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剧本整理课堂教学探索

傩戏剧本整理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

《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课程教学任务应以“傩戏剧本整理”为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探索傩戏剧本整理课堂教学新模式,尝试如下四点做法,效果良好:一、建立有效的终期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多样化当代媒介参与,让课堂教学更高效;三、系统化讲授剧本的文化背景,减少校勘的出错率;四、集中纠正高频出错点,提高校勘质量。

关键词:

傩戏;剧本整理;教学模式;探索

众所周知,贵州是傩戏品种多、傩戏演出活动频繁、傩戏剧本资料比较丰富的地区。贵州民族大学结合民族性、地域性、应用性的办学宗旨,为戏曲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课程,旨在通过整理民间戏曲文献,丰富积累民族民间文化资料。但该课程具体付诸课堂教学之后,以“梳理、研究域内现有傩戏剧本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老师难教,学生厌学,这似乎成了难破之局。新学期开始,笔者决定走出传统的授课模式,做到两个“回归”:授课过程回归到“剧本整理”,授课目标回归到“剧本研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剧本整理,建立在剧本整理基础上的再研究,符合课设课程的初衷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人主要从建立有效的终期评价机制、设置高效的课堂教学、知识背景的系统化讲授、集中纠正高频出错点四个方面做了新的探索。

一、建立有效的终期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有效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保持持续从业的动力。因为傩戏剧本“随性”的抄写形式和玄奥的祭祀内容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形式不太协调,他们少有的好奇心会随着认读过程被轻易地消磨掉,所以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很有必要。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学期之初,就设想好课程结束后的成绩评价方式,即学期期末的学业考核结果具体落实在“剧本整理”上,用每次课堂上剧本整理的数量累加作为学生学期期末的课程结业成绩。这样,课程的终期目标与课堂学习任务紧密结合,过程与目标形成一个科学的“学”与“评”的良性运作模式。具体操作方法: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独立world文档,把每次的校对材料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教师对照纸质资料及时给予批阅,评出该次作业的确切分数。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校对情况,通过邮件方式或在下一堂课前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指出校对的优点或不足,让学生每堂课都有知识增加、能力提升的成就感,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同时提升了他们参与文献整理的积极性。其次,指明最终学习成果的去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憧憬着预期的丰硕收获。学期初,给学生说明校对整理的傩戏剧本材料最终将成为《傩戏剧本集成》丛书部分内容,学生将以班集体的名义参与其中。落实了劳动成果的去向,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内心始终有着满满的希望。第三,待到学期末,把每个学生量化的成绩加在一起,换算成百分制,形成一个总量化成绩,并把该量化成绩贴在对应的纸质材料照片上,一起交到教务处作为课程结业成绩存档。在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操作都在严谨、认真的态度下完成的,最后的学业成绩必然是客观公正的。建立有效的终期评价机制,提前规划出期末的学科评价方案,学生从事剧本校对整理就能更精心,同时也避免了烦躁情绪的产生。

二、设置高效的课堂教学

设置高效的课堂教学,就要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统筹设计,让多样化新式媒介参与其中,多维角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整体规划,统筹设计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的课时量做出整体规划。前期,对贵州傩戏剧本整理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即对贵州傩戏形态及其地理分布作概括论述,以傩戏品种类型标志为挈领作清晰描述,让学生对傩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中期,即是课程的核心任务——“剧本整理”。后期,对该区域傩戏剧本整理给予理论方面的研究,即在剧本整理的基础上探索傩戏的文化渊源、各种傩戏形态的互联性等问题。傩戏剧本整理首要工作是甄选剧本,就是从前期田野考察过程中搜集的傩戏剧本照片中选出整理价值高、戏剧性强、文字识别性好的作为整理对象。整理傩戏手抄剧本资料,打印剧本照片是必要的,因为影像是实物的真实写照,内容最客观,同时也避免了后期长时间对着电子照片反复核校的劳神之苦。剧本打印成纸质材料后,要逐一进行编码,编码顺序与照片数码一一对应,方便老师课后复校。如果遇到字体小、书写欠规范或者漫漶不清的文字,再按编码到原文档找出对应的数码照片,放大复查,准确校对。当然,打印前要对着剧本照片主页检阅,以防把模糊不清或者重复的照片打印出来。

