人,社会是学生能够感知的鲜活、生动课堂。在校大学生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情民意、法纪观念、理想道德等思想教育还远远不够,应该让学生带着知识到社会中去实践和验证。对此,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基层和企业中,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社会。社会上的实践经验远比课堂宣讲更深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学生只有在社会的历练下才能感受理论知识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真心认同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二)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应与时俱进,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任何脱离实际、空洞、单调的教育教学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冷漠,教育的效果也无从谈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理论教育外,还应有身心健康、生活方式、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热点和焦点等教育内容,只有关注了学生真正所需,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思想和行为的可塑性还很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能帮助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青年。要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以及有什么困难和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技巧,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利用多媒体平台使传播内容与思想导向在校园网站、微信群、QQ群上形成全方位覆盖。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青音电台”就是以更加人性化和生动化的方式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学院广播站播音内容与微信公众平台融合在一起的栏目,使得微信平台不仅是图文并茂,更是有声的传播媒介。学生会在平台上收听到由学生自己打造的电台,收听到学生的原创文学,收听到来自青年的声音,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打造新媒体平台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锐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理念先进、思维活跃、富有开创精神,更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以新媒体的形式传播具有特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正能量。教育者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新媒体素养,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新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新媒体平台能够促进师生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途径,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加强对信息的分析、鉴别、筛选和运用。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以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为突破口,进行谈心,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和亲和力。同时,还要转变观念,适时将时效性强、新闻性好的先进事迹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齐抓共管,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媒体平台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目前单靠某一力量还远远不够,各部门要形成合力。高校的宣传工作应主动占领新媒体平台的舆论阵地,积极正面信息,弘扬正能量,剔除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消息。网络管理中心积极开展校园网络安全建设,过滤网络不良信息,加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学生处、团委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广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向户外,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到团结协作带来的快乐。思政教学部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组织与学生面对面座谈,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解决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症结。结合新形势,开展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在新媒体平台下的思政教学改革。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明确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严惩通过新媒体平台恶意传播不良言论或者非法信息的行为,对违反者给予严厉打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安全的信息环境,为新媒体平台打造干净纯洁的舆论空间。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意识,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与前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和乐于接受的形式教育学生、走近学生、引导学生,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规律、新方法、新举措和新内容,最大限度地控制住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洪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刘幼昕.手机短信挑战高校德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4).

[3]李岩.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5).

[4]粟迎春.谈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J].昌吉学院学报,2003,(1).

[5]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作者:李延军 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网络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群体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不仅分析了网络舆论的内涵、特征以及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和相应原因,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措施

一、网络舆论概述

(一)网络舆论的内涵

舆论就是指现实世界中占一定比例的人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直接表达出来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看法、见解和观点,对整个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往往能够引导事件的发展。舆论分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舆论形式,第二种是网络舆论。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学者们逐渐展开了对它的研究。对于网络舆论的内涵,学者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入手对网络舆论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网络舆论就是网络用户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公开发表出来的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看法、意见和观点,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对整个社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1.参与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给社会大众一个参与的平台。社会热点事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每位用户都有机会在网上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极大程度地行使其话语权,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这使大多数网民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网络舆论中来。网络媒体极大地提高了网民加入话题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主体意识。2.丰富性。网络舆论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很广(可以包括一切事情),传达和表现的方式或载体也各种各样,舆论的主体也具有多样性。网络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囊括了社会多个方面的内容,既有社会热点问题也有政治和民生问题。网络舆论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空间、知乎、贴吧等方式迅速传播,网民可以通过这些客户端随心所欲地发表内心的看法。针对同一件事儿,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见解,各种观点融合在一起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多元性。由于网络舆论的意见表达自由、传播速度快以及涉及范围大,也就有了丰富性的特征。3.虚拟性。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世界,网络传播也具有匿名性,这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没有任何顾虑,一般情况下不用负任何责任。网民在网络世界中,想扮演任何角色都行,这就容易使一些不法分子借助虚拟的身份在网上为所欲为,随意发表虚假信息或过激的语言,导致网络信息的失真和网络舆论的失控。4.互动性。通过网络,公众可以随意发表评论,他们既可以发表信息,又可以接受新的信息,不同信息交互而形成网络舆论。针对某一特定话题,网络用户在吸取别人思想的同时向别人输出自己的想法,观点相同的用户可以展开讨论,与持有相异看法的人可以进行辩论,各种信息和思想相互融合使网络舆论具有互动性的特点。5.迅速性。网网络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环境下,网络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正在进行的热点讨论及其相关的消息。通过网络这一快捷的平台,各种观点和思想迅速融合,导致网络舆论迅速生成以及快速传播。因此,网络舆论具有迅速性这一特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网络舆论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体现

