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赏识教育探究(5篇)

小学语文教学赏识教育探究(5篇)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以强化、需要和归因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学生施以信任、尊重、激励、宽容、欣赏的一种教育理念。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总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特别企盼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赏识。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把赏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润滑剂”,大力实施赏识激励教育,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实践赏识教育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从以人为本观点出发,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践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其本质是生命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其优势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人生环境,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立情绪,拉近师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距离,跨越师生之间由于年龄差异而产生的年代鸿沟,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认同感,从而培养自信,发展自尊,是学生乐观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辅助途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尤其有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他们的健康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赏识。

二、实践赏识教育的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被赏识的氛围,让他们在受到赏识的同时,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赏识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因此,在教学每个流程环节中,都注意寻找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滋味,特别是后进生。如:一次习字课,师:表扬了某后进生写字姿势正确。第二天,在交上来的作业本中,意外地发现那后进生的字写得非常工整,不失时机表扬他的同时,还把他的作业和其他优秀同学的作业一同贴在学习园地上。自此,该生的自信心再次重拾,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又如,作文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分别寻找合适资料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研究,然后让其中一人执笔攒写文章,最后把好的文章贴在学习园地的“展示台”中,受到表扬的小组里,每一成员都为自己出了一份力而感到骄傲,同时,不失时机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亲自攒写文章。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在赏识中不断完善自己。

(二)让学生在赏识中欣赏自我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只告诉方向,鼓励前进,而不牵着走不强迫赶路。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探究、质疑并在赏识中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时,让学生找出关键词,通过朗读鼓励学生质疑,鹬蚌为什么争?怎么争?争的结果怎样?……评析:真好,同学们都能开动脑筋,提出这么多令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看谁最聪明,能在自渎课文的过程找出相应的答案。这样学生情绪高涨,很快投入到自学中自主解决问题。而师只作引导,学生们的脑子里就拼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训练了学生求知探索、质疑问难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赏识中提升自我

教学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沉闷的、死板的读与解决课后问题中,而要在这旧框框中摆脱出来,寻找乐趣,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想出不同解答方法,发展求异思维。如教学《新型玻璃》时,让学生争当科学家,让他们设计另外课本上没有的新型玻璃:运动玻璃、减肥玻璃、自动调节水位、水温的玻璃、抗癌玻璃……。此时师肯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因势利导教育他们要实现心中理想,就得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在这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在乐趣中思考,在赏识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创新,更是对学生奋斗精神的一次升华,一次跨越,对培养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四)让学生在赏识中完善自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如: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收藏着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的两幅画。这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想知道小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打死了校长宠爱的小狗,校长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对他做出了独特的惩罚:画两幅图――小狗的骨骼图与血液循环图。他不得不为此查资料,认真地研究小狗的内部结构。由此,他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且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位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让过失者认识到错误,又保护和发展了过失者的好奇心,让过失者在处罚中得到了探欲的满足,使感性的知识得到了理性的升华。

三、实践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

应用赏识教育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恰当地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而异。如:对胆小好学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在适当赏识的同时提出新要求,规范其行为,克服不良习惯。

总之,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保持一种赏识的心,一种平等、无私的平常心,只要掌握一定的赏识策略,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学生个性的心态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赏识教育

摘要:赏识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中,它即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从赞扬的角度给予学生的“正强化”教育。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

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

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春风微雨,不着痕迹

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教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你的微笑!给予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她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需要我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又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到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善意。

2.惩罚有方,批评有度

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篇: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摘要:进行赏识教育可挖掘学生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其个性得到张扬。每位教师都应赏识学生,使他们在学校快乐学习,轻松生活。文章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赏识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教学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以赏识为核心的“赏识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抓住教育的契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

一、灵活变换鼓励形式,促其树立自信。

除口头表扬与鼓励外,经常利用鼓励卡、争得小红花等方法,指出孩子的优点,可使他们在充满愉悦的氛围中树立自信,增强上进心。某同学上课发言好,就奖励他一朵漂亮的红花,笔者不吝惜赞美:你的发言真精彩。学生的作业书写有进步,笔者都会在其作业本上写上:你的作业越写越干净了。学生看到后总是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脸儿灿烂得就像花一样。放学时,大老远就高高举起一朵朵小红花,在父母的面前炫耀自己的成绩,告诉父母:我能行。灵活多样的表扬、鼓励不仅肯定了孩子们身上出现的积极变化,而且使这种积极变化越来越多。

二、运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窗口,而教师批改作业的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可和评价。教师在作业本上针对学生作业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写下简短的具有鼓励性的评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强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不但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富有人情味的职业,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与持续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赞美,而这种赞美常常是通过老师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和诚挚的情感传递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在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氛围中,才愿意真正地和老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享受语文学习乐趣。

三、巧用正面暗示法,塑造良好的行为。

孩子是最单纯的,他们对老师的崇拜不亚于追星族。你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影响学生,以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仪表作风等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因素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巧用正面暗示法,将会使你的工作事半功倍。整队时,你站得直直的,不用你讲要求,孩子们就会像小树一样站得笔直。学生做值日时,不管他们打扫得如何,总是笑眯眯地说:瞧,你们把地扫得多干净,桌子摆得多整齐。时间一长,认真做值日的学生自然会多了。巧妙的暗示,就像一盏指路灯,指引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细心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变化,及时暗示。通过这样的方法,笔者明显感到:虽然老师只有简短的一两句话,却能像阳光雨露一样温暖、滋润孩子,使得做得好的学生继续努力,而其他学生也有了学习的榜样,从而促其上进,努力成长为参天大树。

四、理智处理问题,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听讲,这时发现一贯不注意听讲的同学甲又低着头。以前,我总会生气地说:你不听讲玩什么呢?虽然解了气,但同学甲会因为被当众批评而觉得没有面子。坐下去之后,后半节课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一次,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把孩子叫了起来,语气平和地问:老师刚才提的什么问题?同学甲低下了头,接着说:“看,刚才你没有听清老师讲的问题,请先坐下,一会还找你回答。”把他没听讲故意说成没有听清,使他在全班学生面前不感到难堪,再加上平缓的语气,所以他坐下之后心理压力不至于很大。过了一会,发现他主动举手要求回答,马上叫了他。听了他的回答,亲切地说:“看,因为你认真听讲了,这问题回答得多好呀!”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下,同学甲坐下了。这之后的十几分钟里,他就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五、学校家庭协同纠正不良行为。

提起孩子依赖大人的话题,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焦急万分。孩子的书包需要大人帮助整理,作业有困难也让大人代劳,家长感觉孩子在他们面前还像一个刚出生的小鸟,离不开父母更谈不上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学习用具不是今天这个没带,就是明天那个没带,甚至天天用到的语文数学书都有忘带的情况。一问他们,他们会说:“我妈妈忘给我装了,我忘在床上了。”看来,学生独立性的形成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请家长配合,在班里开展了“谁的书包整得齐”的活动。对学生讲清评比意图,请学生举手表示在书包整理方面属于哪种情况:独立整理、家长提醒整理、完全家长整理;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整齐书包我真棒”评比;活动结束请家长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小结。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自信,从而充满希望地迎接下一阶段的学习。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赏识,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善于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摘要: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识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一切教学实施都要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赏识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赏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

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春风微雨,不着痕迹

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教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你的微笑!给予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她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需要我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又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到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善意。

2.惩罚有方,批评有度

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摘要】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识教育;实践经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一切教学实施都要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赏识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赏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春风微雨,不着痕迹。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教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

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你的微笑!给予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她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需要我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又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到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善意。

2、惩罚有方,批评有度。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