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教育素材积累与创作习惯

大学美术教育素材积累与创作习惯

【内容摘要】文章从学生基础绘画学习的角度出发,讨论大学美术教育中素材的积累与创作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旨在通过论述达到促进学生及美术工作者日常学习创作能力有所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素材积累;创作习惯

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涯,带给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开阔的视野。这四年的宝贵学习生涯,是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在相关领域获得重要收获的坚实保证。在这期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形成自身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美术学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功课在于素材的积累和基本功的学习,这些都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保证。

一、大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美术教育是对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进行培养。扎实的基本功是学校教育应该给予学生的基本技能知识。但笔者发现,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一)学生在绘画中沉溺于人体结构的学习

在课外,笔者经常看到学生抱着一本厚厚的《伯里曼》在临摹。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觉得只要画完了一本《伯里曼》就能解决绘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实则不然。解决实际绘画中问题的应是坚持不懈地练习。只有踏踏实实地画下去,才能使绘画能力得到提高。在临摹《伯里曼》与现场写生之间进行选择,笔者更倾向于现场写生。绘画艺术本身就是艺术家通过画笔来感悟、描摹世界的过程。直观的感受更具有艺术性。当然,也并不提倡完全抛弃《伯里曼》,这就好比做数学题不用数学公式一样。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把《伯里曼》的知识融汇在大脑当中,带着那些知识构造去写生,课下再读书进行对照。这样比直接“照书抄”更有意义。所以,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更应该去读懂《伯里曼》,而不是照抄《伯里曼》。此外,在平常的绘画练习中,一些学生常会将人体简单地等同于人体比例和透视,认为只要这两点做好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治标不治本,根源在于没有理解人体内在的结构和规律。不管是学习人体结构,还是临摹《伯里曼》,都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要有思考地绘画。在画一个人物的动作时,如果拿捏不准,不妨试着将自己的身体当做道具,对着镜子观察身体会有什么变化。这在制作动画、绘制漫画表情时也经常用到。人体学习应该是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的过程,一开始不要过于纠结细节。对运动关系的理解,则是从内到外再到内的过程。

(二)基本功不扎实

在绘画过程中,很多时候会画得不够美。不够美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基本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另一部分,是对美的形体把握不充分。其本质问题是画得少。多画、多练习才是解决之道。至于形式、方向、内容,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提出个性化要求。面对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经常会归因于形体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强调形体要准,要画大关系,一开始不拘泥于画面的细节,主要目的是对整幅作品的基调进行定位。写实风格是我国绘画教育学习体系中的必经之路。定位主要是训练学生把物体的结构找准,有时还需要学生用手去触摸石膏、静物、人体的质感。在绘画中要学习观察对象,不仅在于视觉,还要借助于其他任何形式去感知对象。学习写实风格的根本目的在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物体的动态能力,这样才能使绘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功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画面的定调。色调关系是基本功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每个色调颜色要如何画、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微妙变化如何处理、为什么不同的人能在同一个物体中看到不同的颜色等都是基本功最主要的问题。但本质是学生对绘画对象的感知不够。所以,在绘画中要想能力得到提升就要敏感,并用强大的执行力去完成每一次的感悟。大量、重复的练习,能带来质的飞跃。在日常中要与其他同学一起作画,互相激励,增进交流。此外,要保持绘画对象的多样性,这也是基本功能力强大的体现。

(三)“像”为标准的学习误区

画得“像”,很多时候是写实功底的一种直观体现。但画得“像”绝对不是学习绘画的终极目的。写实绘画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以“像”为标准会形成审美上的误区。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审美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要从根本上告知学生“像”不等于美。写实绘画不是以画得“像”作为评判标准的。写实绘画的评判焦点更应该放在线条的重复、力的方向与均衡、构图的和谐方面,这才是绘画中真正应该注意的。学生应该有作为艺术专业工作者的认知,应当引导人们去了解和欣赏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的优点,而不是局限在“画得像照片一样”就是好作品这种狭隘、错误的观念中。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并非是对客观事物的单一描摹。另外,画的“像”对拓展思维和创造力挖掘是阻碍。局限在单一的具象图式里势必会导致思维能力模式化。此外,有些人执迷于技术却又不明白其真正要义,也难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一件艺术作品要想表达完整,就要做到“形神兼备”,除了“皮像”还要达到“神似”。只有“像”是没有意义的,要做到“象”。“像”是直观审美艺术作品的通道,而看不见、摸不到的“象”才是艺术境界。

二、素材积累的方式

积累素材是每个艺术工作者必须养成的习惯。强大的素材库能给艺术创作带来灵感和源泉。现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人们习惯在网络搜集素材进行学习,甚至在一些国外的艺术网站搜集素材。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碰撞,更能激发出不同的灵感。积累素材也是学习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简单地积累图片意义并不大,要深入挖掘自己喜欢的内容、扩展研究才更重要。开阔眼界积累素材对绘画结果将带来最直观的影响。不同平台的讲座、公开课、画展,都是学生积累素材的方式。此外,要养成拍照的习惯。拍照不仅能训练构图,还能积累原创素材。勤于思考也是素材积累最直观的方式。思考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如果对生活不是很敏感的人,可以通过阅读了解、感悟生活。多读理论书,才能看到更为丰富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眼界。从思想或者审美方式来说,新的思考往往来自外部的刺激,所以要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多元化创作。和不同的人交谈自己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认识,甚至会发现作品新的价值或者新的问题。

三、创作习惯的养成

创作是学生所有学习成果的展现。学生通过四年的艰苦学习,最终掌握坚实的美术基础。但到现实创作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情况。所以,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创作的习惯。笔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留住灵感的方式,就是用5分钟把脑海中的画面迅速勾下来,实在时间有限还可以写下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把头脑风暴这个概念运用起来。比如说三个词,每次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随便从字典中选取三个词,围绕这三个词展开创作一幅作品。创作的时候要记得,不管是商业艺术还是个人艺术作品,都是为自己而创作的。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画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插画艺术家倪传婧,她就喜欢画马,她的商业作品中常出现马的形象。创作是观念意识通过一定的形式技巧进行物化形象的显现。创作需要灵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绘画创作,首先是选择题材,其次是注重创作构思。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就与日常积累不同的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密不可分。艺术创作是否完整,艺术构思是重中之重的环节。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做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多看优秀的作品,慢慢有所感悟,就能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此外,学生的创作取向在于是不是有新的东西,要看创作的理念到技术、精神到生活的基点是否有一个新改变。对于绘画艺术而言,首先要明确取向,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创作。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答案,要到生活中去找。在实景实地,有时会突然找到适合自己的新鲜的绘画语言元素。每个人的艺术语言都应该是活性的、开放的,只有突破、创新、拓展,敢为人先,才可能有新的东西出现。绘画艺术创作要体现画者的完整个性,并保存自己的个性。要到外面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然后再回来丰富自己的创作。

四、结语

绘画艺术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但学生通过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后拥有的快乐是无法言表的。学习就要耐住寂寞,发扬工匠精神,在点滴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定学习信念,在实践中掌握自己的学习成果,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水中天.当代中国油画[J].美术,2003(11).

[2]周晨阳.当代中国油画断想[J].艺术百家,2005(3).

[3]克莱夫•贝尔.艺术[M].周金环,马钟元,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15.

[4]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5]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笔记[M].刘勇,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作者:裴佩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