1.网络舆论对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产生了冲击。以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在教室授课为主要,有两种上课方式:一是老师“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决定着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以及教学方法和途径,受教育者处于从属地位,接受着老师灌输的知识。二是“主客体互动”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两者的地位相同,老师教授知识,但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心理来设计教学方式。随着网络舆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大学生可以从网络舆论中获得大量信息,并且还可以主动发表言论,且参与的方法有很多,就使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丧失了部分权力,对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产生了冲击。2.网络舆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时效性形成了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时效性指的是:学生在发生思想方面的问题时,教育主体能够迅速根据学生群体的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及时地处理问题。这些应对决策的时效性决定着决策的效果。由于网络舆论传播速度快,大学生能随时知道舆论事件的发展进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人人都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敌对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和平演变”,挑战了我国的主导思想、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一旦社会事件引起关注,形成舆论,那么这些事件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其影响的迅速范围增大且影响力极强,以至于错误的观点也会因此肆虐传播,最终有可能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虽然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但是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惊人,使教育者抓住时机提出相应对策更加困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应对上的困难。3.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产生了威胁。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很开放的全新的世界,互联网所容纳的信息及其言论非常复杂且种类繁多。网络舆论的诸多信息一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素材,又对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充斥着西方资本主义扭曲的价值观念和一些不良信息,由于大学生群体不能完全明白是非和抵制不良诱惑,使负面的网络舆论信息扰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大学生价值取迷茫。

(二)原因分析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弱化。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老师要根据接受者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并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片面进行教条式的知识灌输,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心理与自身发展的独特要求,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真实状况不相符,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正是由于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些脱离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不容易达成共识,导致接受者的反感,对其内容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在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环体、途径以及教育手段都更趋多样,但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简单,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2.网络舆论秩序的失范。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在本质意义上也需要秩序的保障。但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不受现实伦理道德的约束,这很容易使怀揣不良动机的人随意在网上散布谣言,引起网络秩序失控。网络舆论秩序失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消极情绪。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非理性的参与是非常常见的,一些极端且负面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对现有网络秩序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某些突发性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在网络上被严重的情绪化和对立化,使本可以理性解决的事件变得难以控制。二是网络舆论的极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也经历着结构性的变革,各种社会矛盾也不断显现。由于网络的同构性,在网络社会中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一些网民借题发挥,致使网络舆论走向极端化,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阻碍作用。3.网络舆论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当前,网络舆论监管体系还很不完善:(1)网络舆论监管的可操作性差。由于网络舆论不受地域、时空的约束,并且信息扩散的范围广、速度快,导致民众对社会热点话题的评论和关注更加广泛。网络舆论的主客体的范围也非常广,任何网民都可以在网络上对公共事件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提出建议或意见,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都造成了监管上的困难。(2)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存在着许多盲点和争议,导致在一些监管缺位的领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误导社会群众,使网络舆论的监管失控。4.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滞后。网络是随着时展而出现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任何人都有使用他的权利,在网络这个特殊的世界中的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人们的自觉来维系,大大降低了他们对自身行为的管控。由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不能在崭新的网络世界运用,以至于这些道德规范根本起不了作用,导致在互联网这一新的领域,相对的道德虚无和网民的个人主义盛行。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导致一些人在网上肆无忌惮的发表虚假或过激的言论和意见,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网络道德主体言行的肆无忌惮,导致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频繁发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滞后。

四、应对网络舆论挑战的措施

(一)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由于互联网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强的互动性,基于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而产生的网络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的伦理道德发生冲突,引发各种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做好宣传媒介知识的工作,可以采用班级授课或者课外实践活动教育等方式,让学生们对网络媒体有充分的认识,培养他们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以便正确的参与网络舆论。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媒体的管理,禁止虚假信息在校园传播,切断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途径。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二)健全网络媒体机制

为防止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必须加大力度建设互联网管理的体制机制。全面地对网络媒体进行监督和管理,掌控网络舆论发展的方向,掌握主动权。健全网络媒体监督体制必须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一方面,对于政府来说,要制定专门的规则来规范主体的行为,严格规范信息提供者的行为,保证其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在网上随意散布谣言、传播不良信息的人给予惩处:建立专门的网络舆论监督机构,对于恶意攻击他人、诋毁他人形象与传播谣言的人,追究其法律责任,保护理性与合理的网络舆论。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做好预防工作,增强自身的网站建设能力,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管理,提高其吸引力;运用技术自动过滤不良信息的传播,优化学校上网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引领网络舆论

