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浅议(5篇)

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浅议(5篇)

第一篇: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回顾

摘要:任何教学都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迁移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善于积累、标新立异。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能力;标新立异

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

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及尽责的美好情感,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效应,从而转化为创造性和内驱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时,一位原发言就脸红的学生,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对“闯王进京”作了创造性的场面描述:“1644年3月19日中午,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肩背弓箭,腰悬宝剑,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农民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张灯结彩,欢迎农民军进城……”通过创造性的描绘,一个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如身临其境,分享到农民军推翻明朝封建统治的胜利喜悦。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可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意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在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完善。

四、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积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方能引起质变,创新不能凭空乱想,主观臆造。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被激发出来了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

再者,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原理,初中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之一,是学习积累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不注意积累知识,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储蓄知识的大好时机。许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儿时的记忆最深刻、最难忘;人到中年,在工作中需要时再去学习记忆,即使花费了超过小时候几倍的精力,也不会有大的收获。

依据以上认识,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把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

积累历史知识,首先是对教材的认识、理解、掌握。教师应指导学生分类分步熟悉教材,对教材上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纳、剖析。还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观点去抓住历史事件的关键,分析历史人物的得失要害,逐渐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当然,教材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读物,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广泛猎取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文物古迹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解能力,进而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多了,他们就会用学过的历史人物特有的眼光来审视昨天,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深受启发;用学过的历史人物特有的眼光来观察今天,做到鉴古观今,古为今用;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国际时事作出自己的判断,得出自己的认识。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就在这不知不觉的知识的积累和基本的技能的训练中表现出来了吗?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永远新颖美好的话题,本文所述,实属肤浅。但我相信,在我们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耕耘出一片好天地。

第二篇: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后,创新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因此,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客观要求。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树立平等民主的意识,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相互协作,学生的潜能才会发挥,才能去探索,去创新。

2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多给学生留一些创新的机会,根据授课的内容创设刺激思考的情境,能使学生开拓思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使学生置身于探索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再通过争议、评议、得出结论。当结论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时,他们就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

3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为国家、为人民造福的远大理想。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源泉,才能有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向学生介绍左宗棠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他15岁时就写下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他年近70岁时,带着棺材出关,决心于俄国决一死战,最终收复新疆。因此,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4创新能力与一般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创新能力是学生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探究实践能力相结合。

4.1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资料中获取信息,再把课文内容和地图联系起来,建立正确的时间、空间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具有极大的创新性。

4.2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问题的方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历史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和归纳,明白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统一的道理。如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既要看到他推行郡县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度量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又要看到暴政的一面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总之,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被称为“千古一帝”。

4.3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课内外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体上搜集最新资料,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公开演讲、交流研讨、教师点评总结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在探索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事件背后的道理,培养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记录了许多有关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思维与回忆,也留给人们无数好奇且难解之谜。教师要深挖、研究、利用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用适当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教育是培养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中学历史老师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是能够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必须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创新能力和优良的综合素质。中学历史老师如何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下面我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教师要善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1.教师作为构建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角色,首先要实现自我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陈旧的教学观念会严重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观念,改变以往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学会创新,那么,他的一生就只会模仿和仿效。”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深的业务素质;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不断学习,具有牢固的学科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熟悉学科之间的基本联系,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好准备。

