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练习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创意练习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从未停止过,美育便伴随着人类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形成而产生。而在现代教育中,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美术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生艺术审美力、艺术创造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想要在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还应该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本质,即创造。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融入创意训练的练习模式,在强化专业的同时,激发当代大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探索精神及创意思维,才能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也是解决我国教育产业化,适应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现状所提出的新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创意思维;创意练习;高校美术教育;应用与探索

高等教育产业化在一定层面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随着教育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出现了招生水平较低,大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等问题。高校美术教育作为一项艺术综合性极强的教育类别,对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更多元化的要求,也就是创意思维培养。但现实却是,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是普化的美术高考训练,注重地是应试性和模式化,弱化了艺术创作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因此,在实际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创意训练分为“三部曲”来应用到实际高校美术教育中,即:思维塑造、造型训练、专业应用。

一、创意思维的塑造

创意思维是人类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与创造性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统一。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创意思维训练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艺术创作灵感,在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作技巧实践训练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创造力与创新意识。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创意思维呢?这还要从认识“美”的源头入手,即:审美能力的培养。吴冠中曾经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网络上也流传着一句话:“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由此可见,要想学好美术,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那我们的大学生们,是不是普遍审美能力低下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追求美,爱美是人类的本能,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艺术类的高校,学生们无论从妆容、发型还是服饰搭配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个性鲜明突出。可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上,却失去了原有的“审美能力”,变得毫无美感可言。究其原因,第一:大多数学生美术专业素养较弱,专业基础能力不强,这也是大学生普遍审美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有书可读,目前大多美术生都是在高中或者临近考试之前有针对性突击训练,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大大的忽视了美术素质与欣赏能力的培养。第二:“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随着我国社会的开放,各种新媒体的兴起,生活节奏的不断增加,各种“流行文化”、“快餐文化”随之而来,作为新生一代的学生群体则深受其影响。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快;对流行元素比较向往,认为“流行”就是最时尚的、最美的,但这些并不代表艺术美,反而与艺术美的本质相违背。想要学会“审美”,首先必须认识“美”。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艺术欣赏作为理论环节的一部分融入教学中,采用艺术欣赏结合启发式授课模式引导教学。例如:在讲授基本图形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时,我们可以将“圆点女王”——草间弥生的作品为欣赏参考,让学生感受艺术创作中“点”的应用,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除了看到艺术的本相之外,还应该了解艺术的类别、特点,不同的创作形态和艺术内涵等,从而启发学生对于基本图形“点”在艺术创作中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所谓“见多识广”,创意思维的培养不是单靠思维模式的训练就可以达到目的,创意也不是凭空而来,任何灵感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因此,将艺术欣赏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手段之一,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二、创意造型的训练

创意与实践是分不开的。任何创意都需要通过创作来实现,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里,大部分学生要么不清楚创作真正的目的,要么就是太执着于创意的表面形式化,而忽略了表现创意的本质,即“动手去做”。所以,在理论课程教授完后,学生随堂或课后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通过大量练习后,加强专业训练,才能更接近创作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首先可以在创作方式上发挥创意,再将创意思维逐渐演变到实际创作中。

1.解放天性

在对所学专业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利用绘画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结合创意练习展开自由创作方式,目的是强调美术造型训练的关键性。音乐是有节奏的,绘画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借鉴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创作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训练,通过音乐对于画面的影响来感受线条不同的质量、重量和强度的变化,从而绘画出不同形状、形态和色调的造型。学生可以先准备好一张白纸,尽量大一些,再准备好绘画的基本工具——笔,无论什么样的笔,只要可以在纸上绘制出图形皆可。在准备好绘画工具后,老师可以放一段纯音乐,同学们先听一段,边听边感受,然后再将个人对此段音乐的感受画在纸上,绘画时心情尽量放松,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的绘画。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解放天性的创作方式最初很多学生都不能适应,大部分学生还是依赖于固化的、被动性的作画方式,但这就是创意造型练习的开始,通过自由、大胆地绘画,表达出自己的创意思维,感受艺术最原始的魅力。

2.发现创意

创意与创新有密切的联系,想要创新,首先就要打破。在解放天性的训练上,我们打破的创作思维,在发现创意上,我们将要打破创作工具。纸和笔是绘画创作的基本工具,但追溯到最原始的绘画,泥浆和岩壁、植物的汁液和动物的皮毛同样都可以承载图腾的记录与传承。时尚杂志对于年轻人来说相当熟悉,几乎人手一本,我们就可以借由对时尚杂志的艺术再创作来启发学生去发现创意。学生可以将杂志上的图片进行有意或者无意的裁切,再将裁切后的碎片进行二次拼贴、重组,从而创作出一幅新的图像。经过分割与破坏后,原来的内容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画面原有的次序被打乱,学生可以通过再次创作发挥自己的创新性和创意思维,感受创作更多的可能性。经过解放天性训练后,后续第二阶段的练习会有明显的训练效果,学生在创作中逐渐感受到如何从实际练习中发现创意,创作灵感就会自然而然的迸发。

三、创意美术的专业应用

在针对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创意练习训练后,还应该回归到各个专业学习的本源,利用先前对创意思维以及创意训练的理解,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应用式教学。但虽然是应用式专业教学,在实际的课程实践环节设计中除了锻炼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仍需要融入创意练习时的思维模式和创作方法。这里以影视动画专业中《动画造型》课程教学为例,因为动画作为一门综合类艺术学科对于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创意练习对于动画专业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可以将创意思维有效的结合动画造型中的联想、夸张与变形、拟人等造型方法进行实践创作。例如:在角色面部设计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在纸上随意的画出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基本几何图形。然后,将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如:人物的面部结构、五官的设计、动画中的夸张与变形等知识点实际应用到几何图形绘制中,利用有限的几何图形代替角色面部外形,并利用不同的形状特征,发挥想象力和创意,从而创作出全新面部形态,培养学生对于动画造型趣味性与创造力的认识与理解。而这些在创意下激发的动画造型,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可能就是下一个经典角色的雏形。

四、结语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所指的就是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由此可见,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创意思维的练习应用到美术教育中,并不只是简单的依靠解放天性、裁切、拼贴、夸张与变形等教学方式就能达到学习目的,这些都只是激发创意灵感的技巧。因此,想要在根本上决定目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还应该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本质,回归到美的“原汁原味”,激发当代大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探索精神以及创意思维。练习只是形式,创意思维的训练和养成才是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丹.独立学院动画造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6(23).

[2]杨伶.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J].高校理论战线,2004(5).

作者:陈丹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