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抢占网络高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主席曾经说过:“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坚持以“马理论”为基础,也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学生感受到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网络媒体的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在实际生活中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大学生群体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再由“内化”达到“外化”。

(四)提高“思政”工作者的能力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人员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成效。提高“思政”工作者的能力,就是要进行队伍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要组建专业的工作团队,以及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成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严谨的思想作风、极强的思想道德宣传能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必须能够充分认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坚定政治立场、既具备专业的网络基础知识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的教育团队能够利用网络舆论,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目的。

(五)通过技术手段来净化网络舆论

采用针对性的防范手段,可以大范围的阻止网络舆论失控现象的发生。首先,通过软件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防御机制,对在网络上发表的信息在提交时实行实时自动过滤,滤除掉全部不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信息,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其次,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及应对机制。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舆论的主要影响对象,但是近年来,由于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得太突然,且迅速传播,而教育者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发现滞后,应对不及时,处理不当,导致其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实时监测机制,掌控事件的发展动态,防止网络舆论的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建立健全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成立专门的应急处置小组,只要发生突发、紧急事件,迅速根据网络舆情的走向和趋势,运用应急处理方案,妥善处理、疏导舆论,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面对互联网这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加深对网络舆论、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意识到在面对网络舆论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着,我们既要把握机遇,又要正视困难,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化解问题,并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189.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2-144.

[3].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4]李振伟.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刘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及提升对策的再思考[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作者:万春林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

[摘要]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传播学的视角下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属于一种传播活动。所以,可以通过借鉴传播学理论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理论运用,并阐述了传播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共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关键词]传播学;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现阶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新世纪来临后,我们应抓准发展机遇,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发展问题和创新问题时,我们应借鉴传播学的理论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并且对其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而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一定的促进发展和创新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理论运用

(一)借鉴传播学中传播手段

通过利用传播学中的传播手段,深刻强化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教学技巧。实际上,传播效果所受到传播学中传播技巧的影响与影响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程度是有所相同的。在传播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阶段中,可以运用和改善其中的信息结构安排、重复率、刺激度、对比度以及传播技巧中的“两面传播”、“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学技巧性,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理结合”、“寓理于例”、“辩证施教”、“形象说理”、“促膝谈心”等等。同时,还应充分结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结合双向交流和灌输模式,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借鉴传递和接受关系的理论

通过借鉴传递和接受关系,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大众传媒传播是一种受众和传播的互动过程,主要分为心理互动和行为互动。传播者和受众在过程中产生了传递和接受的关系,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实现传播的价值和目的。我们要认识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我说你听的单向互动关系。所以,应改变传统灌输式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的自身意义,从而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处理好教育中的角色地位,进而达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借鉴传播媒介的理论

通过对传播媒介理论的借鉴,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传播学中所指的媒介载体是互联网、影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在西方,关于传播学媒介研究的相关理论有许多: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欧洲批判学派的媒介批评论以及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等。此外,还考察了网络媒体对媒介的现实作用以及影响,并从众多角度论证了媒介与价值观念、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对思政教育中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组织团体、物质技术途径以及传播载体等,形成属于其本身传播的独特载体。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如何充分发挥在媒介多重环境之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和提升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途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在必须要解决的。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自身的社会教化作用,贯彻落实大众传媒的传播过程,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传媒环境,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传播相关理论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四)借鉴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

通过对传播学中守门人理论的借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教学。虽然基于传播学的视角,我国社会信息十分丰富,但是媒介受众关注力以及相关资源却十分有限,正是由于二者之间的资源矛盾,导致了传播形成了一种选择。传播者应掌握对信息的制作、收集、传播以及过滤等行为,形成良好的信息传播流通和进出,这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守门人理论,他们就是传播信息的守门人。处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受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影响,主要体现在有些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减少,信念和理想也被撼动。所以,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守门人,避免出现不良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卫能力,在传播信息中积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其研究。

