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声乐教学探讨

少数民族特色声乐教学探讨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驱使下,国内外文化不断交融与碰撞,给我国具有民族特色、本土的和传统的音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致使少数民族声乐文化逐渐失去生存与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自身的特色,以特色树形象,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实现特色声乐教学,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本文就对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特色声乐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声乐教学

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而言,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声乐教学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音乐教学。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价值,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目前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声乐教学中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教材改革中突出少数民族地域特色

1、运用少数民族声乐教材

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运用少数民族的声乐教材,使教材具有本土民族特色。首先,湘西民歌合唱曲目。湘西民歌中有苗族人民喜爱的小合唱、对唱、重唱等歌曲,许多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风俗歌和女声合唱都被用于声乐教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特色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湘西经典的民歌改编成女声合唱,如《挖土锣鼓》、《摘茶歌》、《花大姐》等,并将其纳入到特色声乐教材中,进一步推动教材的改革。其次,湘西苗歌独唱曲目。湘西苗族历史悠久,苗歌的表现手法多样灵活,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原生态的苗歌,能够有效展现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与思想情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苗族演唱风格加以突出,将原生态苗歌添加在声乐教材中,如《我化春风暖妹心》、《摘桐子歌》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体现地域特色,突出教学特色,推动本土民族民间声乐的发展。

2、传统教材结构与内容的调整

第一,以元音来区分曲目。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新的声乐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声部类型,按照a、e、i、o、u这五个元音来区分曲目,这样能够将每一年级的曲目划分成五个组别,重点突出某一元音的曲目。以《故乡的小路》为例,这首歌曲中频繁出现“故”、“路”等字,每句结尾的元音都为u,因此可将其归于u元音组;按照这种方法划分,《一杯美酒》属于i元音组、《绒花》属于a元音组、《江河万古流》属于o元音组。当然这样的划分仅仅只是大概划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吐字转换和元音练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需求来合理选择曲目,能够解决元音问题,提高作品选择的针对性,增强声乐教学效果。第二,对曲目声部类型加以明确。传统的声乐教材在划分不同声音类型和不同声部的曲目时,不够清晰明确,导致师生的使用不便,不利于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对声乐教材进行改革,科学调整教材的结构与内容,明确每首曲目的声音类型、适合年级、声部等,这样可以学生声音类型和声部为依据,恰当选择歌曲,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二、艺术实践教学中强调少数民族特色

声乐教学涉及较广的知识面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场合不只局限于教室,这就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开展不同形式的艺术实践和教研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课外获取的科研成果,对其他艺术知识加以科学借鉴,合理应用适于民族唱法的其他发声技法,以此增强声乐文化的本土特色,有效传承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一方面,湘西原生态唱法的润腔技法。滑音和颤音的运用。湘西苗歌的润腔特征之一就是曲终和句末的下滑音与颤音,即颤后拉直、直后加滑,多使用“欧、噢”等虚词;同时用气声进行演唱,利用气息来冲击,能够让声带处于松弛状态,发出的声音效果听起来像声带闭合不良,有漏气的感觉,这也使得发出的声音具有神秘感和独特性。演唱衬词与衬字时的润腔。湘西苗族原生态唱法利用丰富的润腔技巧来突出歌词的曲调风格与语言特色,拓展歌腔的曲式结构,美化和装饰曲调。如唱词中运用“欧、噢”等衬词与衬字,运腔相对细腻,咏唱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旋律,体现苗歌的独特个性;同时苗语中常常通过附加的方式出现“噢”字,如用苗语喊哥哥,往往会在哥后面加以“噢”字,具有浓郁的苗味。可以说,衬词与衬字的应用能够打破乐句之间的曲式结构与平衡性,形成新的平衡,凸显苗歌统一与变化的审美理念。另一方面,湘西原生态苗歌的风格特色。湘西苗歌唱法十分丰富,以不同的演唱环境、演唱形式和曲调为依据,可分为半真半价假声唱法、真假声唱法等,其中假声适用于高音区,如苗歌“韶唔”作为抒咏性歌腔,节奏自由,旋律大起大落,与散板相近;真声多适用于低声区。通常在假声与真身交替使用过程中,没有完全脱节来演唱,在音色方面具有较大的对比,这样原生态唱法对吐字清晰、气息坚实、声音色泽纯朴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湘西苗族的歌手在演唱时有着独特的风味和流畅的声音,充分发挥了原生态唱法的特点,彰显着苗族声乐艺术的精髓。

三、结束语

总之,对湘西地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唱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适当纳入到声乐教学及其艺术实践中,能够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声乐教学,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建设及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声乐课程建设中,可以将湘西少数民族的声乐文化融入在声乐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内涵与层次,为湘西地区声乐教学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更好地发展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夏卿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课题名称:

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武陵山片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研究(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16C1321

【参考文献】

[1]穆兰.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音乐探索,2011,01:46-48.

[2]黄静芳.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应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性[J].民族音乐,2011,04:97-98.

[3]孙国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253-254.

[4]许迪迪.地方少数民族声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保护与改革措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