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反思

高校美术教育反思

一、高校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重技能、轻理论

目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包括基础美术教育、设计类专业和纯美术教育。无论是以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开展,高校的美术教育都呈现出重视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的普遍现象,尤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美术教育的开展最为明显。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大背景下,就业率成为考评学校和学科成绩的重要指标,为了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有好的工作机会,各个院校的美术教学就自然地将学生的专业训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虽然在很多高校的美术教育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现实情况下,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在情理之中,但是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现代高校美术教育应该同样重视学生思维的开拓、审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便增强学生的艺术判断力,使其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而且,由重技术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转变已经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师资匮乏

师资力量应当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美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不仅美术专业教师配备不到位、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而且美术专业教育所需的硬件设施也是难以保证齐全。即使是在很多的艺术院校,美术教育师资都难以达到要求,在一些非传统的艺术院校,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存在。另外,各大高校的美术教育在管理方面也有待完善,一些管理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屡屡出现,亟待妥善解决。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产业化发展,一些综合院校的美术专业也应运而生,各大高校的扩招也直接使得美术专业的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形式直接导致美术专业师资的匮乏。甚至有些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师中有许多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还未完善,而且没有实践经验,更谈不上专业素养的沉淀和积累,他们将一些固化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反复循环,缺乏创新。

二、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建议

(一)将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并重,提升综合素养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要想使得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高校美术教育就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同样重视起来,要让学生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养。高校的美术教育不仅要通过专业实践教学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通过大量的先进文化理论、审美理论、教育理论等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融合在一起,如把讲授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要求的内容和讲授技巧、技法教学内容穿插进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我们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教师可以将创作贯穿在整个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课程当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不管是专业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还是综合院校的美术教育,抑或是基础美术教育,其都有各自的特点,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开展方式等都各有不同,然而,处在不同环境中的美术教育者都应当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不同层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及方法,为其艺术创新提供外部条件的保障,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按教学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加强师资建设

首先,教师队伍的建设。各大高校要在充分重视美术教育的同时,努力配备齐全专业素养过硬的美术教师。高校美术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术教师要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为人师表。对于教师队伍中的年轻教师,各大高校更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既要对其在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训,又强化其师德、师风。此外,目前各大高校对于美术教师的评价多以学历和科研成果为标准,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却不重视,导致教师为了职称的评定把精力花费在跑课题、找项目、发论文上,而对于教学工作却投入精力不足,这与“教师的天职是教学”是背道而驰的。所以,高校要想建设好的美术教师团队,也应当重视教师考核机制的改革。其次,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媒体教学手段融入美术课堂已成为必然。传统的美术教学主要以教师初步讲解、学生单独练习、教师再予修改的模式进行,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而多媒体技术可以立体地、动态地、连续地、全面地表现和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高校美术教师利用现代媒体形、声、色并茂的传达方式,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管是对艺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基础美术教育来说,多媒体设施都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各大高校一定要尽力将其配备齐全。此外,关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画室,有条件的学校也要力求为学生配备。

作者:田亚茹 单位:河南省轻工业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