二、传播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共性分析

首先,在逻辑上传播学的类型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人们将传播学共分为大众传媒、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三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两类。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群体指的是机构、团体、组织等群体的施教者;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指的是家长、教师、宣传思想的工作者、领导者等组织和承担思想政治活动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根据主体的变化而分为大众媒介的思政传播、组织内外部的思政传播、人际关系的思政传播。其次,传播结构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体、介体、主体以及客体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基本要素。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五W模式”,在实质上展现了传播学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传播行为的过程和效果,但是却忽略了反馈机制的建立,进而导致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缺陷,逐渐在日后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研究红的带了完善和改进,形成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的基本构成模式,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的基本要素等等。再次,传播学中被研究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正当或是一定阶级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理念以及思想方式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进而帮助他们建立起符合阶级和社会需要的思想意识形态。

三、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一)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首先,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其中理想性内容指的是在展现社会成员的生产关系实质和社会成员思想情况的同时,具备前瞻性、先进性以及新颖性的教学内容,充分表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现实性内容指的是在反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水平和发展情况同时,具备基础性、现实性以及普遍性的教育内容。因此,高校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应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个性需求进行内容的制定,同时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理想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等教学内容,充分结合起其中的原则性和特殊性。其次,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制定合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社会问题和时代要求进行传播内容的制定,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现实意义。同时逐渐形成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思想政治传播体系,充分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再现和创造人的需求和发展能力,应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而充分掌握其内在价值和所具备的功能。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诞生和进步,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发展机会,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能够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此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进程。首先,新媒体的充分应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和传播效果,同时形成优秀的传播形象,加强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力。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借助新媒体手段和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比如微博、微信、QQ、电子邮件、MSN等等。借助这种虚拟的交流环境来消除大学生心中存在的戒备、隔阂等,防止负面情绪的出现,进而形成一个平等互信的主客体心态。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新媒体的使用,减少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差距,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沟通和联系,进而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得到实现。其次,教师应根据全新的媒体环境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根据新媒体自身的特征,制定符合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大纲。由于传播交流方式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载体,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模式。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随着新媒体的诞生而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同时,教师还应熟知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其优势来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培养工作,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不断地改变和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

(三)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教育传播者

首先,传播者应具备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教学技能,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水平,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同时加强自身的综合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需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来实现,例如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传播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一直保持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难的,所以传播者应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学习,实现传播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加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一点要求能够在社会认可层面、制度层面以及人才层面中得到实现。但由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一个过渡性阶段,教育者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并且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进而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其次,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意识到思政教育中的教学关键点就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此外,它还能够在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引导被传播者认清问题实质,解决问题。所以应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及时判断和反馈信息的能力,从而保证传播活动的运行和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某一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政教育和传播学理论一样,都属于一种传播活动,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形成接受和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促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3):187-192.

[2]徐俊,黄洪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16-120.

[3]郑春晔.从传播学视角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85.

作者:吴文浩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篇:自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摘要]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其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本文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求,深度挖掘自媒体功能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同时指出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并就改善自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自媒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自媒体(WeMedie)由美国学者谢因波曼(SheinBow-man)与克里斯威里斯(ChrisWillis)在2003年正式提出,他们认为自媒体是社会大众在数字技术发展、知识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对外分享个人经历、周边新闻的一种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的定义也得到一定的深化,主要是指以电子化、信息化为工具,向不特定的群体或者个人发送规范或者自主性信息的数字化载体的统称,主要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体传播形式。自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以下特点:(1)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主体来自社会大众,而不单单局限于主流媒体专业人员。普通民众可以利用自媒体把亲身经历的现场事件及信息传播出去,拥有独立的话语权。(2)自媒体的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传播的内容覆盖面更广,不再受传统媒体固定传播路径的限制,传播主体可以自主、自由、自发性地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主体立场无专业偏见和歧视,内容更加客观、准确。(3)自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传统媒体在信息对外传输的过程中要经过采集、编辑、审查、公布等一系列流程,导致传输的内容往往出现了滞后性的缺陷。自媒体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充分自主,只要借助于自媒体载体或平台,可实现信息的即时对外传输,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局限性,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流动。

二、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自媒体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特性、功能为普通公众提供了展示自我、与社会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促进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自媒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成为施教者与受教者沟通的“桥梁”,这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一)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功能相通

自媒体最初出现是作为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进而起到舆论监督的社会化作用。在西方,自媒体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公民教育价值。在我国,把自媒体应用到高校主要强调自媒体改善了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促进了施教者专业技能素质及受教者思维水平的提高。自媒体在高校的应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平台,使其自由、自主发表言论、传递相关信息,实现了舆情评判、信息分享、自我教育等功能,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引导、及时沟通、共享信息等功能具有同等效果。