(二)多媒体介入,激发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对照手上的纸质剧本材料整理校对,转换成word文档形式。因为学生时刻念及终期的学业成绩,校对态度十分认真,从形式到内容每处疑点都不放过,字斟句酌。学生追求准确性,随即把转化文字快速输入到手机或电脑中,静静的课堂上只听到具有较强乐感的输入打字声,教师穿梭于学生中间忙于答疑解难,整个课堂氛围紧张而有序。下课前,学生便以附件的形式将整理文字发至教师的邮箱。课后,教师按照邮件发送的时间顺序依次给学生提交的作业编序,把全部邮件整理在统一的文档上。然后将每个同学的作业对照相应编码的纸质照片,再逐字逐句校对,根据出错情况,进行作业质量分析,纠正集中出错的字句,再落实每个学生的出错点,用多媒体直观呈现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具体错在哪里及出错的原因。这样既能增强学生提交作业的争先意识,提高认真程度,有效促进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又能保证文本校对的质量;还有,教师针对性较强的纠错形式,也促进了学生文献校勘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周密计划,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看似繁多的教学任务,都是在两节课的时间内完成的。首先,利用课堂前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总结上次作业情况、讲解文献整理的相关知识和剧本整理需要掌握的新知识。第二,安排本次课的剧本整理任务,明确整理要求。因为有了具体的课堂任务,学生解决问题就十分积极。学生现场校对,老师有针对性辅导,即时答疑。下课前,学生编辑文档,发送邮件,课堂任务完成。课堂紧张的节奏,源于科学周密的授课计划。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当代多样化传播媒介的参与密不可分。首先是课堂教学任务的布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印照片、编码后发给学生;二是定量把田野照片发至每个学生的邮箱。完成课堂作业,学生用电脑或手机即时打字录入,通过邮箱、微信等方式在课堂上即时提交,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不影响其课余生活。老师批阅学生作业时,发现方法上的偏差、典型错误等问题,随即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给学生。有时,师生通过邮件、微信、QQ等方式就校对时遇到的问题直接交流切磋。这样,从课堂及其前前后后都体现了当代媒介参与其中的因素,改变了教师在讲台上神情专注讲而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听的固化教学模式,从多维角度触发学生的兴趣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知识背景的系统化讲授

要降低傩戏剧本校勘的出错率,首先向学生普及整理民间文献的基本知识。如剧本形制方面要掌握前人从后向前从右到左的书写习惯,板腔韵文体的唱词形式,唱句上下竖排排列结构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系统讲解傩戏手抄剧本的运作目的、剧本的运用环境及其文化语境。

(一)傩戏手抄剧本的运作目的

傩戏剧本运用目的即傩戏演出的目的,就是为主人家病愈还愿、为家庭清吉除秽、为小儿过关、为老人延寿、给弟子传法度职等。了解这些,看到《还傩表牒科本》《还愿对字卦吊》《还愿疏牒文一宗》中的“还傩”“还愿”等字眼就知道是酬神还愿性质;看到《禳星科》《请圣造水科》《敬灶科》,即知道是祈福禳灾的;见到《小儿断凶科》《佛门观音科》,就联想到小儿过关;见到《传法科》《坛门兴旺》,即明白剧本是用于坛门传法颁职的。了解傩戏剧本具体用途,学生对内容就有充分的预判,而不至于把“儺”“酧願”“壇”“聖”“兇”等校对成“摊”“配显”“檀”“职”“儿”等与剧目情节风马牛不相及的字词。