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开放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和创新。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生互相交流思想、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个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以说为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述按教材的说法下定论、作评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创新精神,改变以往课堂由教师为主体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1.让学生举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举例是各学科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使一些比较抽象或不易理解的理论具体化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先向学生讲述理论,然后教师再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过去,因为资讯、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发达,学生了解的东西很有限,教师的这一种教学上的举例方式无疑是很重要、很必要的,但目前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在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对新课程先预习,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举例,以达到学生自我思考的目的。而且往往学生的举例更能反映他们同龄人的认知水平,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我们在讲授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举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许多例子: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发展迅猛,如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松下等,这些例子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通过举例,学生对复杂的问题的理解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一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创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从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善于在各种场合调动学生质疑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新结论,让学生敢于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唯书”、不“唯师”,不人云亦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破除盲目服从老师、服从教材的传统观念。如在给他们讲秦汉历史的时候,讲到刘邦,我介绍了他进入咸阳,与秦民约法三章,既不放纵手下士兵烧杀掠夺,又不让士兵骚扰百姓正常生活;任用韩信、彭越、英布、张良、萧何等人,与项羽抗争两年余,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围歼楚军于垓下,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后,他重视农耕,休兵养民,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评价刘邦时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是说刘邦顺应民心,有仁心,宽宏大量,知人善任,但也有学生提出他在当了皇帝就杀良臣诛猛将,恩将仇报,歼灭韩信、彭越两大功臣,是个心胸狭隘、阴险毒辣的人。对于学生的这个不同的想法我及时给予了鼓励,并积极进行引导:一个人总是有得有失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残暴是必然的,但只要功大于过,顺应历史潮流,就应该赢得后人的肯定。对学生正确的观点,我们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即使面对学生的一些过激的言论也不要给予打击,要帮助学生加以分析、引导。总之,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释疑、引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拓宽教学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如我们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恰好奥巴马参选美国总统,我要求同学们多关注新闻,关注报纸。后来奥巴马当选为总统,他们回来后纷纷发表意见,《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颁布了一百多年后,美国才出现第一个黑人总统,有的同学说南北战争这时才真正结束,黑人这才获得真正的解放;有的同学认为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是美国黑人民主运动的一大胜利,但也有同学认为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并不意味美国种族歧视的不存在,因为黑人在美国社会受到歧视,绝大部分是因为经济不平等所引起的,改变经济上的不平等才是结束种族歧视的关键。尽管学生的一些观点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是通过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学生才能获得更多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创新是来源于实践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体现,创新才能才能充分展示。

4.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活动功能,多给学生讨论探索的、合作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探研性问题,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历史调查,收集历史资料,让小组成员都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相互之间进行知识的补充、方法的借鉴,进行思维的撞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在讲科技革命时,要求学生做一个专题研究,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生们收集了生活中的许多资料:封建社会时期,因为科学技术处在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炮舰到来之时,我国因为科学技术停滞而生产力很落后,加之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所以在西方列强侵略者面前不可避免地失败了,走上了悲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道路。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同学们用了许多数据来证明科技的重要性:现阶段高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10倍,是手工业的50―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有资料表明,如果以产品的单位重量价格比来计算,则钢材为1,小轿车为5,彩电为30,计算机则为1000。美国微软公司1972年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投资总额为2.7亿美元,而第一年就回收了14亿美元……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拓展,通过集思广益,集智取长,协作创新,拓宽了发展空间,激活了创新思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实施的是素质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这个基础,除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学习方法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习品质、创新精神的健康发展。时代需要学生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广泛的兴趣,积极的学习热情,勇于学习的意志,善于交流的品质,独立思考、勤于反思、敢于独创的精神,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曾楚清.质疑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科教育,2001,(7).

[2]丁述训.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J].林区教学,2008,(5).

[3]李庆满.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J].学科教学,2009,(12).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能力是与人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的基础能力之一,传统形势下的应试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对青少年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是以往教育上存在的一个误区。主要致力于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的创新,将素质教育贯彻到高中历史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与文史方面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创新;培养;激发;兴趣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知识社会的灵魂。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倡导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历史学习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顺应新的教学理念的一项教学方式的革新,创新是求知的生命力所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创造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

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在一个教师权威不可挑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允许自主思考与质疑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必会被扼杀。民主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只有先在思想上让学生放下负担,解开束缚,才能在学习上让学生产生创新与独立思考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上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转变思想,将管理与命令学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辅导型教学,从一个学习活动的指挥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历史学习的观点与看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题探讨中来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与提出不同意见,鼓励对教材大胆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这样,学生才真正融入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来,从而激发其历史学习上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判断力和质疑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创造上,更关键的是让学生在求知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具有自主判断力和怀疑精神。以往的学校教育教师和教材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即使教师或者教材有错误学生也不敢提出质疑,这样权威压力下的学习是很难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自然也就难以提高,而要真正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首先要打破学生对权威的恐惧,要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和自主求知的理念自己判断知识的正确性。

