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德育研究

赏识教育德育研究

摘要:

赏识教育以激励为主要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重视德育实践,坚持长期性和反复性;正视差异性,因材施教;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三个方面,对赏识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

赏识教育;德育;中学;激励;成长

赏识教育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礼记•学记》,该书中有关于“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记载。《左传•襄公十四年》也提到了赏识教育的概念,“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此句中的“赏”即赏识的含义。在近代,赏识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陶行知先生关于“四块糖的故事”就是推崇赏识教育的生动体现。周弘对于赏识教育的成功实践,促进了赏识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本文基于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实践,提出有利于德育创新的有效策略,以期对赏识教育的引入发挥有益的作用。

一、重视德育实践,坚持长期性和反复性

一是多组织积极、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文化月、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邀请社会各领域的优秀人士来学校做报告,组织学生春游、参观科普展览、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开展植树活动、敬老帮扶活动等。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可以在接触社会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洗礼。因此,作为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汲取营养。二是要坚持实践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知识通过日积月累才能获得,同样,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长期开展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形式主义要不得,半途而废也不是该有的姿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另外,对待学生要乐观、有耐心,学生需要的是关怀和爱,而不是训斥和责罚。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对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有碍于孩子的发达。那种大发雷霆,严厉惩办,灰心丧气,厌烦学生、斥之为“心理不健全”不堪造就的态度与做法,只能危害工作,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正视差异性,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发展、因势利导的教育。现在的中学生是个性张扬的一代,是有个性、有独立自我意识的群体。中学时期是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健全的心智和人格呢?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制定有差异性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传统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现实的心理特点,唯有因人而异的定制式教育才是高效的教育模式。上学期有一个新学生转到班级,刚来的时候看着很老实,不爱和别的同学交流。过了一段时间,频频有任课老师反映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重老师,他变成了老师眼中所谓的“问题学生”。一开始觉得很奇怪,于是找他谈了几次话。他每次都是一言不发,仿佛听了进去,可事后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丝毫改正。他一定是经历了某些事情或有某种说不出的难言之隐,该怎样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呢?一次在课堂上,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答完后随口说了一句“你很棒”。万万没想到,从那以后,他像换了个人一样,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踊跃回答问题、学习成绩排名也在班级遥遥领先。并不是那一句“你很棒”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老师赏识的眼光,帮他重新找回了自信。从那以后,更多地从欣赏的角度默默关注他,并适时地用赞赏的语言激励他。他也没有让人失望,成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

三、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同样,赏识教育也不例外,单靠学校的德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共同形成赏识教育的氛围。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赏识理念的运用自不必说,家长也应当摈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让孩子在轻松、向上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社会意识形态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正面或负面,都是无法避免而必须正视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负面因素的干扰,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社会更要重视积极教育思想的传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就赏识教育的实施效果、改进方法向家长进行反映,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探索合理有效的赏识教育法,加强赏识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形成健全人格。“润物细无声”,赏识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社会有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最终必将达到不教而内化的教育境界。

四、结束语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式,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赏识教育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种“爱的教育”。“爱”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首要条件,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度。

作者:梁月姗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罗村第一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3]白媛媛.赏识教育及其时代价值解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