(二)傩戏手抄文本的运用环境

让学生了解傩戏剧本的运用环境,对傩戏剧本从形式到内容、从剧本本身到剧本生态境况进行全方位立体性了解,有助于提高校勘的准确性。傩戏剧本的形成、应用过程。在演出傩堂戏前,由专职写疏文的绘文师把文本上的内容抄在黄表纸或白纸上,装进函封内,送到傩坛上。傩戏剧本是傩坛师傅演出的底本,师傅们在傩堂上演唱时,剧本放在面前或者端在手中,边跳边唱边翻阅参照。傩坛师唱诵剧本结束后,拆开绘文师送上的函文,逐句逐字核对,不得出现差错,因为疏文上如有错字别字,上皇神祇就不能收到。唱毕,傩坛师把疏文端到堂外的焚化池烧掉,师傅们称“发文”。傩戏剧本的运用场所。从傩戏剧本《请水科》《敬灶科》《跑营》《过桥传法科》《坛门兴旺》《开光迎圣科》《坛内插香界》《三圣登殿》《灵官扫台》等可以看出,“请水”应在井泉处,“净灶”应在厨灶间,“跑营”在田野空旷处,“过桥传法”在堂屋内外之间的门槛处。学生熟悉了傩戏手抄剧本的运用环境,了解到祭祀神祇故事是在这些具体环境中发生的,在勘校剧本时不至于对“功曹营”“五岳坛”“神龛”“迎圣”“解鬼”“送茅船”等字词时产生误解,不会把“傩坛”“手诀”“函文”误写成“摊坯”“手决”“亟文”。

(三)傩戏手抄剧本的文化语境

学生对傩戏剧本的文化语境要有整体把握,这对正确理解剧本大有裨益。傩戏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但其核心是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文化。剧本就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傩戏剧目《正一元皇请圣科》《元皇开坛发奏科》《元皇造桥科》《星辰科》《正一元皇解秽科》《宝山接降霄云殿》《元皇下五殿》《元皇二郎科》,由集中出现的“元皇”或“正一元皇”等字眼可知,本坛傩戏与道教关系密切,就要对道教产生渊源、流传派系做进一步探究。此处“正一元皇”属于湖南梅山元皇正一教派,当地又称“梅山教”或“师公教”。“三元表”的“三元”即道家的三位创始元尊,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九宫八卦,五行五方、二十八星宿、手诀、罡步等皆是傩戏剧本的核心内容。“九宫”,即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宫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五行”,即木、土、火、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五方”,即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行五方有对应关系,如剧本中常见的唱段“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二十八星宿”指东方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青龙七星,南方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朱雀七星,西方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白虎七星,北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玄武七星。手诀,傩坛师以手指的运动造型来表达特定巫术的含义,具有镇鬼、驱邪、退病、解厄、请神的法力。罡步,是巫师使用步法来表现一种巫术感染力很强的法术,步法有五步罡、七星罡、八卦罡、九州罡、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罡等。巫师往往借助手诀罡步来实现增强驱除疫鬼的法力和通灵神祇保护自己的目的。熟悉了传统文化体系,当学生看到“五方兵马营”“五方猖兵领帅”“二郎到来登坛上殿”等语句就能避免只专注于“字”而不识“文”的情况,面对“偈子”“道炁”“太上三清三境昊天金阙”“奎、娄、胃、昴、毕、觜、参”等字句时就不会懵懂一团,不知所措。