(二)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素相似

信息传播离不开信息传播的主体、内容、渠道或载体、客体等过程要素。自媒体的出现,其信息传播肯定离不开上述过程要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也包括施教者、施教内容、施教途径或手段、受教者等要素。因此,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素极为相似。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自媒体的功能创新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自媒体传播内容,使其彰显时代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反映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能够体现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和最新的社会动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自媒体传输的内容会得到不断更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了自媒体的社会教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把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变为融入到集体中的“社会人”。自媒体虽然强调传播主体的自我、自由、自发,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自媒体也通过信息的传播融入到社会中去,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不断沟通、交流,这本身就是融入社会性活动的体现。

三、自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

(一)自媒体的教育载体功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信息共享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与受教者享有的学习资源不均衡,双方地位不平等。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局限性,承载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时效性更强,同时借助这一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可以更好的沟通、交流,共享学习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自媒体的即时评论功能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沟通程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受教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施教者传递的信息,不能有效的沟通、互动。施教者不了解受教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不知其所想、所感及所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呆板枯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自媒体应用后,受教者可以针对施教者传递的信息及时发表言论,施教者也可以根据受教者的信息反馈了解受教者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并给予回应、评论,双方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也有助于施教者了解受教者的思维方式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效用。

(三)自媒体的实时、精准推送功能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反馈作用

自媒体传播的内容题材丰富,大到国家时事,小到社会生活琐事、个人情感经历等,自主性、时效性特征明显。网络运营商对这些信息初步筛选后再推送给自媒体用户,进而实现自媒体用户的阅读、评论及转发,使事件及信息能快速高效的传播出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自媒体的这一特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时传播。在传播的同时也能及时地对信息内容进行筛选、监督,实现对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监督、对高校校园德育建设的监督。

四、自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出现的困境

(一)自媒体的应用迫使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有待改进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及思维已不能适应,必须加以革新。在高校自媒体为大学生发表看法、感悟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使其能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信息时代大学生自我价值,也颠覆了传统施教者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双方即时互动。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转变思维和角色。另外,自媒体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匮乏的局面,社会公众的踊跃积极发言,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题材更加丰富,且具有时代典型性。借助于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打破传统的局面,拉动双方之间的距离。但是自媒体本身包含的多元化信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便。借助自媒体社会公众可以随意上传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或者发表个人见解及言论,这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筛选的难度,同时也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自媒体的分散、碎片化特征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自媒体的出现,社会大众无需具备相关专业资质,可以随时随地“畅所欲言”,丰富了发表个人言论的途径。但正是由于这种便利,造成信息资源的碎片化、分散化,信息内容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泥沙俱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碎片化、分散化的特征加大了施教者在整合、筛选教育资源的工作量,不利于形成高效的教育合力。另外,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鉴别,在高校“把关人”角色不能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被误导,这些都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自媒体的娱乐化倾向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规范化教育,一方面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来实施,另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者形成一定的思想、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规范性、原则性要求,与当前自媒体应用中所彰显出来的娱乐性就显得格格不入。微信、微博、QQ等社交评论软件及平台的出现及使用,使自媒体活跃在大家的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中。自媒体传播的内容参差不齐,且社会公众很大程度上是以娱乐的心态来看待。自媒体的这种娱乐化倾向就会削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实际效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构成强大冲击。

五、改善自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效果的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方和施教方,在高校主要是指思政部门或者思政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转变传统观念,在保持坚定的思想信念和立场下,充分认识到自媒体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克服其自身劣势,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自媒体的完美结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互动性,使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素养

研究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自身特点,有助于解决自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表达自我的欲望,同时对新事物充满求知欲,渴望人际交往。如何充分了解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模式,因材施教来提高受教育者对自媒体传播信息的鉴别能力,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这样能促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自媒体平台的建设

传播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客体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媒体平台的建设远远落后于自媒体的发展,影响其承上启下作用的发挥。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媒体“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改传统的思想政治说教模式为互动模式,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构筑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平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自媒体平台,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积极性,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袁雅莎.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1).

