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三生教育探索

医学人文精神三生教育探索

摘要:

医学人文精神与“三生教育”在价值诉求上殊途同归,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三生教育”应以医学人文精神贯穿始终。本文以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初步探索了以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以项目培训为必要拓展、以文化熏陶为有益补充、以课外实践为有效体验的四位一体的“三生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为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医学人文精神;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指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旨在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高等医科院校实施“三生教育”有其特殊性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医者的摇篮,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需要和医学人文精神密切结合并将其贯穿始终,增强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医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升华,成长为悬壶济世、有仁心仁术、胸怀博爱的医者。

一、医学人文精神与“三生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医学人文精神内涵及其教育现状

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医学发展史一而贯之地体现了医学的本质特性是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医者行事的天然良知和道德支柱,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凸显。人文精神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的,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表征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医学发展的基石,“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注与尊重。”[1]然而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正一步步进入科学至上的世界,某种程度而言,现代医学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秉持正在渐行渐远。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层出不穷的药品安全事件等等社会怪象已经为医学人文精神的丧失敲响警钟。同样令人堪忧的还有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到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认知,都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文、重技能轻人本、重自然轻社会的现象,医学人文教育正面临着流于形式和逐渐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医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没有树立正确全面的生死观的指导,对生命的冷漠和轻视,必然成为精神上的残疾,这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是硬伤。因此,呼唤人性与生命伦理的回归,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提升,已经成为医学进步和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三生教育”释义

所谓“三生教育”,是指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是云南省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生命意识淡薄、生存能力较差的现状,根据西南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教育现状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旨在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自2008年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实施。“三生教育”所内涵的三个部分是统一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之下的逻辑整体,生命教育回答“人为什么活”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是前提和根本;生存教育解答“人怎样活”的问题,向学生传授生存知识、生存本领、生存意志,是基础和关键;生活教育指向“人如何活出意义”的现实思考,注重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体验和生活目标,是方向和目标。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三)二者的内在联系

医学与生命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选择了医学,也就选择了对生命与健康的专业呵护与职业陪伴。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生命,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人文精神与“三生教育”的价值诉求殊途同归。作为医学生和未来的医者,在迈进神圣医学殿堂的第一天,以生命的名义去认识医学,树立对生命最朴素的敬畏和关切,进而将医学知识运用到生存技能中,并在医患矛盾日益紧张的从业环境中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技巧,学会调节身心压力,减少职业倦怠,增强感知幸福生活的能力,不仅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务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升,乃至医患矛盾的缓解和医疗环境的改善,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三生教育”,并将其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有效渗透,不仅使医学生学习到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好地履行职责,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用实际行动诠释“医乃仁术”的本质和真谛。

二、医学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的四位一体“三生教育”组织模式

昆明医科大学自2008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开展“三生教育”课程教学,基础医学院作为学校教学规模和学生数量最大的二级学院,教学和管理的对象主要为低年级学生且大部分为临床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积累,结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目前医学生现状,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并有效开发,学院的“三生教育”从最初单纯依靠讲座,到后来引进课堂教学,再到与学校助学育人项目相结合以及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整合,逐渐形成了以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项目培训为必要拓展,文化熏陶为有益补充,课外实践为有效体验,医学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的“四位一体”的组织和教学模式,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三生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

(一)课程教学为主要阵地,专题设计彰显人文特色

学校将“三生教育”设定为必修课程,大一上学期授课14学时,给予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基础医学院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人本性、针对性、整合性、开放性、务实性原则,在教师选拔、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组织体系,保证教学工作各环节的有序开展。第一,学院成立“三生教育”教学小组,选拔有教学经验、从事学生管理的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团队,人员结构上兼顾老中青合理搭配,各有专长,优势互补,同时强化教研相长,研训一体的教研机制,倡导合作共享、反思跟进的集体备课和研讨。第二,任课教师在教材使用上以云南省教育厅编写的教材为蓝本,同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注重社会现实中真实故事和案例的更新,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通过集体备课、讨论交流、资源共享形成适合于医学生的“三生教育”讲义、课件等教学资料,使“三生教育”的校本化开发真正得以实施并发挥作用。第三,在教学专题设置上,围绕生命、生存、生活三个专题,根据学生现实需求及专业特点,以“死亡教育”“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挫折教育”“生存技能”“感恩教育”“幸福生活”等七个子项为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学校独有资源,以参观云南省科普基地人体标本陈列馆、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纪念碑以及在遗体捐赠者吊唁厅模拟人生告别仪式作为“死亡教育”专题的重要内容,让医学生通过独特的视觉冲击和亲身体验加深对死亡的认识,进而感受自然生命的有限长度和开发精神生命的无限维度,激发学生善待生命的内在潜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四,在教学方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根据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积极探索并灵活运用启发互动式、小组讨论式、参与体验式、主动发现式、案例剖析式、经验分享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三生教育”的实效性。