四、集中纠正高频出错点

集中纠正高频出错点是提高校勘质量的另一有效措施。整理校对傩戏剧本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对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对字的正确识别两个方面。傩戏演出有很多仪式程式是相同的,在固定语境下剧本常用一些固定而规范性的韵文,内容相似且容易记住。如武将在点兵时,唱“一点东方青旗兵,青旗青号青将军;青旗头上打战鼓,青旗脚下一将军……”按东、南、西、北、中五方位及其对应的青、赤、白、黑、黄五色依次点兵将。但抄录剧本时,点南、西、北、中方位的兵将,只显示四个方位词和四个对位的颜色,其余文字用省略符号代之。又如《点盆》:土地老者打瘟疫,一打东方甲乙木,施主加官又进禄。二打南方丙丁火,招财童子就是我。三打西方庚辛金,施主穿金又戴银。四打北方壬癸水,打出是非并口嘴。五打中央黄金堂,横财横米归笼箱。在其他坛次,如《扫棚》《造棚》《碓磨》每出都有多处表达开户纳祥、清吉镇宅意义的唱段,内容相同,演唱时只是要对其中“点”“扫”“打”等动词稍加改动即可。抄录剧本时,抄录者因为长时间承受伏案之苦,往往用一些他们自身熟知的省略符号来代替。傩戏剧本中常见的重复符号有“丷”“:”“匸”“厶”“〃”“丂”,倒向右侧的“W”“匕”及其变形“上”“心”“厽”或者直接空格等形式来表示。如“判子神判子神,辞别神辞别神”写成“判子神匕匕匕,辞别神匕匕匕”,“一阳阳二阴阴”写成“一阳∽二阴∽”,“奉送神,奉送神,弟子顶敬佛道门”抄录为“奉送神,弟子顶敬佛道门”,“吃到红的是鸡血,(帮)……吃到白的是酒浆,(帮)……”,即省略了帮腔的内容——“红的是鸡血、白的是酒浆”。还应特别注意重复符号代替的内容,因为剧本往往是竖排形式,重复符号是重复上面字句或者是右边一排紧紧对应的字句。这些字句在校对时,都要一一还原,给予补充。校勘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字”。傩戏文本中错字、别字较多,常出现重“意”不重“形”,“音同字异”的异变现象。字的异变现象有七种类型:一、体现“同音异字”的多变性特点。如“坐”或“座”写成“唑”,“近黄昏”写成“近黄婚”,“撒帐”写成“杀帐”,“解鬼”写成“介鬼”或“盖鬼”等。二、文字讹误现象。如“三圣登殿”写为“三圣登店”,“辞神”写为“赐神”,“闵子骞”写成“闵子迁”,“造棚”写成“造盆”等。三、体现口语化。如“搞(拷)枷一宗”“催愿一宗”,题目带“一宗”,实际上就是“拷枷”“催愿”口语化余韵。四、民间艺人的自造字。如“人”字在右边一捺中间画上“彡”,“国”写成“口+玉”,“晋”写成“亚+田”,“印”或“卯”写成“邜”,“凡”写成“凣”或“凢”,“傩”写成“亻+那”等。五、书法体,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类,如事、扵、明等字的草书形式在剧本中亦常见。六、二次简化字。如“街”写成“亍”,“塘”写成“圹”,“停”写成“仃”,“雪”写成“彐”,“爆”写成“火+卜”,“藏”写成“艹+上”(象形“芏”)等。七、稀见字。如“亾”“桮”“囙”,这类令人“乍看茫然,又瞬间顿悟”文字讹化现象,是民间口头语言在书面文字转化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另外,文本中甚至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唱词。由于艺人水平所限,语言往往平白直叙,不加修饰,甚至常出现“脚座”“马走龙”“角戏哐”“地流平”一类的生造词。傩戏剧本文字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异化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旧时文字还不像今天这样完备,文化在民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所以字音是第一被重视的。第二,对傩戏剧本的抄录者与接受者来说,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致使产生以讹传讹的现象。第三,艺人们重视的只是剧本文字的实用价值,而不在于书面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基于上述因素,对傩戏剧本的文字讹化现象亦无需见怪。完成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课程教学任务,尝试上述四点做法,教学效果良好。当然,对笔者来说,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尚处于尝试阶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探索,继续完善。同时,需要指出一点:授课内容由“文献梳理”回归到“剧本整理”不是另辟蹊径,而是固本正源,真正落实了设置课程的意义。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乡土情怀和对民间艺人的深切敬意,让他们尊重并热爱民族民间文化。

作者:吴电雷