[2]杨剑钊,许一飞.论自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优化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

[3]林森.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自媒体功能创新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

作者:张琳 单位:辽宁大学学生工作处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

摘要:本文对以微信为载体的新型传播思想政治观念的途径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探究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微信;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微信的评论功能来组织学生针对热点性问题进行讨论,利用微信的互加和组建群组的功能来增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流,利用微信的转发功能来形成全新的传播思想政治的途径。

1.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微信受众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不仅包含了信息范围内的个体,还包含了信息范围内的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微信广泛性的特点可以拉升思想政治教学接受者的数量、范围和层次。加之微信传输具有便利性的特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用微信可以随时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同时微信还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了更加广泛。

1.2提升接受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力

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不会显示真实的身份,因此在沟通交流中有平等的话语权。它的非中心化特性可以保障微信信息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双重的身份,对教育传播者而言,接受教育者拥有客体的身份,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践和接受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者又拥有主体的身份,它从主体的视角出发来对教育传播着的实际活动和表达来进行体察,通过自身活动来对传播的思想政治内容指示进行实践[1]。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微信为载体,就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成为了单纯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使得实施者能够调动接受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接受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力。

1.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体制

良好的交流、沟通可以促进双方的信任感,降低对方的抵触和猜疑,促进教育接受者和实施者的感情。微信传播信息迅速,时效性强,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实事动态消息,并及时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

2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以微信为载体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说明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与电脑、手机在一起,将会影响学生的视力,使学生宅在宿舍,导致身体状况低下,另外,网络中有很多不良的信息,会对抵抗力薄弱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网络中会出现一些关于邪恶组织、反对国家、反对学校、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频和文字信息,这些观念与学校宣传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背道而驰,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就会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作用[2]。另外,很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枯燥乏味,对这些信息毫无兴趣,因此,学校可能会硬性要求学生去阅读此方面的信息资料。但是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点击量,而没有深入的了解思想教育观念。

3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3.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会对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微信做出正确的认识,积极应对微信所带来的挑战。只有在思想上真正的接受了微信,行为才能随之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对微信的背景、功能特性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其受欢迎的缘由,为开展思想教育提供基础。还可以主动谋划全局,形成思想方案,否则就会出现大学生使用微信时对信息自动附和和默认的情况。据相关调查,有接近70%的学生自动认同微信传播的消息,有接近97%的学生没有找到过微信消息中的错误,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微信的信赖,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该积极应对微信,主动出击,掌握大局。

3.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首先,可以通过构建微信平台,来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和宣传、推广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的微信平台,利用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来转发和体育、教育、新闻、娱乐等相关的信息,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满足学生的情趣需求。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建立专栏,来国家的热点新闻事件、理论学习感受和学校新闻事件等,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思想政治观念。然后提高全民参与性,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途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求每个教育传播着都要加入此活动。可以利用群组对学生的专业难题进行解答。全员加入微信,可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交流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传播途径。最后,可以构建三级微信网络。针对学生大部分都会宅在宿舍的现象,教学传播着可以通过构建三级微信网络来对学生的状态进行实现逐级监督、监控,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

3.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微信带来的机遇,熟练的掌握、使用微信,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在微信信息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升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传统的思想教育传播着只是给学生填鸭式的灌输思想,使学生对此方式产生厌恶,而以微信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中,思想教育传播着要不断的提高人格魅力和应用微信开展活动的能力以及调研工作,传递出更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4结语

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优势也有劣势,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吴智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微信平台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2):111~113.

[2]柴继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27~29.