三、运用求异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求异法在原则上与一般方法分析与研究的角度不同,不满足于目前已知的结论,而通过对现有结论的质疑与证伪来进行历史问题的深层思考与探索,求异法能够有效培养出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历史学科根本上讲是一门人文学科,很多问题并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观与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历史学习才能,而通过死记硬背教材上给定的标准答案并不能达到这一点。求异法是从激发学生历史思考与判断出发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历史问题不同角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并经常在历史学习中运用求异法,可以使得学生对于历史问题具备一套系统的历史判断与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而进行记忆,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素质上培养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四、拓宽历史知识的学习领域

不知道何为旧则无法创新,对于历史基础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学学生而言,如果不充分了解历史课题研究的一般手法和模式,也就毫无创新可言了。创新从根本而言是在旧的模式上的一种改进,而创新意识的提高有赖于对旧技巧和常规模式的了解和分析。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学习方式就教材而言范围过于狭窄,如果反复就教材范围内的历史知识进行训练与学习,在创新能力上的提高上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更好的方式是增加其历史知识量与对历史问题分析与研究的传统方法的系统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在高中历史教材之外,选择一定量的历史材料和历史课题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参考与学习,不仅要学习正面的经验,反面教训也要有,通过对常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熟悉以及正、反两面教材的对比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方面基于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理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更新,才能愈加趋于完善和合理。因此,对于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的创新能力的探讨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只有不断地更新,精益求精,才能在教学方法和理论上把高中教育推向更高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胡宁宁.基于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差异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24).

[2]胡娜,王涛.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性与有效性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

第五篇: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新;求知欲;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想像力;创新意识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我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略作总结:

一、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的怀疑、对未曾料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坚决克服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要让师生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只有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立见解,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新情景,制造一些悬念,这种问题的设置,既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又必须使内容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它最好是逆向思维的、散发思维的或立体思维的问题。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如在讲文明古国时,提出既然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亚非,那为什么现在最发达的地区却在欧美?这样的质疑,既能使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既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有诱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教材叙述的比较简单,学生搞不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及重要意义,如果教师只按教材进行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后,我设计出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得出结论。这些问题是①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哪些事情?②事变发动者是谁?他们的军队原来驻扎在哪?为什么又被派往西北?③在西北,刚开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怎样?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④两次到西安的目的是什么?在对“劝谏”“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张扬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⑤事变发生后,中国的形势怎样?中共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结果怎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通过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享受成功的快乐。也可以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张学良或杨虎城,你会怎么处理这一事件?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发扬民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尽量展现自己的能力,教师不要怕学生有奇异的想法,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即使学生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多鼓励、多提倡,培养他们富有自信,富有独创精神。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着力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驰骋思维,独立思考,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索取、去创造,尽一切所能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让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尽情喷射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学习、做事、合作竞争中充分显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教学中,中外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也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科技就有许多位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至今我们为之骄傲,然而,到了近代,我们却落伍了。原因何在?西方国家参考我们的火药配方,不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堡垒,也打开了清朝的国门;西方人用罗盘针进行航海,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中国发明了罗盘针却用来看风水;印刷术在西方更是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强大推动力。中国的发明为什么会在中西方产生如此不同的效应?再如欧洲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使欧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然而,蒸汽机却是水排和风箱的重合。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过“水排加风箱等于蒸汽机。”水排和风箱却是我国在汉代和宋代就已经发明了,并且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可惜我们祖先的这两项发明,并没有被结合在一起去发明蒸汽机,结果使我国工业失去了一次迅猛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得出了结论:19世纪我国的创新机制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禁锢,对内宣传儒家思想,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科学文化没有创新,就导致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科技竞争时代,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在世界中将无立足之地,使学生产生创新的使命感。历史学习中这种比较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有了这种联想思维才能有所创新。对比的学习方法既可以纵向比较也可横向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人类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国家才能繁荣富强,而我们的教学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造教育的知识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