(二)项目培训为必要拓展,搭建活动平台深入体验

“‘三生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感知生命、生存、生活价值意义的教育,而感知的重要方法就是实践体验。”[2]在高校,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医科院校的专业特质,某种程度上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上比起综合性大学有一定局限性,基础医学院利用学校助学育人培训项目这个平台进行了积极的拓展。昆明医科大学助学育人培训项目是学校针对贫困生比例较高、困难学生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于2009年开始实施的资助工作的创新举措。基础医学院贫困生比例约为40%左右,大部分学生在学业认知、人际交往、自我表达等方面缺乏自信,解决这些问题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题中之义,但由于课程教学时间受限,很多体验式活动无法在课堂得到很好地开展和落实,在课堂之外拓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就成为迫切需要。自2010年以来,基础医学院以院领导牵头、专兼职辅导员为主要队伍,结合“三生教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申报助学育人培训项目,先后开展了“基础医学院贫困大学生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艺术培训与茶文化”“基础医学院经济受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导引项目”“基础医学院免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等培训项目,学生参与针对性、互动性、体验性更强的专项培训活动,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认知专业、认识大学,学会沟通、懂得感恩、掌握技能,切实体会到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坚定了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和目标。

(三)文化熏陶为有益补充,学生教育管理有机整合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不能把“三生教育”窄化一门学科课程定位于课堂上,也不能把“三生教育”落实为一项活动定位于课外,正确的取向应是把“三生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蕴涵“三生教育”的学校文化。在“文化育人”层面,学院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主导,着力于营建“人文立院,以文化人”的氛围,将“三生教育”与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机整合,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一是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与“三生教育”内涵相结合。学院自2010年起在新生中连续五年开展成人礼系列活动,将传统文化中成人礼所蕴含的“独立、责任、感恩”的意识导向渗透到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医德培养中,学生通过亲自表演行冠礼和行笄礼,宣读“医学生誓词”和“希波克拉底誓言”,体会到生命成长的不易,树立搏击医海的壮志。二是注重来自现实问题的渗透和衔接。学院结合学生成长特点以及“三生教育”课程内容,在不同节点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开办讲座。在生存教育专题中邀请公安民警深入班级就新生最容易出现的被骗被盗事件,用真实案例说话,与学生探讨防盗防骗消防安全等化解个人危机的生存智慧,收到良好效果;在生活教育专题邀请心理学专家就学生常见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不适、情感困惑等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实现“三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对接。三是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学院利用相关节日不失时机地开展与“三生教育”有关的活动,扩大宣传力度。例如在世界艾滋病日、感恩节、世界献血者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重要节点,通过活动宣传,培养医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对职业的认知,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爱。另外在校园人文景观方面,通过打造教学楼群的文化走廊、教室科普园地、杏林名人录等极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将校园设施“有意而为、自然而然”地融入“三生教育”理念,成为涵养、陶冶师生的宝贵精神食粮。

(四)课外实践为有效体验,身体力行感受三生魅力

教育的本质是教真育爱,既依赖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行动,见证学生生命品质的自动生成,也是检验“三生教育”实效的可靠途径。学院在大一第一学期开展“三生教育”课程,在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开设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的体验教学,着眼于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学院针对低年级医学生临床知识尚不够完善的实际,将暑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生命体验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围绕三医(医院环境、医患关系、医疗过程)到医院开展导医服务以及到具体科室进行观摩见习,进一步强化职业意识、理解职业责任、内化职业价值观和道德感。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参加“三下乡”医疗援助活动,让学生亲临边远山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乡镇、社区,参加或见证疾病的防控,用事实撞击心灵,使其真正懂得珍惜生命,呵护生命,勇于担负起医者的神圣使命。再者将“三生教育”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相结合,倡导学生走近医学前辈,深入病患,围绕医生的职业需要通过职业访谈和职业体验,触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使其对生命的认识成为指导自己人生的航标。“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表现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后者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强化和影响,形成一种生命品质自动生成的良性循环,而这正是教真育爱的本质体现,学生也正是在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中身体力行去感受三生的魅力。医学教育是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的神圣事业,实践证明,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导向,在医学院校实施“四位一体”的“三生教育”组织模式,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同时也符合医学生培养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对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娟 吴雪梅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平.生命教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2):60-62.

[2]赵敏,付伟斌,范浩,等.浅探医科院校“一体五翼”的“三生教育”组织模式[J].成功,2011(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