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始终关注的有效实施教学的重点问题。而唯物史观则是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和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意在提出历史学课核心素养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解析。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教学;运用

引言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应当包括历史解析方式。只有确保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具备高瞻远瞩的见识。而唯物史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类发展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一、唯物史观定义解析

所谓的唯物史观通常指的是唯物主义,也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遵从的科学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构成元素,也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转变社会的方法论。唯物史观主要包含的内容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倘若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必将招来革命。

二、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始终以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解析历史

唯物史观对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学习历史的起始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这样的观点引导学生解析历史事件和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理解、认识和运用唯物史观去解析历史,从实际生产中发现事物本质。要知道,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动必将有其最根本原因,这样的话,学生可以层层解析,从复杂的线路中发现一条历史命脉,从而了解事件本质内容。

(二)始终用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方式解析历史

就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言,具体的问题应当具体分析,这也是唯物史观之下的基本要求。将产生的问题放入到历史事件当中去解析就是从事件发生涉及到的人物、文化、社会和机制当中去解析。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其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从封建经济发展上来说是有利的。其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保障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可以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所以,相对商业发展而言,变法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然而在清末的时候也采取了此项政策,但是由于清明的经济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了,再加上资本主义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此政策的实施限制了经济发展,因此受到各界的抵制。

(三)始终用联系的观点解析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管是什么历史现象,其出现必将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一个事件产生之后必将带动一系列的社会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思想文化等都是相互发展、相互影响的,在同一个时间段,这些因素必将具备其独特的时代特点。相同历史时间段其社会现象之间也必将存在共性和必然性。它们之间或有直接的联系,或有间接的联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解析历史事件,可以发现揭示一个时间的结果的同时发现各个时间之间的联系,并创建一套历史发展的知识体系,从而最终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也可以全方面的掌握历史事件。

(四)掌握阶级解析方式

在阶级社会当中,人们日常行为和思想必将离不开阶级的影响。就统治阶级来说,无论是地主还是奴隶主,其必将维护自身阶级的权利。有的时候统治阶级会使用一些措施改善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缓和两种阶级的矛盾、稳定社会经济、巩固自身地位。所以在解析这段历史的时候需要学会用阶级解析的方式去了解历史,以此才能获得事件的本质。确定一个人、团体、政党的政治态度的其实就是阶级的利益,而阶级的利益本质上就是经济价值。所以,在分析阶级历史的时候要注意隐含的政治思想争斗背后的经济关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康有为和梁启超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他们主张创立君主立宪制,此项要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资产阶级利益的要求。倘若只从两者的身份去评价,那么就只能将其归为封建地主的利益,也无法正确的解析历史真相。结束语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去解析历史事件,才能提高学生辨别、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件中理清脉络,找出事件发生前、中、后所有阶段的真相。毫无疑问的说,唯物史观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历史观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雪亚,倪仲.口述历史教学:人性化达成学科核心素养[J].人民教育,2017,(Z1):73-75.

[2]张燕.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47-48.

作者:焦波 单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