作者:郭爽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是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分支,业已成为我国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以宿舍为依托,开展深入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宿舍文化,优化校园的整体文化环境,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以及多维取向的价值观念等的影响,这势必给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带来诸多新的特点。其一,宿舍成员思想观念的差异化发展日益明显。随着新时期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在逐渐增加。对待同样的事物或问题,学生因个体认知、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看法。成长经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的差异,加之心智尚未完全发展成熟,难免使长期生活于同一空间内的宿舍成员间产生摩擦、矛盾或冲突。此外,一些大学生宿舍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融合后形成有自身的宿舍主体文化和共同思想观念,但并非一定与校园及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思想观念相一致。[2](P.285)因此,面临日益复杂的良莠不齐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各高校应积极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其二,大学生宿舍的社会性特征在不断强化。俗话说,踏入大学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入了社会。现如今,大学校园早已不是往昔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各高校的社会化程度均在日益增强。大学生通过多种媒介或具体实践而接触社会人群、参与社会事务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和广泛。作为大学生行为最自由、思想最活跃的“阵地”,宿舍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所持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文化思潮等的汇集、碰撞之地,宿舍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并随之发生着变化。其三,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宿舍成员的民主意识较强。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义务教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好。同时,随着国家及国际政治环境的民主化发展,人民对权益的不断重视,新时期,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已经有了普遍的提高,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成其追求的最基本权益。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能采用民主、和谐、协商的方式,而非简单、粗暴、鲁莽的强制性措施。在宿舍管理中,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人性化措施,并表达自身诉求,而对强制性、规约性教育和管理方式会予以极大的抵触和排斥。可见,把握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新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学习生活,业已成为各高校当下需要高度重视的所在。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其作用在于能够陶冶情操、塑造品质、培养个性,促进宿舍文化建设主体的社会化。”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宿舍文化的作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广泛性。首先,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复合型特征。因此,宿舍集体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在启发心智、提高素质、塑造高尚品德等方面对大学生具有群体性引导功能,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全面开展的有效载体。其次,积极、健康、良好宿舍文化的熏陶作用,能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得到开展。文化的熏陶作用是无形而强效的,处于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个体很容易受其感染。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应该具有健康、和谐、友善、上进等特征,它能给予各宿舍成员以积极正面的影响,进而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的培养,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提高素质。而这些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所在。反之,不健康的宿舍文化给予宿舍成员的负面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其结果必然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重的阻碍。因此,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良好宿舍文化的整体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汇其中,以“润物细无声”之方式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宿舍文化的沟通交流作用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深入细致地开展。相对于校内及校外其他公共场所,宿舍是学生感到最为轻松和自由地方之一,亦然也是最容易表现出各自性格及品行特征的地方之一。课堂教学、公开讲座、政策宣传等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为一对多的授予,受到时间、空间、内容等多方面限制。而大学生宿舍内部的沟通交流活动是多向的,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宿舍文化的集体参与性、内容多样性、形式自由化等特征,均能很好地展现出宿舍成员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思想认识、价值取向、是非观念、心理特征等等。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宿舍文化这一优势,在学生谈天说地、敞开心扉之地,深入细致、全面广泛地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当代大学生学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讨

为了切实贯彻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目标,在新时期,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基于对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特征及功能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新时期,大学生受到国内外诸多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是鱼龙混杂,好坏纷呈。宿舍是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最为频繁和密集的场所,宿舍文化是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信仰理念等形成的重要媒介,宿舍的核心文化则主导着各成员的思想走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在学生群体文化中的指导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6](P.26),引导大学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文化辨识力。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宿舍文化,将主流文化价值融入德育工作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思想品质。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大学生是宿舍管理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然而,他们才是宿舍空间的主体,理应成为宿舍文化建设、宿舍制度管理的重要参与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BacuлuuAлеkcaнgroбunCyxoмлuнckuū)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7](P.254)因此,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宿舍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平等的交流氛围,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其中,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宿舍舍长、班级及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等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明确其职责,培养其管理能力,通过定期召开相关会议来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在学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规范和引导作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深入学生宿舍,增进师生交流,优化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包括“德育或思政教研室教师,团委、学工部成员、辅导员、党总支干部等”,其中,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培养出合格及优秀的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由于学生增多、事务繁杂等原因,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进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次数并不多,且多集中于新生开学期,以及宿舍出现激烈矛盾之时。依托宿舍文化这一载体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则必须经常深入宿舍,与学生进行包括生活、学习、工作、交友等多方面的攀谈,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及时帮助其解决各种困难。将思想政治教育“细无声”地融入到轻松的谈话中,避免学生的抵触和排斥心理。同时,教育者应为那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多方配合,给予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循序渐进且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健康发展。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服务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宿舍文化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宿舍文化艺术节”等,以及校园思政主题文化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活动、主题知识竞赛、主题文化宣展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多样化的活动中,在团结学生、增进其友谊之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思政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创建学生宿舍网络服务窗口,通过有效信息、链接时事政治、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开通网络课堂等方式,弘扬社会主旋律,拓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和重要媒介。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多样化的文化思潮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其宿舍文化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因此,我国各高校都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依托宿舍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使高校德育工作得以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作者:覃如冰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在互联网时代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抓住新的机遇,迎接全新的挑战。文章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

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网络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找到能够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需求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有助于教育进步。

一.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要提高,就必须具有先导性与实效性。教育改革速度的加快,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节奏更快,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占领网络平台这一工作要地,才能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越做越好,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净化个人情感。第一,要构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学生的党建工作、新闻科学理论,校园文化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加强教育力量,积极打造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利用网上党校的开设、网上团校的开设、新闻网以及心理咨询网络服务的出台,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系统,让网络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第二,要积极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大学生都是网络信息的自主接受者,他们能够在网络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接收符合个人情感发展需求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具有吸引力,才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促进这些教学内容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思想政治相关学习资料、参考书目以及鸡汤类的文章传到网上,供学生阅读。也可以将课堂中师生学习的成果,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公布于网上,利用学习论坛的开设,给学生提供自由的交流空间。及时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向学生传播国际与国内的重大事件与活动,促进师生共同讨论热点话题,解决生活难题,才能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让积极的精神成为网络的主要精神。

