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讨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品味西农”活动的构思与理论内涵,其次从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将贴近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内容创新为关键,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的纲领;以方法创新为依托,将提高实效作为工作的准绳;以模式创新为基础,将协同育人作为工作的手段四方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面对教育方法创新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紧围绕学校和学科的特色,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立足高等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阶段特征,整合优势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品味西农”活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教育创新态度。

一、“品味西农”活动的构思与理论内涵

“品味西农”活动通过展示和分享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开发的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让学生第一时间接收到最前沿的农业科技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实践兴趣,培养学生的农业创新意识,增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责任心。它包含了两层意蕴,其一是“品味”作为动词解,指让学生品尝、分享学校研发的最新农业产品,为物质层面的体验;其二是“品味”作为名词解,指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提升农林院校校园文化的水平和层次,为精神层面的感受。自2015年4月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学生免费发放了“西农979”馒头6万个,“西农早蜜一号”甜瓜1万个,运用本校栽植技术而高产的红富士苹果4万个,“西农品牌土豆烧牛肉”3万份等。

(一)“品味西农”是创新教育方法的实践探索

“品味西农”注重知行统一和学思结合,以参与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农林专业的爱好,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二)“品味西农”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行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中国梦需要凝聚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全国人民的力量,各个领域都要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共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托起中国梦。因此,如何带领大学生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践行中国梦成为高校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凸显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向。在此方向的指引下,“品味西农”活动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带领广大师生践行中国梦的重要行动,通过培养农林学子的农业梦来编织农林学子的中国梦,用切身享受农业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关注科研、了解科研、参与科研的意识,提高农林学子的专业自信心,培养学生为国家三农事业做贡献的使命感。

(三)“品味西农”是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受教育者没有明显感知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化的一种教育方式。“品味西农”具有明显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它非常注重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把热爱农林专业、热爱农业科技、为三农事业做贡献的目的隐藏在香甜的苹果、甜瓜等物品之后,使学生在物质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影响力;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在社区、食堂等非封闭式的环境中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间接观察和情感体验自然地获取需要的知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学校及教师不给学生强加任何意图,完全采取自愿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教育方法的间接性,不是传统的道理“灌输”,而是在无课堂的活动中“渗透”教育目的。“品味西农”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知、情、信、义、行”的育人规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了农林学子关注农业科研、参与农业科研的兴趣,从而为农业科研注入持久动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策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要将创新作为谋求发展之路的重要驱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搭建“品味西农”特色育人平台,有力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将贴近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学生所接受,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做到“学生有所需教育有所应”。一方面,从空间上贴近学生,与学生拉近物理上的距离;另一方面,教育活动的内容要为学生所需,形式要为学生所期待。只有贴近学生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实实在在,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品味西农”将活动地点选择在让学生最为轻松和舒服的社区,让学生丝毫没有感觉到被强迫参与教育活动的负担,在吃饭、打水时“顺道”就参与了教育活动,无形中帮助学生解决了尤为重要的专业认同问题,树立了对专业和学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了对农业科研的兴趣。

(二)以内容创新为关键,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工作的纲领

随着时代的变更和大学生展现出的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早的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提出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到2004年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是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目标”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诠释。笔者认为,对当前大学生而言,理想信念教育是重中之重,道德理想、人生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都属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范畴,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提挈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味西农”本质上是对学生一种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科技的情怀,树立为农业科技做贡献的职业理想,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这是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充分体现,符合“爱国、敬业”的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方法创新为依托,将提高实效作为工作的准绳

由于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生活事件不同,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而不同的时代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当代大学生对单向的系统理论教育活动缺乏兴趣,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参与活动,形成双向互动。因此,主体性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学生喜爱的活动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品味西农”牢牢把握住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着力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坚持外在实践活动和内在精神感悟相结合,坚持体验式、间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美味入嘴、道理入心,让学生从享受物质美味开始,将教育内容逐步渗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以模式创新为基础,将协同育人作为工作的手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全员育人的优良传统,曾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产生,高校一度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的工作”的认识,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拧成一股绳的局面,分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品味西农”活动整合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各部门的联系,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团委组织实施,学生承担志愿服务,下设专家论证组、成果供应组、媒体宣传组、活动评价组、安全保卫组,共同开展工作。

三、活动的经验与现实意义

“品味西农”作为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自主体验、独立思考的学习空间,为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了大众关注的推广平台,为师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沟通桥梁。活动简明的设计和实施展现出很强的借鉴性和操作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搭建特色育人平台,成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探索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前,创新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但是如何有效地创新却成了摆在各行各业面前的难题。面对这种情况,从实际出发挖掘优势资源,保持特色成为破解这道难题的关键。特色就是与众不同,本身就蕴含了创新的元素。“品味西农”活动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自身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和办学特征的实际出发,用农林院校特有的农业科技产品搭建的一个包括理想信念、专业思想、爱校荣校、科学精神培养等内容的育人平台。“品味西农”打上了农林院校的特色烙印,增强了农林学子的价值自信,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和思想认同。同时,“品味西农”也成为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桥梁,逐渐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可持续发展循环体系:一方面有经验、有水平、有成果的专家教授主动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在扩大成果影响力的同时也收获了学生品尝成果的感受,为进一步改良科研成果搜集了宝贵的建议和灵感。

(二)运行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新办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比较尴尬的境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专属工作,其他部门的教职工极少参与(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参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工作任务是改造人,结果造成学工干部面对浩瀚的工作量势单力薄。这种困局要发生质的改观,就必须走“学生工作队伍牵头,组织动员全校力量帮助学生接受必须接受的教育,明白必须明白的道理”这条路线。“品味西农”活动以其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的艺术性使得全校教职员工愿意贴近学生和服务学生,让不同部门的教职工都从广为好评的活动中收获到成就感和价值感,调动了全校上下教职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协同育人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三)培育品牌文化活动,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品味的新实践

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学生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层次化的特点。客观环境的转变迫切需要高校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高校应该正确认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政治的刚性而忽视文化的韧性,学生就会与我们渐行渐远。“品味西农”兼顾了教育的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成为蕴含丰富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的品牌文化活动,以理导人、以境育人,对学生有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向人们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严肃谨慎也可以生动活泼,规避了以往思想政教育教条化和呆板化的弊端,将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转变为激情飞扬的人文情怀,在建设丰富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总之,“品味西农”活动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众多教职员工搭建了一个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农业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作者:曹军会 师燕妮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