二.建设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微博、微信与网络课堂是比较流行的网络学习方式。本着尊重网络特点以及学生信息获取特点的原则,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为人处事,有益于思想政治工作进步。第一,利用网互联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通过集体讲授、辅导、解答疑难与测试等环节的结合提高效率。同时,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课堂互动,丰富课堂的信息量,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有时代气息,学习方式更有现代化特点,将符合学生审美的音像资料引入到网络课堂中,让学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去分析与解决问题,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高。第二,利用互联网打造第二课堂。通过多方网络平台的联合给学生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开发网上辅导员服务,通过微信、QQ、微博、邮箱、人人网等多种平台走进学生的生活圈与交际网,时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互联网平台中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种类杂,信息的群体鱼龙混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提高警惕,明确个人教育责任感,增强政治敏感性与鉴别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学习全新的知识,关注社会思想,发展新动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学的形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人,高校应当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建设一支政治能力强、教育业务精、工作纪律严、生活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利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抓好网络舆论,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以网络为媒介,在思想、生活上给学生必要的指导。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在做好政治理论学习培训的工作基础上,应当重视政治教育队伍的网络知识培训。通过学习互联网操作技术,提高教师队伍的鉴别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应对互联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四.小结

综上所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互联网技术向教育领域蔓延的表现。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关注大学生政治思想变化、情感变化以及品质发展的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给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手段,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促进当代大学生整体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春明,孙永革.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与举措[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02)

[2]闵美玉.管理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6(18)

[3]李金玉,张静.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改革与开放.2016(22)

作者:刘婉茹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第八篇: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内容摘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理应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关注点。两者的融合,可以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社团校园文化、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和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多个渠道来来实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仅需要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应该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教育活动的融合。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直以来对它的重视不够,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难以发挥二者在育人上的最大合力。因此,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容和方式,对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回顾我国近100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一直备受误解和冷落。从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思想学术界有很大一部分人排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近现代落后挨打,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我国,对国人思想产生了重大冲击,尤其是缺乏理性判断精神的青年人,往往只看到西方经济发达的表象,忽视资本主义社会倡导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本质,青年学生群体很容易产生“中国不如西方”的想法,喜欢言必称西方,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更需要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大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正确认知自身所处的文化,辩证理解其他文化,提升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真正实现个人和整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构建,这种自信就是说到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是累积起来流传至今并仍在影响当代社会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风尚习俗、行为规范等的总称,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性、广泛性、渗透性特征使它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诸类形式,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展到了广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因此,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相同的活动领域和发生机制,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自然而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顺理成章,毫无违和之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授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更亲切的方式入脑、入心。这样的教育方式明显好于课堂灌输、简单说教,既具有亲和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3.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知行合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行为践履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传统文化也非常强调教育效果的实践性,强调“躬行”,仅仅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并不算有修养,只有身体力行,才算真正有修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强化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意识,有效避免大学生知行分离的现象,实现大学生思想认知向行为践履的转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容探究

1.加强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传统文化熏陶。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已经形成了以党团组织为核心,以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中坚,以兼职人员为依托,以学生骨干为基础的格局。随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需要不断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传统文化作为伦理型文化,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伦理塑造,可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起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强这只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这些都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基础。2.开展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社团活动是常见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时,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爱国、励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校园社团活动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创作手法,增强社团活动的文化底蕴,丰富校园社团文化形式,加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积极构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3.进行校内外社会实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深化民族精神。校园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经典作品诵读、传统文化艺术展出等形式开展。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文物古迹考察、历史遗迹参观、非物遗产观摩、文化遗存普查等形式进行。在校内校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4.开设传统文化类专题讲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开展专题讲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一条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路径。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中心内容,讲座的安排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和专业特点,从受教育者关注的热点、焦点或者难点出发,有选择地邀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模范榜样、名人典范设坛开讲。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类专题讲座,进一步构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加系统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多层次、多覆盖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华政.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论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4).

[2]赵瑞华,孔君英.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7).

[3]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4]骆郁廷,黎海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J].中青年学者论坛,2009(7).

[5]张斌,骆郁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作者:杨晔 单位:成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